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博物馆数字化是博物馆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数智时代,数字技术在变革博物馆发展模式与路径的同时也重塑着博物馆文化传播的主体、客体与对象。从研究文献看,我国博物馆数字化研究队伍已形成规模,但协作性较低,研究视角具有多样化特征;研究发展历程可分为初始期、集聚期和平稳期三个阶段,研究网络不断拓展;文物保护数字化、博物馆运营管理数字化、文化资源展览展示数字化和博物馆数字文创是博物馆数字化的四条主要路径,数字化有助于博物馆完善公共文化服务、助力文化创新并促进文化传播。  相似文献   

2.
当今社会,娱乐在"全息镜像"的烛照与映射之下无孔不入,于无声之中渗透到生活的各个角落,新闻娱乐化、访谈节目娱乐化、红色经典被改变、历史被戏说以及琳琅满目的真人秀如火如荼。娱乐本没有错,它意味着身体的放松和人的主体性的提高。但是在"消费文化"的利益驱使之下,快乐的"娱乐"发生了变质,成为了感官刺激、虚拟体验以及商业利益相互"胶着"与"内爆"的虚构性产物,并不断地向世界各地蔓延、传播与扩散。"三俗"之风泛滥电视荧屏,物欲膨胀、价值颠覆、无序竞争破坏了电视娱乐文化的生态建构。电视娱乐:渐行渐远的交错泛化的娱乐。  相似文献   

3.
周仁成 《出版科学》2012,20(3):95-98
借助数字媒体的力量,外国经典作家莎士比亚从精英阶层的文化资本转变为平民大众的文化消费与娱乐对象。与此同时,数字媒体的大众化、符号化、娱乐化传播颠覆了莎士比亚在中国以往崇高的剧作家形象,而各类海量存在的数字化文字文本与视听文本也为莎士比亚作品在中国的平民大众中的接受与理解提供了更为便利的平台。  相似文献   

4.
图书馆数字化转型必然要求信息技术与图书馆业务的深度融合,而虚拟数字人作为元宇宙技术的重要应用如何创新图书馆服务已成为学界重点关注的问题。在概述数字人概念、特征、技术、现状的基础上,论文提出图书馆虚拟数字人的概念,并阐述图书馆虚拟数字人的内涵特征、信息模型、应用场景和发展建议。图书馆虚拟数字人以“数字替身”的身份为图书馆知识服务和资源利用等提供更智能化和人性化的途径,在替代馆员、知识组织、服务提供、智能咨询、阅读推广、情境陪伴、素养提升、品牌塑造等方面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可以为用户带来全新体验,并有效提升图书馆的智慧化程度和服务质量,是图书馆数字化转型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5.
陈欣 《新闻前哨》2023,(13):29-30
数字化背景下,湖北省基础教育如何运用数字技术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运用文化数字资源进行数字化传播模式探索,创新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荆楚文化进课堂进校园的数字化传播路径,是新时代优秀荆楚文化传承与弘扬必须直面的新课题。荆楚文化进校园应以中小学生道德规范、文化自信和家国情怀的培育为目标,从文化传播内容、模式、评价三个方面创新优秀荆楚文化进中小学校园的数字化路径。  相似文献   

6.
新媒体艺术,是指以信息技术为基础,依托文字、图像、音频等多种载体,集交互性、实时性、体验性等于一体的一种新型艺术形式。该艺术形式本质上属于通过某种非物质形态所表现的信息与数据的文化艺术形态,其融合了虚拟与现实、艺术与科学、理性与感性等多项特质,在如今的虚拟艺术设计、数字展示等领域得到了十分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7.
胡奕颢 《传媒》2012,(10):76-77
微电影是数字网络时代的媒介新产物,具有微时代的传播特征。它以网络互动增强受众的媒介参与,并以短小精悍的叙事技巧与引发共鸣的情感诉求创造娱乐快感,体现了当前理性审美向感性审美的文化转向。该文尝试探讨微电影传播特征及其优势得以存在的深层次原因。  相似文献   

8.
崔保峰 《传媒》2024,(4):71-74
元宇宙技术催生出的基于虚实融生的“混合现实”空间形态,打破了现实与虚拟的边界,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具身空间沉浸传播、场景空间聚合传播、“超社会”空间社交传播等传播途径实现了全新的视觉译解路径,大幅提升了传播效能。但元宇宙空间下消费主义对传统文化内在价值的消解、视觉沉浸中的“身份与入口”边界伦理、视觉传播中的数字安全挑战等风险因素需要被重视。数字化生存时代,处理好技术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技术与人的关系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9.
在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指引下,数字出版业致力于促进文化与科技融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数字化加工与传播。数字出版对外传播体系在建设文化强国、数字中国、数字丝绸之路,构建中国话语和叙事体系,创新中华文化走出去路径方面具有重要的文化战略意义。在系统分析数字出版对外传播现状与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从管理与政策项目保障体系、内容供给与发行体系、数字版权保护与治理体系、数字基础设施体系、数字文化安全治理体系五个维度多元建设我国的数字出版对外传播体系。  相似文献   

10.
在技术联结之下,农村文化礼堂的数字化传播现实路径具有纵深和横向双重特征,并面临着基建、人才、内容和数字鸿沟等发展困境。农村文化礼堂数字化发展策略可以从四个方面展开:首先是乡村数字基础设施以及数字治理体系建设,这是发展基础;其次是体验数字化,通过数字技术搭建互联网虚拟礼堂和元宇宙沉浸式数字礼堂空间,这是外在表征;再次是服务数字化,完善数字公共文化资源供给,规范乡村“互联网+”经济,推动智慧乡村政务体系以及打造数字文化地标,这是功能效用;最后是通过农村文化礼堂数字化推动数字乡村建设、促进乡村多元振兴,这是内在核心。  相似文献   

11.
手机媒体、互联网、数字媒体的发展意味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新媒体时代改变了大众获取知识与信息的方式,以山西这一特定区域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总和为核心的三晋文化,在新媒体时代的传播方式也必然发生改变。本文探讨新媒体时代背景中对三晋文化传播的策略:增加三晋文化传播的形式,以博客、播客、BBS论坛、微信公众号、手机APP为多种形式,实现全媒体空间的立体式、交互式、开放式传播;增强三晋文化传播的趣味性,以互联网环境为传播机制,要实现较好的传播效果,必须在网站制作、程序创作的过程中,增强观赏性、审美性与趣味性;同时增强三晋文化传播的针对性,在新媒体时代下,青少年是主要的受众群体,接受对象发生改变后,要有效针对青年群体进行自媒体方式的传播。  相似文献   

12.
互联网广泛影响的当下,物的形态正在发生变化,不仅实存之物从现实生活搬移到网络世界中,而且还出现了大量虚拟之物。从人类学对物的研究脉络出发,虚拟物是互联网背景下的实存物以及传统社会文化中既有虚拟之物经由二进制数字运算转化而生成的物,是在数字操作系统中借用各类元素编码而成的物,是一种以数字化信息文本为呈现方式的意义之物。对虚拟物的探讨,帮助人们重新理解物与技术的关联,进而思考物与人的关系。通过观察和阐释虚拟物的社会生命,可以为互联网人类学研究开辟一个新的视野。从新闻传播领域来说,虚拟物的研究,也会拓展该领域对人和技术所形成的生活世界中微小议题的关怀,为新闻传播学实证研究和理论创新的努力提供一种尝试。  相似文献   

13.
汪新叶 《档案管理》2023,(3):99-102
黄河流域汉画像石农耕图像以独特的金石档案形式记录着汉代农业的发展,这种无可比拟的自然属性是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黄河文化工作的基石。本文以黄河流域汉画像石农耕图像金石档案为研究对象,在分析其潜在价值和数字化保护必要性的基础上,遵循共享性原则,构建一个结构有序、丰富多彩、生动形象的“黄河流域汉画像石农耕图像数据库”,切实有效地实现黄河流域农业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最后,依托数字虚拟展示系统对黄河流域汉画像石农耕图像金石档案数字资源进行交互性的整体传播。  相似文献   

14.
随着现代计算机与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科技元素渗透到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技术改变命运,不再仅仅是一种姿态或者宣传,而将以不可阻挡的趋势,成为建构人类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此过程中,作为人们生存主体的城市与城市文化,也必将在科技潮流剧烈的冲击中,寻求新的出路.如何利用新技术搭建新型平台,更好地保存和传播城市文化资源,是我们在新形势下需要解决的迫切问题.本文将集中对数字化虚拟技术在独具北京特色的"胡同与四合院文化"传播过程中有可能发挥的作用进行探讨,借此对该问题提出初步的思考与设想.  相似文献   

15.
数字技术赋能红色文化传播离不开政策语境、技术语境和文化语境构筑的多维复合语境。同时数字技术在赋能红色文化传播的过程中,以数字技术赋能主客协同、资源整合与媒介延展为主要内容。然而,在数字技术赋能红色文化传播实践中,萦绕着传播主体话语权弱化、思考能力下降和协同难度增加;传播内容同质化、娱乐化以及侵权与失真;传播媒介单一、影响力下降以及融而不合等诸多困境。为此,可通过主体联合、内容整合、媒介融合等路径加以破解。  相似文献   

16.
实施文化数字化战略是建成文化强国远大目标的必然要求,为推动我国文化产业数字化注入了新动能,创造了新条件。数字出版作为文化强国的重要阵地,是文化建设的基础,更是传承文化、创新发展的数字资源库。本文立足于文化数字化战略的五个重要支点,提出重视数字出版的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开发建设国家数字出版资源库,健全数字出版产业链和数据资产化运营机制,打造智能融合的数字出版新业态,拓宽数字出版安全保护的升级路径,为推动我国文化数字产业的蓬勃发展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17.
电视娱乐在感官娱乐之外,是否拥有智性之维?智性娱乐的未来可能走多远?本文从近期热播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等节目入手,对电视娱乐的感性/智性的内涵及其之间的关系展开深入理论辨析,并从电视生产的历史和当代实践两个层面展开论证,提出智性之维是电视娱乐的本质属性,电视娱乐生产应是感性娱乐与智性娱乐的二维辩证统合.并借用布尔迪厄的场域分析进行了预期:在文化大繁荣的国家政策推动和电视管理强化的大背景下,电视娱乐场域文化生产的自主性将进一步增强,推动感性、智性之维渐趋平衡共进,走向“富有张力的和谐”.  相似文献   

18.
进入21世纪,我国公共数字文化在技术、资源、服务和人才队伍等方面进行了诸多成功实践,实施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推出国家公共文化云、启动数字文化馆建设项目、普遍建立专兼职人才队伍,为推动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奠定了坚实基础。“十四五”期间,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以贯彻落实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为契机,对标对表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在内容建设、基础设施、服务平台、数据体系等方面的具体要求,以公共文化云项目建设为重点,扎实推进公共数字文化服务高效、高质量发展——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标准规范,联合共建全民艺术普及数字资源库,提升文化数据服务平台能力,推动行业数字化转型,打造公共文化数字化服务品牌。参考文献4。  相似文献   

19.
郑宁 《中国出版》2023,(3):11-16
构建与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相适应的法治体系是推动新闻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扎实推进新闻出版业数字化战略的基本保障。研究认为,新闻出版业文化数字化战略法治体系构建应遵循以人为本、社会效益优先、激活资源、创新驱动的理念,树立数字人权、依法行政、包容审慎监管三大原则。通过构建统一协调的数字化立法体系、系统精准的数字化监管体系、公正高效的数字化司法体系、守法诚信的数字化守法体系,实现文化数字化治理,积极探寻新闻出版业服务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发展进路。  相似文献   

20.
唐义 《图书与情报》2014,(1):111-116
信息环境下,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纷纷构建数字化馆藏,通过网络为社会公众提供数字文化服务。这些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建立的网络虚拟文化信息服务系统就是公共数字文化信息生态系统。该系统生态主体是公共数字文化信息人,包括公共数字文化信息生产者、组织与传递者、消费者、监管者;该系统生态因子包括公共数字文化信息本体、信息技术、信息制度以及信息时空。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构成公共数字文化信息生态系统这个有机整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