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人文主义"(或日"人文精神""人文性"),大概是新时期语文教育研究中出现频率最多的一个关键词.然而,众多有关"人文主义"的解释,似乎与真正的"人文主义"产生了一个偏离角,似乎大都忽略了人文主义必不可少的另一面--科学精神.在当今众多有关"人文主义"的解释中,笔者认为周国平先生的解释最为全面准确:"在西文中,‘人文主义'一词应该是humanism,通常译作人文主义、人本主义、人道主义.狭义是指文艺复兴时期的一种思潮,其核心思想为:一,关心人,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价值,反对神学对人性的压抑;二,张扬人的理性,反对神学对理性的贬低;三,主张灵肉和谐、立足于尘世生活的超越性精神追求,反对神学的灵肉对立、用天国生活否定尘世生活.广义则指欧洲始于古希腊的一种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2.
本文运用弗洛依德心理学的"三部人格结构"来解析简·爱宗教观的形成.本我是人的精神世界里潜意识的本能冲动和欲望.超我是宗教、教育和法律等社会的外在规约系统在人的精神世界里的反映,它的职能是规范和制约本我.本文认为,本我对应简对世俗之爱的求索,而超我照应简的宗教良知.简的人文主义的宗教观的形成,实质上是本我和超我矛盾冲突和协调统一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林语堂是"五四"以来中国现代文化文学史上一位风格独特的文化学者,他一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宗教信仰探索过程,探索历程就是寻找、认同各种宗教思想中人文主义精神的历程.但在林语堂的思想观念中,西方的人文主义与中国的人文主义的内涵是有所差异的,这正是促使林语堂最后阪依基督教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彝族原始宗教是彝族先民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属原生态的本土本民族信仰的宗教,彝族原生态宗教有主持祭仪的祭司(经师)毕摩--他们是民族文化创造者、传承者、保护者;有定期或不定期的祭祀及宗教节日活动的不同场地,人与"神"交流对话的活动场所,彝族原生态宗教是彝族古代社会生活和思想的折射.  相似文献   

5.
“法治”的起点是“人世”。“人世”是“人的世界”的简称,其基本范畴包括“人、世界,物质、精神、法治”五个。人世五大范畴排序凝聚了人类社会的最高智慧,寄托了人类社会的长远理想。原始宗教以传说的方式将人排在世界之先,确保人世能够以人为第一价值取向。宗教异化以后的神权宗教,后来的理性主义都违背了人文主义的基本目标,将人排在其他范畴之后,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极大的灾难。二战以后,人文主义与法治共和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21世纪将是人文主义继续勃兴,物文主义和其他非人文主义哲学、宗教彻底终结的法治共和世纪。  相似文献   

6.
人文主义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重要标尺。人文主义精神的核心是人文主义,强调以人为中心,肯定人的权利、自由、尊严和个体的价值及对世俗生活幸福的追求。  相似文献   

7.
人文主义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重要标尺。人文主义精神的核心是人文主义,强调以人为中心,肯定人的权利、自由、尊严和个体的价值及对世俗生活幸福的追求。历史教育不仅要重视对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还要重视对学生人文主义精神的培养,因为教育的终极目的是  相似文献   

8.
在西方,"人文主义"一词是19世纪才出现的,但其精神则有着很深的渊源."人文主义"首先是一种原则和方向,那就是人的自由与解放,随着人类对自身认识的不断进步和提高,人的自由与解放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也不断被赋予新的意义.而中国目前的人文主义思潮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基本兴起于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其一为以新儒家学术思想传播为依托的对于传统儒学"人文主义"的阐扬与发挥;其二为以西方现代思想为支点的反科学宰割、反物质压迫的"人文主义".当代中国的"人文主义"思潮其针对性需进一步联系中国实际,不能盲目仿效西方把科学技术当作"人文主义"的首要对立面.两千年以来的专制造留"官本位"思想,人对人的压迫应该是人文主义批判的首要对象.  相似文献   

9.
别尔嘉耶夫对俄罗斯诸多典型的精神现象都进行过论述,并且认为这些精神现象都具有一个宗教性内核.根据他的剖析,我们可以建构起一个具有宗教品质的多极的俄罗斯精神结构--这个结构由"斯拉夫主义与西欧主义"、"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民粹主义、虚无主义与无政府主义"、"神正论与人正论"、"末日论与弥赛亚说"、"新基督教意识"等精神向度组成.  相似文献   

10.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摆脱了中世纪神本主义宗教观和经院哲学的束缚,提出了人本主义宗教观,表达了新型的和谐的神人观。人文主义神人观消除了宗教与世俗生活的对立,激发了人们对今生世俗幸福生活的追求,推动了西方世俗精神的形成;为宗教改革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渊源,促成了服务于世俗生活的新教精神的诞生;推动了科学精神的塑造,促成了近代科学的诞生与独立发展。人文主义和谐的神人观为构建近现代西方文明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对“以人为本”师德建设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本主义”哲学观强调人是哲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从当今师德建设角度讲 ,这一理论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它是新时期“以人为本”的师德建设的哲学基础。“以人为本”师德的内涵主要是 :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尊重、理解、引导每一位学生走全面健康发展的道路 ,时刻以学生为中心。  相似文献   

12.
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总趋势,是追求人文精神的渐趋复归,素质教育重在培养“人“而不仅仅是“人才“.从不同角度和侧面冲破科学主义的樊篱,强化和贯注语文教学的人文精神,充分挖掘大学语文的人文、人性因素,以适应素质教育对人才的要求.这既是大学语文自身学科特点的要求,也是整个社会及时代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3.
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说从西方近代理性主义,科学精神出发来批判宗教。以西方近代审美主义和中国古典人精神作为思想资源重建中国现代审美教育对人的完善的价值追求,力求为中国现代社会变革提供一种审美主义转变和审美主义的道路,从而在中国的现代性遭遇中树立起审美主义的旗帜。  相似文献   

14.
儒家的人文精神肇端于孔子诞生前的唐尧、虞舜、夏禹时形成的丰厚的人文传统,其特性是以道统治世、内圣外王并行不悖,科技、人文与宗教三领域心物平行,历史悠久、文化绵长,是一种实践理性,渗透在世代中国人的不断延续中,具有内在与超越、自然与人文、道德与宗教结合以及"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极世献身的热忱。  相似文献   

15.
为了使得大学生在精神上成人,培育其健全的人格,现代大学人文教育需要从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世界三个方面进行合理定位;与之相应,生命意识、公民精神和世界眼光应成为人文教育必不可少的三种精神向度。  相似文献   

16.
费尔巴哈对宗教神学的揭露和批判是其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人本主义为中心,论述了宗教产生的基础及其本质。在批判宗教神学中逐渐形成了人本学思想,人本学则成为其宗教批判的核心,并在此基础上得出结论:新哲学的建立必须“将神学变为人本学”。费尔巴哈的人本学思想具有划时代意义,但也存在着历史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7.
唯物史观自始至终贯彻着“人是人的最高本质”的基本精神.这是对费尔巴哈人本主义思想的扬弃和超越。马克思把人看作是现实的人、社会的人,从根本上肯定了人的主体性地位.从而对以人为本思想作了最根本的界定和最有力的说明。  相似文献   

18.
作为资产阶级反帝反封建的思想文化运动,文艺复兴运动灌注着一种人文主义精神。莎士比亚戏剧《哈姆雷特》正体现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精神,表现出鲜明的人文主义特征。分析莎士比亚戏剧《哈姆雷特》的人文主义特征,能使人们更加深刻地理解莎士比亚作品的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19.
前期儒家可区分为“原儒”、“汉儒”两个阶段。以孔孟为代表的原儒将史前、史初时期的原始自律精神扩展至与人以及人的活动相关的各个领域,主张由“人”向宗教和宗法之“天”的皈依,于是在确定主体性的同时便消解了主体性;其大力提倡的“自律”最终也就不可避免地转向为“律人”或日“它律”。以董仲舒为代表的汉代儒家,更强调“以天为律”、“天主人从”;由此,不仅巩固了先秦儒家政治伦理化和伦理政治化的既有倾向,而且促成了儒学和神学的进一步结合。作为其直接的结果,是神学的儒学化和儒学的神学化。所有这些,从根本上进一步颠覆了中国文化深层意识结构中人的主体性地位,消解了原始宗教和原儒文化中原本就已经很脆弱的人本意识和主体精神,使中国文化它律性的自律传统进一步得到肯定乃至强化;而起源于原始宗教、滥觞于原儒文化中的自律精神,自此亦成为封建社会中长期具有支配性地位的主体精神和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20.
"人文奥运"的内涵与实践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文奥运”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提出的一个重要理念.奥林匹克运动对人精神的塑造为奥林匹克运动赋予了极其丰富的人文内涵,而“人文奥运”最主要目的是传播奥林匹克精神,推进奥林匹克思想,教育则是实践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因此,在我国青少年中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奥林匹克教育势在必行,也是“人文奥运”实现的最终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