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吕松  田志俊 《新闻世界》2003,(12):14-15,17
散文手法是一种表现艺术。它在现场短新闻中运用非常广泛。散文形式灵活、篇幅短小、笔调自由的表达技巧,现场短新闻都可以兼收并蓄。用散文手法写作的现场短新闻。它带给读者的不仅仅是新鲜的事实和信息.而且还有生动的形象、深邃的意境、清新的文采。  相似文献   

2.
浅谈象征手法在张艺谋电影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励思 《新闻世界》2011,(7):238-239
象征是艺术创作的基本手法之一,最早是在文学作品中运用,后来扩展到影视艺术。张艺谋所执导的电影运用象征手法几乎达到了挥洒自如的程度,向世界充分展示了中国电影的崭新形象。本文以张艺谋导演的电影为例,探讨了电影创作中象征手法的多种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3.
我们在欣赏优秀的小小说时,往往遇到这样的情况:一件常见的平淡普通的事,经过作家独具匠心的艺术处理,面目往往为之一新,能产生扣人心弦的艺术魅力;有时看了前半部分,作品还是一潭平静的湖水,快到结尾时,忽然奇峰突起,犹如一颗石子投进湖里,掀起读者感情的狂澜,这其中就是运用了突变手法。所谓突变,是指情节和人物发展过程中突然转折和变化。在小小说创作中,许多高明的作者为了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常常用突变手法作为揭示人物内心世界变化的重要手段,以此来揭示人物的性格和思想感情。《泥活》(《小说界》1983.1.)写  相似文献   

4.
毋庸讳言,由于受报道对象本身的限制,经济新闻给人的印象是抽象深奥,枯燥乏味。那么,怎样才能使经济新闻由抽象深奥变得生动具体、枯燥乏味变成清新活泼,唤起读者的“新闻欲”,“使之一见而惊不敢弃去”呢?笔者以为,其关键在于经济新闻中的情采和笔墨。如果我们能够把文学手法巧妙地运用利经济新闻稿件的写作之中,把经济新闻写得生动形象,情采飞扬,就自然会吸引读者。现就笔者平时所涉猎的一些精彩的经济报道,谈谈文学手法在经济新闻中运用的一点粗浅认识。  相似文献   

5.
这里所说的“空白”手法,即是写抒情散文时如同绘画一样,留下引入想象的余地。“空白”似乎是“视而不见”的,可是绝不可看作是虚无与空洞。那么,“空白”是不是虚呢?是的,这个虚是艺术的藏境,虚中有“实”,这个“实”,即是由虚唤起读者对于实的联想,从一点想到许多,由近处想到遥远,从物联想到人,等等。这便是,作者在散文中用留下的“空白”,去触发读者的丰富联想,读者在读散文时,头脑里不断地有所补充,以达到  相似文献   

6.
“陌生化”艺术手法在文学创作中用得较多。它通过艺术变形使文学形象更加生动,使作品更具艺术张力,从而更加吸引读者,这已是文学界的共识。但是,尽管“陌生化”艺术手法实际上已在新闻写作中运用,而新闻教科书和新闻论著中却少有涉及。因此探讨一下“陌生化”艺术手法在新闻写作中的运用,对丰富新闻写作理论和增强新闻写作手段都很有必要。“陌生化”唤醒读者的“新”感觉 新闻要新,人人皆知。一篇新闻作品是否新鲜,当然首先取决于作品所报道的新闻事实,但是对读者来说,评价新闻是  相似文献   

7.
象征艺术作为一种文学作品中十分常见的表现手法,是指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以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它往往涉及作品的全篇艺术构思,起码也涉及一个句子或一个段落,它是比喻的扩大与延伸,而其蕴含之深,又是超过比喻的。象征艺术或称象征手法包括三个因素:象征形象、象征对象、象征意义。作品中创造的具有象征意义的文学形象,叫象征形象。象征对象则是通过象征形象所要表现的客观事物。一般来说,象征对象很少出现在作品中,而是通过作者靠象征形象暗示给读者。象征意义就是象征对象和象征形象所表达的意义。有的作品通篇创…  相似文献   

8.
可以说《野草》是一篇讲道理的散文,不是直出直入地讲道理,而是运用了含蕴婉转的艺术手法;不是把道理枯燥地摆在读者面前,而是通过种子与小草的生动形象揭示出来;不是让读者看过之后就丢开,而是让读者看过之后去思考,觉得文中所包含的道理深刻。这就是《野草》的艺术感染力吧! 这篇散文虽短,涌动着四层波澜,“有这样一个故事”是第一层波澜。有人提出问题,有人回答,结果答案全不对,作者点明答案应是“植物的种子”。虽然把答案点明了,但对于读者,仍然是个悬念。这是本文的开头。  相似文献   

9.
新闻要吸引人,善于借鉴和运用一些文学创作手法非常有效,如悬念的运用。 一、巧设悬念,吊起读者的“胃口”。一篇好新闻,不仅要善于选择事实,而且要善于排列事实。作者把有一定异常性的事实在报道的节骨眼处,先来个提示或暗示,而将原因、详情暂时隐藏起来,在读者中设下疑团——即我们说的悬念,诱发读者的探求欲望,直到缘由、实情一一抖出,不但能使读者产生阅读快感,同时也可生发作品的深刻意蕴和弦外之音。这样做,显然是符合读者的心理诉求的,也能更好地发挥新闻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0.
新闻散文化写作手法的运用可以让新闻生动可读。新闻与散文是两种不同文体,有区剐也有联系,这种联系让新闻可以将散文的写作手法引进。从新闻的立意、情感、语言、结构等方面,都有将散文成功引入新闻的范例。  相似文献   

11.
谈象征手法     
运用象征手法能增添文学作品的诗情画意和艺术感染力,取得深入浅出,含蓄蕴藉的艺术效果。象征性可通过比喻、拟 人、联想、想象、故事、意象等方法来表现。运用象征手法时,必须注意象征物和被象征物之间的共同之处。  相似文献   

12.
即景手法是记者对眼前正在发生的有价值的人物、事物、景物场面进行细致的拍摄、现场采访、描绘和刻画的一个片段或几个片段组合成篇的一种新闻报道手法,称即景新闻。初步划分为特写式即景新闻、速写式即景新闻和谈话式即景新闻。运用这些手法,能使新闻报道更生动、更活泼、更有感染力。  相似文献   

13.
由于“象征”与“借喻”和“借代”,有较多的相似之处,一些同志认为它不能算作一种独立的辞格。其实,在语言实际运用中,“象征”修辞方式确实存在,尤其是新闻标题制作中更有概事达意的特殊作用,它有着自身的特征与规律,是一种独立的辞格。 象征辞格有一个最明显的特点:是用具有某种特征的或某一历史时期特有的具体事物来表示某种特定意义,托义予物,以物征义,或把新闻的主题思想,或将作者的某种思想感情、某一抽象概念暗示给读者。这种修辞格最明显的特色是意蕴含蓄,引人联想,耐人寻味。 从结构上看,这种修辞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句  相似文献   

14.
黄平 《新闻导刊》2008,(1):26-26
散文(prose)同新闻(news)一样,其"首要特征"是真实性,它是一种以描写真人真事为特点的文体,常把叙述、描写、说明、抒情和议论等表达方式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运用,它可以充分发挥想像力,做到形散神聚。用散文手法写新闻在世界新闻史上早  相似文献   

15.
我曾有过这样的苦恼:如果自己采写的新闻背景广阔,事件纷繁,人物众多,往往难以梳理头绪,剪裁连缀,不知从何下笔是好,阅读《笑的回忆》等散文佳作之后,使我从中汲取不少教益,在写作上有了新的认识和起色。余非同志的散文《笑的回忆》,在《散文》月刊首次评奖中荣获一等奖。笔者喜欢散文,对《笑的回忆》更可谓爱不释手,每隔些天总要翻出来欣赏一番,而且每次读完,掩卷品味,都感觉到它象一部电影,成功地运用了“蒙太奇”的手法。特别是其间组接着的那一个又一个“特写镜头”,形象鲜明,意味隽永,久久地映在脑际,难以忘怀。《笑的回忆》带着满怀的深情和一脸的笑  相似文献   

16.
人们称散文为美文。散文中的美是表现在多方面的,有优美的感情,有诗画一样的意境,有丰富的想象,有瑰丽多彩的形象,有抒情性的议论,有含蓄传神的语言,等等。间歇是一种艺术手法,也是散文之中美的一个方面。散文中常见到的间歇,有短暂的与无限的两类。其实,这种艺术手法不独是在散文创作中运用,在小说、戏剧、音乐、绘画和长诗创作中均有运用。这里重点谈谈散文中的间歇美。一、短暂的间歇在散文的写作进程中,所叙述的主线从文字看,出现了突然中断的现象,从情感的发展来看,并未中断,实是藕断丝连。中断所留下的“空白”,  相似文献   

17.
悬念与释念     
悬念与释念的手法,在散文的写作中也适用。我们在读散文时,常常会遇到像小说与戏剧中设置的悬念,不过在散文中不可能把悬念与释念隔开的距离很长,因为散文的文字有限制。设置悬念,一般来讲多是属于有人物情节的散文,当作者写到某一件事情、某一种活动,或者在两个人的对话之时,为了使散文有波澜,一波三折地引人入胜,作者根据情节的发展,设置下一个悬念。  相似文献   

18.
在这里我向读者推荐一篇不足500字的散文《生活》,作者是阿富汗当代作家乌尔法特。 《生活》所展示的是作者对于人生的独特体会。 这篇散文的艺术特色是,全文以水为主题展开了富有哲理的描写与议论,巧妙地运用了对比手法,前后两处作了这样鲜明的对比:其一,同是一溪之水,用什么  相似文献   

19.
一、寓情于景。作者在采访时,对事件发生的现场,耳闻目睹当场的环境,有的景物对作者触及深,随之荡起思绪,发出感叹,在写环境时,把这些感触、感叹注入环境之中,使环境“人情化”了,这就是寓情于景的手法。 寓情于景,也叫化景入情,是环境描写的一种表现手法。新闻作品总是要表现作者的一种感情、一种思想、一种观点的。这种感情、思想、观点,一般是通过叙述新闻事件,或是通过环境的描写再现出来,读者才容易接受。这是化景入情描写手法的生活基础。  相似文献   

20.
晏美华 《新闻前哨》2022,(19):50-51
如何通过看得见的瞬间影像去表达看不见的思想?通过象征手法借景抒情、因物起兴,赋予瞬间影像“像外之意”,架起物质到精神的桥梁,抵达思想性。本文从中国新闻奖和荷赛中的部分获奖作品为例,分析摄影者如何巧用象征物精妙地构建影像,将精神、意境和思想通过象征手法形象化、具象化、直观化,让读者可感可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