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5年6月1日,一篇题为《河北毒蒜祸及京津沪——无公害大蒜用剧毒农药浇根》的报道刊登在某杂志上。这篇报道说,永年县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生产的有毒蒜薹和蒜头正销往全国除台湾和西藏以外的省、市、自治区,尤其对北京、天津、上海等大都市的食品安全构成威协。这篇报道随即被众多网站转载,各地媒体争相报道。一时间,“永年大蒜”成为各地市场监管部门的防范对象。老百姓谈“蒜”色变,说大蒜不能吃了。  相似文献   

2.
几年前一个平常的夜晚,某晚报总编辑办公室,一位德高望重的老报人和这张报纸年轻的当班总编辑发生了一场争论。争论的焦点是当晚拟定的重头报道《哈尔滨有仨玩“哈里”的》。“哈里&;#183;戴维森”是一个摩托车品牌,堪称摩托车里的“劳斯莱斯”,这篇报道描述的正是哈尔滨市三个年轻发烧友与他们拥有“哈里”的别致生活。老报人看了报道语重心长地说,这篇报道仅仅描述几百万人口的城市里面只有三台哈里摩托车,事实本身不具有新闻的重要性价值,一个大众传媒何以用如此重要的版面刊发如此个别的三个人的兴趣呢,它会给社会大众什么有意义的引导呢?年轻的当班总编则另有主张:这个极少数的三个人是特异的,给许多人(特别是青年人)提供了一个特异的生活方式,会引起他们巨大的阅读兴趣,能够吸引足够的眼球,具有天然的新闻价值。争论的结果并不重要,但争论双方的视角如此悬殊,涉及到两者在新闻价值判断上的分歧。  相似文献   

3.
曹林 《青年记者》2020,(10):96-96
看到一篇评论,观点挺好,批评很多年轻人对时事冷漠,但语言让人觉得很别扭.比如这句话:“何以漠视和逃避成为了青年人对待社会公共议题的态度?”为什么不能直接说“青年人何以漠视和逃避公共议题”?多简洁明了.还有这句:“我们并没有储备下应有的对社会公共事务的敏感度与处理能力.”不知所云,为什么不直接说“我们缺乏对公共事务的关注和处理能力”?还有这句:“理智的青年一辈应该学会将自己从充斥着安逸而无意义的娱乐性议题的环境中抽离出来.”为什么不能用汉语的语态语序好好表达“青年人应该远离无聊的娱乐议题”?  相似文献   

4.
数学上,小于90度的角叫“锐角”,大于90度小于180度的角叫“钝角”,用“锐角”就是选择小的新闻角度,开“小口子”。 小角度,挖得深,小中求深 角度选得小,新闻就能挖得深,在这里“小”与“深”是成正比例的。 普法教育是我国近几年来的一项重要工作,我们就以这方面的报道为例作些探讨。 报社经常收到这样的稿件—— “××乡完成了普法任务” 此稿当然不能用,你一个乡算什么,县委宣传部的同志写来了新闻—— “××县百万人民通过了普法考试” 这篇稿件还是不能用,你报道的是一个县,报社的记者站发来了一稿—— “××市500多万干部群众昨参加普法考试” 这篇稿件同样没有用,因为要比大,全省的范围还要大—— “全省普法任务基本结束” 这也只能发一条300字的小消息。 是不是一个乡、一个县、一个市普法的新闻就不能用呢?回答是否定的。你的角度选得小,照样能用。有的来稿写  相似文献   

5.
一所职业学校开学,本来这类新闻已报道过不少,该劝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了。这篇快讯的作者意识到这个问题,努力提出了给人以启迪的新见解。新点子,追求一个“新”字,唱出了翻新调来。这个“新”集中体现在立意上。主题是新闻的中心思想。它存在于客观事物之中,却又看不见摸不着。它必须从事实中提炼,却又不能随意“拔高”。这篇快讯从实际出发,紧跟形势,紧紧抓住开发利用海涂的关键是搞智力投资这个主题,从办职业学校培养“财神爷”来唤醒千年沉睡的海涂上,挖掘出  相似文献   

6.
曾有部队政工领导这样概括基层官兵看军队报纸的顺序——“从后往前翻”。何以如此?有基层官兵一针见血:一二版除了会议报道、领导人活动,剩下的全是“表扬稿”,没有什么好看的。用新闻业内人士的话说,就是新闻版上“新闻”少,可读性不强。以工作报道为主的军内报纸怎样赢得读,是当前军事新闻工作必须面对的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   

7.
车坤  朱海龙 《新闻知识》2006,(10):25-27
背景:从1989年西藏电视台节目第一个上星播出,到1999年天津台、海南台最后一批上星,中国省级电视台用了10年的时间完成了从地方媒体向全国性媒体的战略转变(至少在形式上);到2005年底,中国内地省会城市的观众通过有线网络能够看到的电视节目至少达到了60套以上。历史,就像人的心电图曲线,无论时间长与短,焦点和意义总在浪峰波谷之间。“卫星电视”,意味着开放的传播平台和信号的全球覆盖;“省”,则是相对于世界的一个小得不能再小的行政区域概念;那么“省级卫星电视频道(以下简称省级卫视)”这一充满矛盾的媒体又代表着什么呢?根据北京美兰…  相似文献   

8.
今年9月1日起,衢州日报要闻版推出了“夜宿乡村”新闻专栏。从已见报的10多篇报道和多篇言论来看,它集中体现了一个“走”字,并且通过“夜宿”这一行为,凸显记者“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主题。  相似文献   

9.
我的《酒店告示》一稿被评为1986年度全省优秀广播稿一等奖后,不少通讯员朋友给我来信,让我谈谈这篇稿件的采访体会。为了相互交流经验,我谈谈这篇稿件的采写经过。去年二月的一天,乡里召开“信得过个体户表彰会”。会议给了我厚厚一叠先进事迹材料,有救人救火的,有拾金不昧的,有助人为乐的,有文明经商的等等。面对众多的线索,我进行了冷静的思考:一般性的救人救火、拾金不昧之类的稿件,新闻单位报道较多,很难被采用。经过分析,我选取了“酒店告示”这条线索。  相似文献   

10.
《美术报》今年1月21日起开设的“爱与责任”专栏,至4月中旬已在要闻版上刊发了14篇重点报道,同时在内版刊发了10多个整版的相关内容。这组报道针对美术界一些人的见利忘义行为, 旗帜鲜明地宣传社会主义荣辱观, 同时用读者互动的形式,吸引全国各地的美术家开展“学习英雄、  相似文献   

11.
北京某报4月14日刊发了一篇题为《京津公交明年有望一卡通》的报道、报道中说.记者从天津市建委办公室了解到,京津一卡通结算平台实行兼容.天津和北京的市民将可以在两地用一卡通消费和缴纳水电费.但随后报道又说,北京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表示,对此事“尚没有得到有关消息”。  相似文献   

12.
我国近年来实行的改革开放政策,给新闻报道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天地。面对由国际友人和港澳同胞组成的新的“被采访群”,如何真实地反映他们的情况、把有关信息及时传播出去,是记者面临的一个新课题。近年来,我作为天津青年报记者,连同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实习期间,曾采访了来自日本、美国、联邦德国、奥地利、意大利、香港、澳门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的朋友,撰写并发表了十多篇涉外报道。这些报道虽然在写作技法上还欠成熟,但它毕竟涉及了一个新领域,满足了读者对信息的需求。下面就“涉外采访”问题谈谈自己的体会。  相似文献   

13.
在新闻圈里转悠了25年,圈里圈外许多人认识何加正。他很容易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一是因为他1.82米的大个子,走到哪儿都是“鹤立鸡群”;二是因为他寡言少语,与“伶牙俐齿”的同行们形成了鲜明的反差。 其实,熟悉何加正的人都知道,他是个宽厚随和,喜欢思索,埋头干活的人。 何以“高出一筹” 作为一个资深记者,写出几篇好作品也许不算太难,难的是经年累月在一个领域里埋头耕耘、深入开掘,写出一大批有见地、有影响的好作品。 从1974年大学毕业来到人民日报社至今,何加正始终没有离开过农村报道这片沃土,他参与了农村改革报道的全过程,是从事农村报道时间较长和具有一定影响力的记者之一。 农村改革初期,许多理论问题似是而非,没有现成答案,在新旧体制交替过程中,局面非常复杂。何加正怀着对中国  相似文献   

14.
2月5日至19日.《解放军报》、《中国国防报》同时以整版篇幅连续刊登了对“法轮功”痴迷者刘思影、陈果、郝惠君、正进东的4篇系列深度报道:《一个童真女孩的悲惨遭遇》、《琵琶才女何以走向自毁?》、《一个“好人”的愚昧与悲哀》、《£进东,你为何还不觉醒?》。以及《“法轮功”是如何蛊惑人心祸国殃民的?》理性思考的报道。  相似文献   

15.
去年12月5日浙江日报第5版《杭州湾大酒店养的猪好福气》这篇报道,读来让人最大的感受就是:读时忍俊不禁,掩卷发人深思。 在这篇报道里,主角是群肥猪。通篇充满诙谐、轻松的气氛,作者采用调侃的笔调,诸如“猪中‘大腕’”、“嫌油水太足”等等,特别是描写喂食时,猪“步态从容、进食风度‘优雅’”,通过拟人化的白描,活灵活现地描画了一群“福从天降”的肥猪,文风幽默,读来轻松,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但这篇报道断不是让人“一笑了之”的花边新闻,而是对社会上流行“吃喝风”带来的浪费现象的一种深刻揭露。报道好就好在通篇讲了猪的“好福气”,讲了酒店的生财有道,就是没用一个字从正面去叙述“吃喝风”现象。报道看似就事论事,实际上,读者通过“由于这些东西油水太多,偶尔还  相似文献   

16.
录音报道,以实况录音为主,文字的叙述描绘为辅。一篇录音报道,一般的要由两到四个音响构成。只用一个实况音响,音响再好也显得单薄,要是太多了,又会使人厌烦。但不管音响多少,都应把精选出来准备要用的每一个音响放在恰当的位置上。既不能都放在开头,又不能全放在中间或结尾。这就涉及布局,没有一个巧妙的布局,就如同一个人一样,长的再好看,若是畸型,也会大为减色。音响的布局巧妙与否,直接关系着一篇录音报道的成功与失败。巧绘凤头,吸引听众。现在的广播听众基本是在“动中”听广播。所以录音报道的开头就显得格外的  相似文献   

17.
徐婧 《青年记者》2009,(16):64-64
中国共产党临沂市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于今年3月24日召开。沂蒙晚报从3月中旬至十一次党代会召开之前,在二版要闻版强势推出了《10个人的临沂》系列报道。这组报道包括10篇稿件,每篇选取一户家庭或一个市民生活的一个侧面,通过一幅图片,一篇现场感强的通讯报道,一个“媒体眺望”,一个“七嘴八舌”,反映出5年来市民生活10个细微的变化,更通过小触角,反映出5年来临沂城的变化,讴歌了我国的改革开放和临沂市十次党代会以来的发展成就。  相似文献   

18.
主题要专一 中心要突出。清刘熙载在《艺概·文概》中。把“旨戒杂”作为文章“七戒”中的第一戒,他强调文章主题不可繁杂含糊,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不能搞多主题,而应专一、集中。大量的写作实践也表明,一篇报道或文章,若能抓住一点,写深写透一点,能把一件事情、一个意思写清楚,写透彻,这篇文稿便算完成使命了;要是分散笔墨,这也写一点,那也写一点,成了“大杂烩”,篇幅长了,反而什么问题也没写清楚。军事上讲:“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写作上我们可以这样说,在一篇文章中,宁可集中反映和说明一个问题,也不可轻描淡写、不痛不痒地罗列十个问题。  相似文献   

19.
几乎每一个通讯员都有这样的体会,“批评性报道难写”。写批评稿有无方法可循呢,笔者在此谈谈内己的看法:寓批评于表扬之中。这种方法能使被批评者心理平衡。一篇引题为“昔日浓烟滚滚,今日无烟少尘”,主题为“峨眉铁合金厂铸造用珍珠岩砂改善  相似文献   

20.
最近在报上读到的一篇报道中有这样一个词:8.043626万元。人们读后马上就会产生一个问题:这笔款子到底是多少钱?特别是其中最后两位数即0.000026万元,到底是多少钱?人们得动一番脑子才能“绕”过来。原来这是80436.26元。人们不禁要问:本来一个十分简单的数字,干吗要把它这样复杂化? 也许会说,这是为了排字时少占字数。有些数字使用小数点是可以起减少字数作用,如“7元2角5分”写成“7.25元”,“78000元”写成“7.8万元”而且读起来也是一目了然,意义清楚。但是,这只能在这种情况下用,而不能在任何情况下都套用。 同“80436.26元”相比,“8.043626万元”没有减少字数,而是多用了一个字,而且使本来一目了然的数字变成了使人“绕脑子”的数字。何苦来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