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三国演义》问世后,掀起了一系列轰动效应,围绕着对《三国演义》的思考,揭开了我国历史演义小说批评的序幕。初始的演义小说批评史学意识深重,但是由于《三国演义》体现了社会上全新的审美观念,决定了初始的演义小说批评必定有美学新质出现.毛宗岗的《三国演义》评点,堪称明清演义小说批评的专著,是社会理想与美学理想交融的批评。文章对明清演义小说批评进行了美学归纳。  相似文献   

2.
历史演义之所以在明代生成,1.受惠于前代的讲史平话和历史剧;2.得益于悠久深厚的史学传统;3.契合了作家及社会受众的审美文化心理;4.具备了适宜其生存的外在政治文化氛围;5.受到了商业经济特别是出版印刷业的刺激和促进。在把握历史演义的文体特性及其演化规律时,须考虑到这些因素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方可得出合乎实际的结论  相似文献   

3.
明清神魔小说因其题材形态上与神话的同一,经常而自觉地借用神话形象、观念、情节等母题,注定了与神话的不解之缘。本文从神话思维、神话形象、神话情节、神话主题等若干方面论述神话与神魔小说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宋代小说并非只以书面形态存在,它还以说、唱、演诸曲艺表演形式存在与流行,与小说处于同一生态圈的说唱曲艺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视为小说的拓殖空间。通过对曲艺形态的"小说"的考察,可以看到一代小说的全面的存在方式,也更能看清宋代小说"历史的变迁"的趋势和意义。  相似文献   

5.
演义小说是深受广大读者喜爱的一种文学作品,是长篇小说的一种体式,由讲史话本发展而来,根据史传敷演成文,并经过作者的艺术加工而成。这类作品在我国过去的文坛上占有比较重要的位置。演义小说的“演义”一词最早见于《后汉书·周党传》:“(周)党等文不能演义,武不能死君。”这里,“演义”是敷陈义理并加以发挥引申的意思。用于小说,则含有依据正史加以敷演  相似文献   

6.
八股文肇始于宋经义,形成于明洪武时期,完备于成化期间,盛行于清朝。从其产生到灭亡,前后共经历了五百多年的时间,对中国的文学特别是明清时期繁荣发展的戏曲小说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以时文为南曲”和“以时文为小说”是八股文对戏曲小说影响最为明显的表现,戏曲小说的发展也为八股文的创作注入了新鲜的血液。通过对八股文与戏曲小说关系的探讨,可看出八股文与戏曲小说之间的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7.
儒学对中国古代小说有着多方面的影响。从创作方面来说,在儒学“定于一尊”的时代,小说的创作往往较为衰微;而在儒学衰微的时期,小说的创作却较为兴盛。儒学对小说家的影响,主要体现为儒家的价值观念对于小说家创作目的和创作态度的规范和引导。从创作实际来看,每一个时代的小说家几乎都无法回避儒学对他们的影响,但是他们做出的选择却各有不同。另外,儒学还影响了小说中人物形象的设计、情节结构的安排以及小说的最后结局等。  相似文献   

8.
小说在清朝之前几千年中一直未能登上正统文学的大雅之堂。自梁启超将小说推至"文学之最上乘"之后,经小说家及理论家的努力,小说数量迅猛增加,研究小说的专门论著和专门的小说目录学著作亦出现,其故事性、娱乐性、消遣性的特征逐渐得到人们的重视。这些变化与近代中西文化的交流,尤其是中国文学观念的变化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9.
历史演义小说,既要演史,又要演义,大概可以按照创作特点分为历史的小说化和小说的历史化两类,但无论是哪一类历史演义小说,都有虚构和纪实的部分,虚实相生可以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一个显著特点。正是历史演义小说这种虚实相生的特点,才能够实现其寓教化于娱乐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通过解读鲁迅对世情小说和人情小说的界定,在探究世情小说特质的同时,可证世情小说和才子佳人小说是隶属于人情小说这一大概念下具有不同特质的两种小说类型,二者的关系是平行而非从属关系,世情小说更不是才子佳人小说的源头。  相似文献   

11.
之职场演义     
在厌倦和巨大的忧伤的后面它们充塞著雾霭沉沉的生存幸福的是那个羽翼坚强的人他能够飞向明亮安详的田园波德莱尔  相似文献   

12.
胡适对于小说尤其是历史演义小说的研究有力地推动了古典文学研究的现代化进程。根据历史研究中"层累"的概念,可以归纳出胡适在历史演义小说研究中所运用的实验主义方法,并阐述这种方法同中国传统考据学的关系,从而揭示胡适在历史演义小说研究中的着眼点和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3.
纪传体正史《隋书》、《旧唐书》和《新唐书》中所记录的隋唐题材历史故事,为隋唐题材历史演义小说提供了丰富的素材。隋唐题材历史演义小说"依史以演义",存在六种情形:抄缀史籍,稍加润色;依史演义,扩充成章;剪裁合并,连缀成篇;据其一点,生发想象;偷梁换柱,背离史实;随意虚拟,自由创造。正史为历史演义小说的题材渊源和艺术源泉,但历史记录与小说叙事不可等同,史籍遵循实录原则,小说创作凭依想象、创造,这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种写作方式。  相似文献   

14.
近代小说传媒的变革与近代报刊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一则由于报刊自身发展的需要,众多报刊纷纷刊登小说,二则小说家出于各方面原因的考虑也乐于把小说发表到报刊上.  相似文献   

15.
中国小说与史同源于上古神话。进入明社会以后,史官承继了“神话”的记事职责,崇实斥虚,逐渐形成地位尊贵的雅化;而初民们创造“神话”过程中所形成的那种天真烂漫的想象、寓理想于叙事之中的思维习惯,依然以口头创作的形式流行于民间,它的最终结晶是小说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宋元话本的出现。小说与史两种体在漫长的发展的进程中,往往是界限不清,且相互影响。但由于中国务实化传统,更缘于历代封建统治阶级极力垄断修史权力,对不利于自身统治的舆论严加控制,使“史”得以畸形的繁荣,而小说则备受冷落和歧视。因此,小说创作在长时期内不得不有意无意地依附于“史”,从而也就打上了“史”的烙印。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小说发展史中,以诗歌入小说的现象由来已久.明代学者胡应麟对此进行了较为全面深入的研究,他收集了大量小说中之诗歌,并以唐人传奇中之诗歌为中心,对历代小说中之诗歌进行悉心体味,归纳总结,认为小说中之诗歌有渲染意境、以资娱乐等作用,同时提出小说中之诗歌创作应态度审慎,把握分寸.  相似文献   

17.
《三国志演义》号称明代“四大奇书”之一。《三国志演义》之“奇”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人物、故事之“奇”;2)文章之“奇”。《三国志演义》之“奇”的形成,与史传、平话的遗传、传统英雄史观、道德史观、宗教思想的影响,以及罗贯中本人政治理想的制约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三国志演义>号称明代"四大奇书"之一.<三国志演义>之"奇"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人物、故事之"奇";2)文章之"奇".<三国志演义>之"奇"的形成,与史传、平话的遗传、传统英雄史观、道德史观、宗教思想的影响,以及罗贯中本人政治理想的制约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梁启超的《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是提倡小说界革命的纲领性文章,他从文学的艺术本质和特征出发给小说进行了文体定位,提出“小说有不可思议之力支配人道”,以及“小说为文学之最上乘”的观念,从而使小说真正成为现代文学史上最重要的文体,奠定了现代文学文体分类的格局.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对于"小说"的概念至今没有确定的内涵,争议颇多,进一步进行分类和类型研究存在诸多难处。因此,用今人"小说"的概念提出"谐谑"这一类型,无疑是有争议的。笔者通过对汉画像石和汉代陶俑以及史籍文献的考察,探讨"俳优小说"的内涵,对"谐谑小说"进行较为科学的界定,认为其当为具有谐谑性、故事性的散体书面文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