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随着人类社会步入数字化时代,数字劳动成为当今时代的典型劳动形式。马克思在批判异化劳动的基础上阐述了资本与劳动之间的对立关系,对机器体系的发展做了科学预见,从而为在政治经济学批判视域中检视数字化时代的人类劳动奠定了基础。对"受众劳动"和"非物质劳动"的概念史考察,引发了数字劳动有无"物质性"的争论以及是否存在异化和剥削的问题。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马克思科学阐明了物质性劳动的基础地位,同时,在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语境中,数字劳动者依然遭受着异化及剥削,这种生存境遇要求我们在现实中科学把握资本逻辑,从共享上规范数据所有权,在制度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从而重构数字化时代的劳动正义原则。  相似文献   

2.
劳动及学校劳动教育在当下社会各种场域中遭遇了许多的困厄局面。对劳动进行高低贵贱的等级化区分,对体力劳动的轻视与鄙薄,对学校劳动教育的误解和矮化,所有这些都无形中扭曲了劳动价值观念,片面否定了劳动的价值与意义,挤压了劳动教育的生存与发展空间。对于以"学中做、做中学"为鲜明特色的高职院校而言,要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深刻理解劳动教育的时代内涵,以"工匠精神"为价值指向,正确把握劳动教育的时空逻辑,完善劳动教育的体系建构,形塑崇尚"工匠精神"的校园文化,构建多方合力的社会支持系统。  相似文献   

3.
劳动教育作为人类社会教育的基础,在新时期被赋予了新的时代意义.新时代劳动教育不同于原始时期"劳动"与"教育"的自然互动,也不同于大机器生产带来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简单结合.新时代劳动教育强调的是在身心互动中人的主体性和社会性统一,强调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以及在劳动过程中对生产知识和技能的习得.为此,需要在统筹劳动与学校教育、劳动形式及其内容与不同层级学生培养目标及参与劳动目的等关系基础上,从学校教育体系、教育实践形式以及评价体系方面对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发展路径进行系统设计.  相似文献   

4.
劳动是人类特有的价值创造活动。幼儿作为"人"从事着具有游戏外在形式和内生教育价值的"特别"劳动,这与成人的劳动"迥异",从而生成了"幼儿劳动世界"与"成人劳动世界"之矛盾。在幼儿家庭教育中,此矛盾的"吞噬化"极端处理致使教育产生异化。因而摒除一元化的劳动世界观,寻找幼儿劳动世界与成人劳动世界之相对独立与间性融合,或许是提升幼儿家庭教育境界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5.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马克思立足于现实的人,抓住劳动这一关键活动阐发他的思想,看到了劳动的双重意义:劳动的谋生作用——在劳动的对象化过程中,通过劳动创造满足于生活需要的物质享受;劳动的精神性作用——在劳动过程中体现人的本质力量,达到自我确证。在当代,一方面劳动的对象化特征被推向了另一个极端,另一方面劳动对于人类本质力量的体现走入一种"背叛"的歧途——即人的本质力量越得到体现,人却越被限制,劳动"异化"的极端现象在当代表现出了劳动的各种悖论现象。  相似文献   

6.
劳动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承载着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功能。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育目标的提出,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赋予了"五育"新的内涵,劳动教育纳入党和国家的基本教育方略,与德智体美相互依存、相互融合,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劳动教育则是"五育"并举中不可或缺的一座桥梁,贯穿于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  相似文献   

7.
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在认知、情感与实践等方面遵循着严密的逻辑层次。厘清劳动教育在认知逻辑、情感逻辑和实践逻辑中的内在层次,是有效推进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应有之义。具体来讲,在认知逻辑上,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囊括了"人人都要劳动"的低阶认知、"劳动创造价值"的中阶认知以及"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高阶认知;在情感逻辑上,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内蕴着感知劳动乐趣的初级层次、体会劳动光荣的中级层次、厚植劳动精神的高级层次;在实践逻辑上,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包含了注重养成劳动习惯的初级阶段、着重培育劳动技能的中级阶段以及提升就业创业能力的高级阶段。  相似文献   

8.
习近平同志在全国教育大会讲话中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20年3月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提出,"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意见》针对"近年来一些青少年中出现了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劳动的独特育人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劳动教育正被淡化、弱化"的现象,提出要"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和学生生活实际,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9.
劳动是人类特有的社会实践活动,人们在劳动过程中既需要教育的帮助,也需要伦理的约束。劳动伦理阐发了劳动教育的价值基础,彰显了劳动教育的道德意蕴,也诠释了劳动教育的价值归宿。劳动教育过程中还存在"技术化""形式化""片面化"等教育症结,使劳动伦理的育人效果还存在一定的现实困境。在劳动伦理培育的教育实践中,应该深化劳动伦理教育规律的教学研究,将劳动伦理内化于劳动教育的过程中,探索情感体验的劳动伦理教育进路,推动社会形成尊重和崇尚劳动的伦理认知。  相似文献   

1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了在学生中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性。为了真正将"会劳动"的理念全面贯彻落实,我校创编了原创农耕课程,建立了"小农庄""小花房"等劳动实践基地,开展了以蔬菜、绿植的栽培为校本课程的劳动实践活动。在活动中我们思考:当传统的草根教育遇到了新时代的"小种子"时,该如何灌溉适合学生们的土地呢?我校因地制宜,通过"农联农耕馆"社会实践活动体验课程,展开了新时代小学生劳动与生活的养成教育的初探与实施。  相似文献   

11.
受到诸多因素影响,在现阶段各学科、各学段教育过程中,有意淡化劳动教学的现象较为普遍,其不但制约了学生的劳动技能增强,而且束缚了学生的劳动意识培育,同时对学生正确劳动观的建立也会产生不利影响.针对这一现状,作为以"技能"为统领、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学校,更应以建立学生的劳动观念与意识,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与素养为重点,积...  相似文献   

12.
在马克思的正义视野中,资本主义雇佣劳动是对劳动正义的背离。马克思劳动正义思想的根基是"人"的劳动,"人"的"劳动"成为"人"的应得的根据。伍德等人忽略了马克思在肯定资本主义雇佣劳动体系表面正义性下的,对其在本质上剥夺作为人的劳动主体依据人的劳动的应得的非正义性雇佣劳动体系的最深刻的揭示,从而简单认为马克思赞成资本主义雇佣劳动的正义性,显然是不正确的。  相似文献   

13.
劳动最光荣     
正劳动最光荣吗?此问一出,回答可得谨慎。何哉?一些班主任对于劳动的界定无外乎两种:一是义务使然,今天安排你值日,你不劳动谁劳动?二是学生犯了错误,用劳动将功补过。但凡对劳动如此界定的老师,他心目中的劳动是绝对与光荣一词沾不上边的。在班级管理中,"罚劳动"成为老师的杀手锏。因为对学生,"罚"得不对就会违规,但对"罚值日"却没必要  相似文献   

14.
劳动价值观是人们关于劳动价值的根本认识和根本观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劳动价值观经历了从计划经济时代"劳动光荣"外在感召为主到新时代"劳动幸福"内在感受为主的巨大跃迁。这种跃迁体现了人们对劳动的认知与评价由偏重外在激励转向偏重内在感受,集中表现于四个维度:在主体维度上要实现"让劳动本身成为享受",增强劳动者的劳动幸福感;在社会维度上要创设转向与跃迁的氛围和条件;在实践维度上要不断提升科学技术水平,创新劳动形式,增强劳动者的劳动愉悦体验;在价值维度上要把劳动幸福融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中。  相似文献   

15.
阶级解放与工人主体性的建构,直接催生了1950—1970年代文学中"劳动"意义的突显。于是,"劳动或者劳动乌托邦的叙述"成为社会主义文学的关键概念,劳动改造及其价值的崇拜,也成为社会主义文学着力表现的对象。然而,社会主义建构"劳动崇拜"的意识形态,其目的乃是为了促进现代工业的劳动力再生产,因此并没有摆脱劳动的异化状态,这是社会主义文化政治的困境所在。  相似文献   

16.
探讨人工智能语境下劳动教育的适应路径是对现实需求的积极回应。人工智能时代下的劳动教育以劳动认同、劳动思维的培养为核心目标,以协作劳动为主要组织形式,以劳动实践为关键路径,力求在具身体验中培养学生的劳动价值观和劳动情感。为应对城乡、设计者与参与者、生生间的数字鸿沟、教师教学能力孱弱及大众传媒把关不力等一系列挑战,将人工智能的优势贯穿于劳动教育教学、管理与资源建设中,在"亲职教育"和"亲子教学"过程中转变家长观念;以典型劳模为载体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凭借"云教学"模式拓展劳动教育实践平台;并以区为项目、以校为单位,建立学校劳动教育智能监测评价系统。  相似文献   

17.
学校积极探索普通高中实施劳动教育的多元路径,坚持劳动育人的发展理念,构建了以生命、知识、道德与审美为框架的劳动课程体系,融合了劳动生活教育、职业体验教育、"非遗"传承教育等,把劳动教育的实施贯穿于课程教学中,不仅彰显了办学特色,更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劳动技能,真正实现劳动教育的育人作用.  相似文献   

18.
陈希荣 《下一代》2013,(5):27-27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一中国梦,到底靠什么?欢度"五一"国际劳动节之际,笔者想到了"劳动"。劳动是什么?《辞海》中解释为:人们改变对象使之适合自己需要的有目的的活动。回顾人类的文明发展历程,何尝不是在通过神圣而伟大的劳动"改变对象使之适合自己",一部人类的文明史、发展史、创造史,说到底就是一部人类祖祖辈辈探索与大自然相处和谐的辉煌劳动史。劳动创造文明,劳动创造财富,劳动创造辉煌,劳动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国有企业也进行了走向市场的公司制改造,改制后的国有企业内的劳动关系由以行政型为主向以契约型为主转变。契约型劳动关系有以下特征:企业管理者与劳动者之间是雇佣与被雇佣关系;劳动关系中的劳动者正处于由"主人翁"向"劳动者"的转变中;企业劳动关系由利益一体型向利益冲突型转变。这种契约型的劳动关系不利于初次分配中公平的实现,因此,有必要通过完善集体谈判制度等改革措施构建新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同时,要充分发挥政府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中的特殊作用。  相似文献   

20.
《邢台学院学报》2019,(2):87-90
"互联网+"时代下劳动关系模式由原来的"以公司为中心"变成了"以人为中心",很大程度上摆脱了对公司的从属性,而在传统劳动关系认定中,又特别强调劳动者对用人单位的依附性。随着大量互联网平台的出现,使得互联网平台用工这种非标准劳动关系的存在愈发常见,引发了对传统劳动关系认定的挑战。厘清互联网平台用工关系,对于非标准劳动关系的认定以及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