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最近,听一位老师讲习作例文《雨》,颇受启发。她突出了句群训练,不仅让学生理解句群的意思,还让学生理解句子与句子之间的联系,初步懂得句群是怎样组合的,并且注意到和全篇文章紧扣,使学生既见“树木”,又见“森林”,把句、段、篇的教学有机地联系起来。她的课堂教学,按照从整体到部分的顺序,分三步直指中心句群,是这种设计的: 第一步初读全篇。教师设问:“《雨》这一课,是按照雨前、雨中、雨后的顺序来写雨的,请同学们读课文,说出全课的四个自然段各是写雨的哪个阶段的?”(第一段写雨前,第二、三段写雨中,第四段写雨后。)接着进一步引导同学读课文:“再读读作者是怎样写的?雨前、雨中和雨后各抓住了什么?”  相似文献   

2.
五年制语文第五册15课《雨》,是一篇习作例文,侧重于对事物的观察,相当于第二类课文。写的是雨前、雨中,雨后的景色。主要写下雨的时候,作者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学习这篇课文,使学生懂得,只有细致观察,文章才能写得具体。培养学生写作时言之有序、言之有物。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要紧扣“叙述有顺序,内容要具体”这一重点训练项目。全篇文章是按照雨前(推开窗户)→雨中(透过窗户)→雨后(推开窗户)的顺序写的。雨中一  相似文献   

3.
六年制五册的《雨》主要写了雨前、雨中、雨后的景色.其中,以下雨为主要描写的内容,作者从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着笔,  相似文献   

4.
“作文始于观察”,没有观察就没有材料,这和“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道理一样。那么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观察呢?教学《雨》一文,教师可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学习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一、调动器官,仔细观察。作者在描写《雨》中,运用了多种器官观察事物。如看到(视觉)的:“雨越下越大”,“天地间”“迷蒙蒙的一片”,“屋顶”“溅起一朵朵水花”,“雨水顺着房檐流下来”,“地上”“汇合成一条条小溪”;听到(听觉)的:“粗大”的雨点打在玻璃窗上“叭叭直响”;闻到(嗅觉)的:“一股泥水的清香迎面扑来”;感觉到的:“屋里特别闷”;脑子里想到的:“真是一场及时雨”。由此可见,在观察中要调动多种器官,不仅要看、听、闻,还要尝、摸、想……这样才能获得全面、具体的材料。二、观察有序,条理清楚。作者按时间先后顺序观察了“雨前——雨中——雨后”的整个过程;“雨前”是按先外后里地观察;“雨中”是按从整体到部分,从上而下地观察;“雨后”是按由远而近地观察。由于作者观察有序,描写条理清楚,突出了雨的壮丽  相似文献   

5.
一、以教材引路,学习观察方法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材所编选的文章,大都是名家名篇,是经过作者认真地观察、细密地思考而写成的。教学中要重视让学生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例如,教学《雨》这篇课文时,我首先让学生熟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搞清作者是按“雨前—雨中—雨后”的顺序观察的。然后,抓住雨的特点,从作者对雨的描写中,得出作者写的是“夏雨”的结论,从而抓住事物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抓住“雨中”的重点,学习作者对“天地间”、“屋顶”、“屋檐”和“地面”雨景的具体入微的观察方法。其次,我抓住作者在…  相似文献   

6.
人教课标版十一册第一单元《山雨》是一篇美文。课文是按雨前、雨中、雨后的顺序写的,作者以独特的感受、神奇的想象和联想、清新的笔调向读者展示了一幅有声有色的山林雨景图,课文语言生动形象.巧妙地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生动地描绘出山雨的特点,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山雨、  相似文献   

7.
景物是有形的,实在的;情思是无形的,虚幻的。化情思为景物,就是以神求形,移情入景,情景交融,通过境来表现意。雨,是和我们息息相关的自然景物。写雨,不是为了写雨而写雨,而是为了化情思为雨丝。我们笔下的雨,不是纯客观的雨,而是蕴涵着我们心灵感受和美的情思的雨。将情思化入雨丝的笔法多种多样,主要有:融情于景下文中的雨丝之所以富有迷人的色调,是因为作者的主体情感蕴藏在里面。[例文一]雨前[俄]列夫·托尔斯泰虽然一点风也没有,但那一团黑中带紫的密云(上帝才知道它是从哪儿来的),却迅速地向我们这边推移。还没有给云朵遮住的阳光,明朗…  相似文献   

8.
作文难,小学生作文更难。如何使学生走出“难”的困境,让他们轻松愉快地作文,作好文,我采取了三种方法。一、例文习作例文,首先给学生习作提供了一个导向、引入、仿作的机会,同时又对学生的习作起着诱发、推动、促进和渗透的作用。二者相辅相成,密切相关。例文的教学是习作的前提、基本。分析、掌握例文的写作特点、结构,则是例文教学的重点、难点,也是学生习作的关键。例如,小学语文第五册习作例文《雨》,教学时要求学生掌握:文章的总体安排。作者采用“雨前→雨中→雨后”的时序安排法,而作者在描写“雨  相似文献   

9.
雨前     
作者以细腻的文笔再现了雨前的景物与景致,并将浓郁的主观情愫渗透于字里行间。用“蒙太奇”手法,以叠印的方式推出了两组镜头:一为实景,即北国现实中的雨前之景;一为虚景,即作者忆念中的故乡的雨前之景。两组景物对比强烈,色彩分明。在作家的意念中,故乡的一切是那样的令人心驰神往。综合运用比喻、对比、比拟等多种修辞手法,意象鲜活,形象鲜明。  相似文献   

10.
《南湖》开头的一首小诗,作为课文的一部分,应该把它的意思讲清楚。这里说的“讲清楚”有两个含义:一是把小诗中的字词如“微、欲、眺、苍茫迷蒙”等讲清楚,从而使学生理解这首小诗的意思;二是要使学生懂得,这类文字,不同于常识性课文的阐述,常识性课文的阐述必须合乎科学,不能有任何虚构和夸张。文艺性的文字就不必也不可能这样严格要求。如这首小诗,有人说写的是雨前的雾景,有人说写的是雨景,还有人说雨后也有“轻烟满湖”“苍茫迷蒙”的景象,孰是孰非,莫衷一是。  相似文献   

11.
洋葱头:哇噻,外面下雨啦!月亮姐姐,我可不可以到雨中玩一会儿呢?月亮姐姐:没问题,但是,玩够了一定要写一篇作文《雨》。洋葱头:写《雨》?我还没有考虑怎样写呢!那好,我就先在这里边看雨边请姐姐讲讲怎么写吧!月亮姐姐:嘻嘻,你现在才请我呀,已经有点晚了。洋葱头:为什么?月亮姐姐:因为现在已经开始下雨了,我不可能从雨前开始引导你  相似文献   

12.
《雨》是小学语文第五册第五组中的一篇习作例文。它通过对雨前、雨中、雨后的景色描绘,具体形象地写出了“雨”的景色。这篇课文内容具体而又浅显;文字简练而又通俗,是三年级学生进行习作的范例,对诱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也是一篇好的教材。如何教好这篇习作例文,这里谈谈几点设想。  相似文献   

13.
历来写泰山游记,大抵写登山观日出的多。李健吾《雨中登泰山》却独辟蹊经,别具一格,不写观日出而写“雨趣”,写雨中登泰山的“独得之乐”。这篇游记笔酣墨饱,情趣盎然,意境空灵,构思巧妙,写出了雨中泰山的奇观,表现了作者对生活独特细腻的感受和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怀,富有浓郁的个性色彩。  相似文献   

14.
这篇文章是写窗外下雨引发的深思。雨是常见的自然现象,春雨、秋雨,人们习以为常或近乎麻木。不过,在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的笔下,赋予了诗意和想像,寄寓了情怀和感慨。作者也写雨,对雨也异常敏感,但那是从孩子的角度来观察雨、描写雨的。作者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想像,把小雨写得很有情趣,很有韵味。尤其难得的是,作者把雨拟人化,融进自己的感情,所以当第二天醒来时,看到雨还在慢慢地下,便从中联想到雨已经不是单纯雨的本身了,已是有生命意义的化身,她在工作,在为人类无私地作出贡献。记得有一句名言:“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写景就是为了抒情,…  相似文献   

15.
人教版六年制第十二册的《菩萨蛮·大柏地》是1933年夏天毛泽东主席重新经过大柏地时写的。这首词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前两句 ,主要写了雨后大柏地的壮丽景色。第一句“赤橙黄绿青蓝紫 ,谁持彩练当空舞?”写了挂在天边的彩虹 ,是一条在作者眼里由静变动的彩虹。第二句“雨后复斜阳 ,关山阵阵苍。”写了雨后大柏地附近群山的景色。“复” ,在这里指又、重新。由于雨后西斜太阳光的照射 ,使得青翠的群山一会儿呈翠绿色 ,一会儿又变得暗淡起来。这细微的变化使得群山也仿佛动了起来。第二部分是第三句“当年鏖战急 ,弹洞前村壁。”…  相似文献   

16.
雨晴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唐)王驾写解说:下雨前还看见的花,雨过后全被打落了。蜜蜂和蝴蝶纷纷飞过墙去,春天是不是跑到邻居家去了呢?沙白供稿雨晴!(唐)@王驾 @沙白  相似文献   

17.
四季雨     
作者善于从不同的角度运用“雨景”材料;在运用现成材料时,能依据新的主旨对材料作微调——变格成功的关键。两文写的是“四季雨”——各个季节都有其独自的特点,从而凸显了“全方位的幸福或休闲”。但是,对“雨”还有难度更高的写法——将某个季节雨的特点写透,以点带面,给人遐思。文中“踏着雾湿的小路”的“雾湿”应改为“湿润”;“在适当的时候伤春或悲秋”和“叹一叹年光逝,惜一惜韶华落”两处,在变格前作文中可保留——辩证说幸福,但在变格后作文中,对“最休闲”有害无益。  相似文献   

18.
雨后金·李俊民春空霭霭慕云低,飞过山前雨一犁。明日却寻归去路,马蹄犹踏落花泥。写诗为文,都离不开想象。作者不光写眼前景,道目下事,还常常展开想象的翅膀,虚拟前此后此的景物人事。这种写法的好处,主要是扩大了原作的境界,给读者留下了再创造的空间,既新颖别致,又令人回味无穷。上面这首写“雨后”的小诗,即是一例。诗的前两句写实。首句写雨后天空景观,烟雾蒙蒙.喜云低飞。“春”点季节.““暮”点时间,而天空茫茫之景正是雨后的写照。次句写雨后地上之景,春雨飞过山前,润湿泥土只有一犁耙深,写出了春雨的特点。如果…  相似文献   

19.
昆明的雨     
汪曾祺 《新读写》2009,(7):13-14
《昆明的雨》,作者不直接写雨,而是写昆明雨季中的茵子、杨梅、缅桂花,看似与雨无关,实是以此作衬托,更充分地写昆明的雨;《秋雨》,作者用大量比喻、象征,诗化了秋雨;《雨之歌》,则用第一人称的手法,唱出了雨之歌……三篇佳作手法不一样,但都把雨写得饱满、切实而形象!  相似文献   

20.
今天,我们煤矿下了一阵滂沱大雨。雨前,天非常晴,热得很,仿佛能把生米煮成热米饭似的。不一会儿,乌云密布,不到两三秒钟,雨似急箭,“哗哗哗”地下了起来,小草、大树、庄稼一见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