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深入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的明确要求,回顾借鉴席勒"追求人性完满"的美育思想,全面改进美育教学,需要进一步明确学校美育的根本目的,找到学校美育改革的落脚点和学校美育评价的基本标尺。摘要  相似文献   

2.
席勒审美乌托邦理论起于法国大革命后席勒对人性堕落问题的发现.通过对人性现状的描述和对人性的抽象分析,席勒认为,只有审美才能弥合人性的分裂,只有超越现实的艺术才能为人性的改造提供有效的武器.他试图以人的审美冲动建立起审美王国,以实现人的自由.然而这只是一个审美乌托邦,注定在现实中无法实现.  相似文献   

3.
诞生于特殊的战争年代的解放区小说,体现出了鲜明的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性特色。因此,不少人在评价解放区小说时,往往认为解放区小说创作的审美性已丧失在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政治话语的认同中。只要创作主体是从表现普通民众的生存状况出发,文学受众就能透过文本看到基于社会性、阶级性之下的人性美的存在。  相似文献   

4.
陈夕娅 《考试周刊》2014,(94):163-164
文章通过对席勒的著作《美育书简》中的哲学基础、美育思想的阐述,使之与现代语文教育的现实相结合,最终得出美育的目标就是培养完美人性。  相似文献   

5.
席勒是德国浪漫派的著名美学家,他思想中对于"人性分裂"的论述,直接影响到他一系列美学理论的提出.他认为,"人性分裂"是由现代工业社会对人的异化造成的,这与法兰克福学派的学说有相近之处.席勒解决"人性分裂"的方法是通过美的教育,但是,这只是他在意识领域内理想化了的革命而已.  相似文献   

6.
在整个教育环节中,教师是平等的主导者.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对于我国实现教育现代化、培养“四有”新人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以人性作为分析视角,探讨了当前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7.
黄振地 《柳州师专学报》2009,24(5):51-53,50
西方伦理学的发展总的来说是以对人性的理解为始基的。人性的内在张力构成了西方伦理学发展过程中道德基础之争的根本原因。以西方伦理学发展的历史轨迹和内在逻辑为基础,具体地分析人性的构成因素、人性构成因素各部分作为道德基础的作用及其相互之间的张力关系,或将解开西方伦理学视域下道德基础之争的谜团。  相似文献   

8.
目前的素质教育的概念与席勒的审美教育理论在精神上存有相通性.二者发生的深层原因都与人自身的分裂相关;二者都以人自身为目的,是人的整体和谐的教育;二者都强调人的基本潜能的整体和谐的实现,而非某一专业技能的培养,因此具有基础性与中介性意义.  相似文献   

9.
多元文化教育作为一种跨越文化边界的教育,在当今全球化语境下对文化、人性的影响日益扩大,它投射与印证着在世界新格局下人们对教育与文化、人性等的新认识与新追求。多元文化教育理应承担起全球化时代的新使命,在教育领域实现民族性与国际性的统一,推进世界文化的多元发展,促进人性的日益完善。  相似文献   

10.
人性视域下多元文化教育的历史使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元文化教育作为一种跨越文化边界的教育,在当下全球化语境下对文化、人性的影响日益扩大,它投射与印证着在世界新格局下人们对教育与文化、人性等的新认识与新追求。多元文化教育理应承担起全球化时代的新使命,在教育领域实现民族性与国际性的统一,推进世界文化的多元发展,促进人性的日益完善。  相似文献   

11.
人工智能的发展在人文领域的重要影响就是深化人类对自身的理解,而审美正是"人之为人"的重要标杆。围绕"人"的概念,选取电影作品为例证,着重探讨人工智能对审美主体性的影响。从人类主体性和人类中心主义立场的颠覆,到主体性和主体地位的重建,"人工智能威胁论"看似反人类,实则很人本,看似指向未来,实则立足当下,而审美艺术是人类应对危机的永恒良药。  相似文献   

12.
《柳州师专学报》2021,(3):51-58
社会现代性建立在既向往过去又面向未来的时间观中。在社会可测量的钟表时间与个体生命时间的对立与冲突下,现代性时间分裂为线性时间和审美时间。审美的时间性包括个体内心体验的此刻性与社会历史的螺旋上升。近代以来,审美现代性仿佛与时间绾合成一种"革命性结盟"。如果说启蒙现代性是一种追求线性时间与科学的理性力量,那么审美现代性就是对其的反叛,时刻提醒着时间的"感性"。在对启蒙现代性的反思中,席勒对时间性问题作出了独特的阐述。席勒既承认线性时间的存在,其又具有强烈的"向后看"时间、循环时间、游戏时间和断裂的绵延时间意识,并在时间意识中展开审美现代性批判。  相似文献   

13.
劳伦斯在《儿子与情人》中,以对保罗与三位女性的关系的描写,展示现代工业文明世界中,人与文明,自然与文明的冲突导致人性的分裂.劳伦斯在小说中追求理想的两性关系,认为只有达到精神与肉体的和谐统一,人才能获得完美的人性.  相似文献   

14.
制度是针对人的社会性建立起来的。人类在获得生存的社会生产实践中,除生成出对于社会关系的需要外,还生成出对于个体间的交往关系的特殊需要。社会制度实质上就是按照某种生产的要求、人性的需要而规范的社会交往关系。人性的塑造与制度的建立就是通过实践活动为中介,通过其对象化的活动方式不断生成的,实践是人性发展与制度创立的现实基础。而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规范系统的制度,其本身的运行和功能发挥都要求一种与之相适应的人性为基础。同时制度作为一种社会行为规范,塑造着人性,并为其发展提供可能性的空间。  相似文献   

15.
现如今,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中国的经济水平以及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一定的提升。人们已经不再满足于温饱,而是把更多的目光放在艺术与审美的方面上。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与发展,同样也为中国美学方面带来了重大的机遇。甚至连政治宣传画的设计有道具有一定的美学特征。鉴于此,本文主要分析了当前政治宣传画的现状,并对政治宣传画的美学特征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希望可以增加我国政治宣传画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6.
人性假设是教育理论的立论之基,有怎样的人性假设,就会有什么样的教育理论。在现实教育中,往往以物性逻辑来认识人及其教育世界,人等同于物件、器具。以物性代替人性,是现实教育之惑,诠释的是教育中人性之事实如何。人性解放是教育所应秉承的理念与价值追求,是教育之道,诠释的是教育中人性之应当如何。因此,我们应建基于人性假设,认识教育之惑,从对人的贬抑和控制中走出来,达至人性解放,实现教育之道。  相似文献   

17.
侯召波 《文教资料》2011,(7):213-214
审美教育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其要义在于发展个体生命的差异性,给予个体生命"存在的勇气",实现生命之美,并在世界观的层面上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关于人生世界的审美精神,对于引导大学生用审美的态度关注自身,关注人、自然、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创造生活之美,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底层问题”正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一种令人咋舌的速度疯狂滋长着。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在这个快速向工业化转型的特殊时期,眼下最普遍,最广泛,最典型的底层似乎就是中国传统的农村了。经济的过快发展,无疑会给社会带来动荡不安的心态,在经济大浪的冲击下,人们似乎还来不及去思考身边发生的许多问题。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语文的审美教育进行研究,指出教师可以借助言语作品审美客体的独特性,以意象、情感、文体、语言等4个客体为审美元素,构建语文审美课堂,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20.
文学创作实践和理论层面存在两种偏狭:人性的抽象化或原欲化。两种极端化的原因在于人的活动与活动的人内部的分裂以及二者之间关系的分离。如何从分裂的现状走向融合,马克思文艺美学作出了有意义的深刻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