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战国迄于秦汉,陇山周围史有记载而后世不详的重要地名甚多。笔者有幸长居陇东,更于1986年至1988年间对战国秦昭王长城进行较长时间的野外考察,故得以对几处重要遗址进行过考证。现将数处考证考察初步认识录于兹,以求方家共商。一、环县甜水乡东滩遗址——汉富平县之神泉障神泉障,乃秦汉时期北地郡中一甚为重要关塞。依文献推测,它必位于成阳、长安通往河南地、九原的通道上,既是秦汉时期防御匈奴南侵的要塞,更是与匈奴友好往来中塞上的门户之一。西汉隶属于北地郡的富平县。《汉书·地理志》富平县下记云:“北部都尉治神泉障,浑怀都尉治浑怀障。”  相似文献   

2.
古代宁夏是我国北方羌戎等少数民族所居之地。秦代在这儿设置了北地郡。汉代仍为北地郡,固原属安定郡。魏晋南北朝时,北方的少数民族先后在宁夏一带建立了“大夏”等地方割据政权。隋、唐、五代,宁夏分属朔方郡、灵武郡,固原地区隋置为平凉郡,唐改为原州。宋时,党项羌族拓拔思恭部的后裔李继迁又建都于中兴府(今银川市)建立了封建割据  相似文献   

3.
义渠考     
义渠为战国时代不同于华夏民族的一支少数民族。其与秦国战争不断,最终为秦所灭。秦昭襄王、宣太后和义渠关系复杂。关于义渠的族属争论较多.或以之为戎、或为狄、或为羌。然戎、狄皆为对异族的泛称,义渠为羌说论据亦不充分。义渠本身就是族称。为其族自称.和匈奴、鲜卑等民族一样,既是国名,也是族名,最后成为氏名。义渠地域包括今陕西、甘肃、宁夏的大部分。然义渠王城及活动地区主要在汉北地郡,今甘肃宁县西北。  相似文献   

4.
匈奴是个历史悠久的北方游牧民族,历经东汉时分裂为南、北两部,南匈奴进入中原内陆,北匈奴从漠北西迁,中间经历了约三百年匈奴影响了当时的中国政局,《史记》、《汉书》等留下了匈奴情况的一些记载。本文主要论述了东汉初期,东汉政府为了维护边境安定对北匈奴所采取的政策。  相似文献   

5.
自古至今,爱国历来是为人所歌颂的主题,爱国者的事迹在人类史册中永远闪耀着灼目的光彩。今天重读《苏武传(节选)》,苏武那坚韧的节操、动人的形象,常令人感奋不已。在出使匈奴前,苏武被汉朝用为郎将,后又升迁为宫中厩监。官职的提升,为苏武出使匈奴创造了条件。苏武奉汉武帝之命出使匈奴,是为了答谢匈奴单子释放汉使的友好情意。汉使馈送财物给单于,哪知单子误认为汉朝对自己恭敬若此,是出于畏惧匈奴,因而他原有的骄横情绪日益发展,此为苏武被扣匈奴埋下了伏笔。虞常等人谋反事发,虞常等人被匈奴生擒活拿。由  相似文献   

6.
西汉前期,北边所防御的和秦朝一样,主要是匈奴。因而其北部和东北部的主要防线,基本上也是利用秦时防御匈奴所修筑的长城。所以,当刘邦还未称帝的公元前205  相似文献   

7.
匈奴是战国秦汉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活动于内蒙古草原及中原地区的一个古老民族,这个民族一开始出现,就组成了强大的部落联盟,随后又建立了国家,有自己的国君,并控制了大片地城。但这个民族的形成过程,载籍缺如,因此有关族源问题,为历来治匈奴史的学者所注意。林干先生在《匈奴史论文选集》中,把匈奴族源的各家之说做了简要的概括,结语  相似文献   

8.
一、课程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匈奴的兴起以及在我国古代历史上所做的贡献;匈奴与两汉的关系,包括汉武帝时期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呼韩邪单于归汉和昭君出塞,为学生初步掌握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和正确认识我国古代民族关系奠定基础。2.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究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和昭君出塞所起的历史作用,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思考“汉武帝以前和汉武帝时期,西汉对匈奴的不同政策及原因”,培养学生的比较和分析能力。3.通过本…  相似文献   

9.
匈奴的后裔     
关于匈奴族的迁徙,中国史书除其内迁和滞留草原有较详记载外,对匈奴的西迁语焉不详,多为“向西方跑了”。公元前一世纪时汉武帝重创匈奴,部分匈奴或内服或西迁西域,并终使匈奴后来分裂为南匈奴与北匈奴。至公元89至91年时,北匈奴在南匈奴与汉朝军队的共同打击下接连大败,受北匈奴控制和奴役的部族或部落也纷纷乘机而起,北匈奴主力便远走伊犁河流域、中亚、顿河以东与伏尔加河等地。其后,中国北方的鲜卑族强大起来,逐步占有匈奴故地,约五六十余万匈奴人遂“皆自号鲜卑”,都成了鲜卑人。西迁的匈奴人在公元374年击灭位于顿河以东的阿兰国后,便…  相似文献   

10.
匈奴拜天地日月,祭祀祖先,敬畏鬼神,为多种崇拜。匈奴有巫师,行军作战,必先占卜吉凶,并作巫术,驱邪避恶,加害仇敌。匈奴神化王权,宣称单于为天神之子,匈奴宗教虽较原始,却已成为匈奴游牧帝国专制王权的精神支柱。  相似文献   

11.
东汉初年 ,匈奴分裂为南北二部 ,居于南边的匈奴降附汉廷 ,迁入内地。汉晋中央政府对内迁南匈奴的管理 ,经历了以羁縻、安抚为主 ,到宽严并济、分而治之为主的政策转变过程 ,这些政策的推行对该期南匈奴社会的领导核心、经济生活、思想文化以及民族心理均产生了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2.
秦汉时期的内蒙古地区具有重要的政治、军事地位,这里既是北方游牧民族繁衍生息的乐园,也是中原王朝与匈奴军事争夺的焦点,还是秦汉王朝经济开发的新区。特殊的历史时代、地理位置与民族构成,形成了这一地区独具特色的多元的文化类型与文化特点。游牧文化、农耕文化、尚武文化、移民文化和商旅文化在这里同时存在、发展,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为开放的、充满活力与进取精神的秦汉文化丰富了内涵,提供了动力,也为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的形成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3.
颍川郡由于地处中原,春秋战国时期经济发展,思想文化发达,自秦置郡以来,本地的豪族势力得到迅速发展,并逐渐士族化和官僚化。汉魏之际颍川郡人才辈出,名动古今,在中国历史的天空划下浓浓的一笔。颍川郡之所以会出现如此多的奇士,其根本原因在于颍川郡豪族众多,为多奇士现象的出现创造了一系列条件。  相似文献   

14.
匈汉争夺中活跃在西域的三位汉家公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匈奴通史)说:细君比昭君逊色,甚至说二人有天壤之别。细君时期汉通西域,路绝远、天大寒、粮的不济、沿途不给,反屡遭攻劫遮击,是常人不愿去之地。解忧居乌孙50余年,曾与亲匈奴势力发生流血斗争,6个孩子也大都为汉联西域作出贡献。冯妨取信于城部诸国,两分乌孙,立解忧长子为大昆弥,并镇抚解忧长孙星靡。三位公主为促进两地经济化交流亦做出显贡献。史实证明,不但细君,共继承解忧及冯Liao也比昭君出色。  相似文献   

15.
秦汉的亭除了逐捕盗贼和供客止宿外,还具有关卡和邮驿组织的职能;亭长是在战国、秦时亭尉、校长的基础上逐渐演变而来的。秦时校长实即乡亭之长;汉初以后,都亭、乡亭之长均称亭长,校长则成了陵园令长之属吏。亭父身份为吏,与亭卒求盗不同,或即亭长的别称。亭长的地位在汉代(特别是东汉)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6.
汉代军事财政的渊源及其发展阶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代军事财政的渊源可溯及到周朝,至秦已比较完善。汉承秦制,汉代军事财政的发展经历了汉初的草创时期、汉武帝的高速发展时期、昭宣时的平缓收缩时期、王莽时的急剧膨胀时期与东汉时的螺旋式发展时期几个阶段。从总体上说,军事财政在整个封建社会也呈螺旋式发展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河西走廊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自汉代以来就被历代中原王朝所重视.汉代经营河西以前,河西走廊主要居住着月氏、乌孙、匈奴等游牧民族,他们过着随水草而迁徙的生活,其产业结构是畜牧业经济,而这种产业结构在匈奴统治时期达到了最高峰.汉王朝占据河西以后,为了加强对这一地区的有效控制,从汉武帝开始,进行了大规模的移民戍边、开发屯垦、设置郡县等活动,揭开了河西走廊农耕经济发展的序幕.此后,农耕经济的地位在河西走廊确立并得到长足发展.但是农耕经济的发展并没有使原有的畜牧业经济窒息,相反,河西走廊的农牧经济获得了长足发展,并最终确立了以农耕经济为主,农牧结合协调发展的区域经济格局.  相似文献   

18.
先秦思想文化的灿烂代表一种理想与源头,两汉社会政治生活的饱胀代表理想与源头的实际伸展过程,先秦思想文化的灿烂有待于秦汉时期社会政治生活的伸展方才达到圆满。在此中间,秦末楚汉之际的九年实际上可以看作是春秋战国开放环境的短暂再现,它造就了汉初“布衣将相之局”的政治新局面的产生.也造就了秦汉之际人文精神的一次较小规模的勃发。秦末楚汉之际的文化与观念是两汉思想史的一个“极早期状态”,在先秦与两汉之间起着重要的连接作用。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从我国秦汉时代的服饰与服饰制度的演变分析出发,不仅揭示了秦汉时期服饰及其服饰制度的特点,更剖析了秦汉时代社会思想文化与服饰文化的相互烘托、相互支持、相互印证作用,并阐明了秦汉时代服饰文化在中国古代史和现代史上的重要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20.
十六国时期建立后赵政权的羯族原居于西域一带,约在公元前176年匈奴征服西域后,役属于匈奴人及其政权而散居各地。自西汉武宣二帝时开始陆续内迁,主要分散在边外各郡,迁徙规模还不是很大。但到东汉至曹魏时期,内迁速度加快,迁徙规模巨大,深入内地较广。至西晋初期,还有零星的内徙。进入中原汉地的羯族,分布范围极广,在今山西、河南、河北、陕西、甘肃、内蒙等各省区都有其活动的踪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