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三年前,恐怕少有人知道《精品购物指南》、《申江服务导报》。如今,这两份都市消费周刊早已是京津沪宁杭等大城市年轻时尚一族的每周必读“课本”。最近南京一次调查表明:20—30岁白领,60%以上经常购买都市消费类读物,如:《精品购物指南》、《申江服务导报》、《周末画报》、《生活周刊》,还有南京本地的《精品购物导刊》、《星期五》  相似文献   

2.
如同“时尚”这个词在当今社会的大肆流行一样,时尚类报刊也成了近年来报刊市场风头日益强劲的一支新军。《时尚》、《瑞丽》、《世界时装之苑》等时尚类杂志暂且不论,单说报纸,最早叫响的是北京的《精品购物指南》,随后上海的《申江服务导报》在短时间内迅速崛起,发行量很快飙升至40万份。于是,这一市场被多家媒体垂涎,纷纷跟进瓜分,仅上海,就很快冒出《上海星期三》、《上海壹周》等时尚类报纸与《申江服务导报》竞争,后来者的发展势头  相似文献   

3.
方仁 《传媒观察》2006,(3):9-11
《申江服务导报》由解放日报报业集团主办,是一份融新闻性与服务性于一体的综合性周报。自1998年1月1日创刊以来,以全新的办报理念、独特的新闻视角、领先的服务意识,以及新颖的版式、精美的印刷,在上海报业市场上迅速崛起,发行量从最初的7万份一路增长到40多万份,已成为上海周报的第一品牌,特别在年轻读者中深具亲和力和影响力。现在《申江服务导报》年销售收入1亿多元。实现利润是5000多万元,50名员工人均创利在100万以上,牢牢保持在上海周报市场第一的位置。  相似文献   

4.
盛韵 《编辑学刊》2011,(4):54-59
《东方早报》的周日文化副刊《上海书评》诞生已三年,在快速消费的时代,这份书评可谓逆流而动。在西方不少传统大报面对激烈竞争以牺牲书评版作为自救策略之时,《上海书评》的诞生体现了纸媒的一种极具远见的应对思路,并产生了相当的文化辐射效应。这三年中,上海的《Ⅰ时代报》、《上海壹周》、《申江服务导报》等媒体纷纷推出了文化书评副刊,明显受到《上海书评》风格影响的还有广州《时代周报》的"时代阅  相似文献   

5.
齐爱军 《新闻界》2002,(4):14-15
白领,作为一个具有强劲消费能力和消费欲望的群体,正日益受到媒介市场的青睐。二十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的中国新闻媒介格局大重组、大变动,也与媒体对这一受众群体的发现、认识以及进一步的市场切割、资源重组密切相关。一、白领———一个具有强劲消费能力受众群体的形成1998年,上海出现了一份非常独特的报纸———《申江服务导报》。这份报纸与当时流行的晚报、都市报等大众综合性报纸截然不同,它锁定的是上海一个非常独特的群体———白领,并很快占领市场,第一年的利润就达到1000多万元。也正是从《申江服务导报》开始,中国白领,…  相似文献   

6.
《新闻实践》2011,(1):38-38
继《解放日报》、《新闻晨报》率先登陆苹果公司iPad应用程序商店,《新闻晚报》、《申江服务导报》日前也与广大用户见面。至此,解放日报报业集团已有四份报纸以及解放牛网精华内容、“新新闻”即时报道等内容装载在“解放报业”iPad应用程序内。  相似文献   

7.
可以说,《申江服务导报》(以下简称《申》报)的效率和效益堪称报业的一个奇迹。1998年《申》报创办当年就收回了投资,实现利润450万,1999年为1700万元,然后逐年增长,2006年的利润为5063万元。作为50人编制的团队,人均创利连续多年保持在  相似文献   

8.
从"体验式营销"看生活服务类报纸的经营之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锋  刘金婷  汪勤 《今传媒》2006,(3):45-46
自1992年《精品购物指南》创刊并获得成功后,生活服务类报纸在全国各地快速发展:如上海的《申江服务导报》、《上海星期三》、《上海壹周》、天津的《假日100天》、广州的《周末画报》、重庆的《新女报》、长沙的《今日女报》、大连的《大连女报》、武汉的《第1生活》(知音期刊  相似文献   

9.
蒋海燕 《传媒观察》2005,(10):21-22
近几年,国内的报业市场竞争激烈,由于新闻资源、稿源渠道的限制,同一区域都市报的同质化程度也不可避免地越来越高,在这种胶着状态下,一些新兴报纸“剑走偏锋”,瞄准市场空隙,以城市中等阶层为受众,于是出现了以北京的《精品购物指南》、上海的《申江服务导报》、广州的《周末画报》、天津的《假日100天》、  相似文献   

10.
周益  张健挺 《青年记者》2007,(17):58-59
周报不是一个新概念,但尚无一个公认确切的定义,本文所指的周报,是《南方周末》、《申江服务导报》这样相对于"日报"的每周出版的报纸。它与周刊没有截然可分的界限,最大的区别可能就在于相对较差的印刷质量和较低的销售价格。周报的发展植根于中国媒介竞争发展的整体环境,而周报的竞争策略,也必然围绕这一点展开。目前国内报业资本向周报的转移,  相似文献   

11.
《上海壹周》创刊于2000年10月12日,原是由上海的一张机关报——《上海文化报》改版而成。刚划并过来时,报纸只发行6000多份,人员十五六人,同时还负着60多万元的债务。但改版成《上海壹周》一年后,报纸就开始了赢利,经过两年的发展,报纸的发行量现已突破20万份。更重要的是,在其目标市场中,已经建立起品牌个性和形象,和上海的其他两份报纸《申江服务导报》和《上海星期三》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相似文献   

12.
《新闻导刊》2008,(2):56
日前,新华传媒收购了上海智高广告公司、上海嘉美信息广告公司、上海杨航文化传媒公司等3家专业广告代理公司。这3家广告公司分别是《新闻晨报》、《申江服务导报》与《新闻晚报》、《Ⅰ时代报》的媒体总代理。此前,自新华传媒向解放报业集团及中润解放广告定向增发之后,又以5000万元对新民传媒进行增资并成为控股股东。  相似文献   

13.
《新闻前哨》2010,(6):5-6
据新闻晨报:由解放日报报业集团专门针对iphone开发的在线新闻应用于4月26日正式上线。该项应用被命名为“解放新新闻”.产品内容丰富,囊括了集团下属的《解放日报》、《申江服务导报》电子版,《i-世博》专刊,申报网和叨逗网的快速链接.以及一个整点滚动更新的“新新闻”产品。  相似文献   

14.
"困惑"引起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梅荃 《新闻记者》2005,(2):59-59
本刊2004年第11期发表了《新闻晚报》记者李宁源《一名新记者的困惑》等一组文章后,在业界引起反响。本期摘登部分观点,以飨读者。另外,印度洋地震海啸灾难发生后。来自印尼的航班成为“记者接机团”关注的焦点。但是,上海《申江服务导报》记者徐灿在面对灾难后的乘客时,决定放弃这次机会难得的采访。我们也转载他们的文章,相信这对于记者如何面对灾难的困惑及思考,不无启发。  相似文献   

15.
林泉 《传媒》2002,(11):18-20
申江服务导报(以下简称《申》报)从 1998年 1月 18 日正式创刊至今近五年来,发行量从试刊时的7.2万份一路飚升,到2001年底已达45万。在经济效益方面,《申》报创办当年不但收回了投资,而且创利400多万,2001年税前利润达4800万,数年的成长业绩足以同一些上市公司媲美。据上海团市委组织的“传媒力量与当代青年”调查,  相似文献   

16.
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城市生活方式的普及,为我国生活服务类报刊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空间。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的十几年时间,全国涌现了《精品购物指南》、《申江服务导报》等大量此类媒体。作为一股新生力量,生活服务类报刊以超敏锐的社会触角和高品位的设计制作,全方位地捕捉时尚消费资讯,倡导引领新的生活方式,受到城市人群的广泛欢迎,并迅速在一二线城市发展,各自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总体来说,生活服务类报刊的发展胜在资讯的丰富性,包括时尚信息、服务  相似文献   

17.
《小灵通漫游未来》初版本是一本薄薄的小书,全书不过7万字。这本小书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完全出乎我的意料。《小灵通漫游未来》是我的第一篇科幻小说,写于1961年,出版于1978年。众多读者时隔20年后,仍记起这本科幻小说,使我十分感动:1998年,先是上海《青年报》“记起”了《小灵通漫游未来》“二十周岁”,来电约我写了《从“小灵通”开始的未来之旅》一文,接着上海《申江服务导报》、上海人民广播电台、香港“凤凰”中文电视台、沈阳电视台、中央电视台、上海东方电视台、上海电视台、上海《青年报》等十几家报纸、电视台、电台推出了回顾《…  相似文献   

18.
孙慨 《传媒观察》2005,(1):28-30
近年,周报群体悄然兴起,正渐渐地成为中国报刊业变局的新热点。说是报业“经营媒体”的需求也好,说是适应受众细分的市场也罢,它们正默默地形成了一股力量,跻身于刺刀见红的报刊市场,并且日甚一日地融入受众的生活。周报悄然崛起比起城市综合性日报的市场相拼,周报市场显得相对平静,当人们察觉她悄然兴起,她已凝结成一支不可小视的影响力。最先诞生,或者说给人较深印象的是那些生活服务类的周报,如北京的《精品购物指南》,上海的《申江服务导报》、《上海星期三》,天津的《假日100天》之类,她们在“引领时尚,享受生活”的口号下,几乎是一下…  相似文献   

19.
海外     
《青年记者》2010,(16):3-3
媒介、IT职场新人离职率最高 据申江服务导报,2009届本科毕业生半年内离职率最高的专业是编辑(51%),高职高专毕业生半年内离职率最高的专业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56%)。  相似文献   

20.
胡华龙 《传媒观察》2003,(10):16-18
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的白领人群的数量也在增加,将读者锁定在白领的报纸和杂志随之发展壮大。它们在共同开拓一个巨大的白领读者市场的同时,相互间的竞争也在逐步加剧。以南京市场为例,由于地域上的接近性,南京白领报纸受到上海报业的极强辐射。上海的《申江服务导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