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髑髅     
庄周 《现代语文》2004,(8):14-14
庄子之楚,见空髑(dú)髅(lóu),然有形,檄以马捶,因而问之,曰:“夫子贪生失理,而为此乎?将子有亡国之事,斧钺之诛,而为此乎?将子有不善之行,愧遗父母妻子之丑,而为此乎?”于是语卒,援髑髅,枕而卧。乎?”于是语卒,援髑髅,枕而卧。夜半,髑髅见梦曰:“子之谈者似辩士,视子所言,皆生人之累也,死则无此矣。子欲闻死之说乎?”庄子曰:“然。”髑髅曰:“死,无君于上,无臣于下;亦无四时之事,从然以天地为春秋,虽南面王乐,不能过也。”庄子不信,曰:“吾使司命复生子形,为子骨肉肌肤,反子父母妻子闾里知识,子欲之乎?”髑髅深矉蹙安页曰:“吾安能弃南面…  相似文献   

2.
一在中国哲学思想史上,探索“存在”的本体,展开“有”“无”之争,由来已久。《老子》称“天地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墨子》则一面说“有之而后无”;一面又说“无之而无”。魏晋以降,“崇有”论者与贵无派针锋相对;亦有“入老氏有生于无自然之论,而使“儒、佛、老、庄混然一途者”。蔡尚思《王船山思想体系》(以下简称《体系》)说王船山破“无”“立“有”,提出了实有的本体论。根据何在?没有明言。我考查了一下:“有”、“实”、“实有”、“有皆实”等词和词组,王船山用作哲学语言,最早见于《周  相似文献   

3.
<正> 《国语·越语》“勾践灭吴”中有一句“当室者死,三年释其政;支子死,三月释其政:必哭泣葬埋之,如其子。”其中对“当室者”和“支子”的解释,说法不一。董希谦等主编的《古代汉语简明读本》(书目文献出版社出版)说“当室者”为“嫡子,即嫡妻生的孩子”,“支子”为“庶子,非正妻所生的儿子”;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古代汉语》则把“当室者”注为“当家的,负担家务的长子”,“支子”为“庶出子弟。”这些说法,我们认为,既有欠详之嫌,又有值得商榷之处。  相似文献   

4.
一、皇帝之妻后皇帝的正妻。《礼记·曲礼下》:“天子之妃曰后。”皇后皇帝的正妻。《史记·孝文本纪》:“三月,有司请立皇后。薄太后曰:‘诸侯皆同姓,立太子母为皇后。’”女君皇后。《三国志·魏·文德郭皇后传》  相似文献   

5.
赏余漫笔     
一曾见袁昶书法团扇面一件,为吕景端旧物。袁昶(1846~1900),字重黎,号爽秋,浙江桐庐人,光绪进士。一生喜读书,曾说“能一意玩味群籍,是平生之奢愿也”。雅信曾国藩“功业之事,天命居其七,人力居其三;学问之事,人力居其七,天命居其三”说教,由此认定“仕途亦由命定,不可强求,惟学问尽其在我,可以自我为政”。袁昶博学,认为“前人立一宗旨,皆有致用方略,不可偏废,正须集长去短,博采兼收”,重点读曾国藩、陈沣、姚鼐三家之书,认为论经法之学以曾国藩为正轨、论经义之学以陈淬为正轨,论古文以姚鼐为正轨,以…  相似文献   

6.
教育之宗旨何在?在使人为完全之人物而已。何谓完全之人物?谓人之能力无不发达且调和是也。人之能力分为内外二者:一日身体之能力。一日精神之能力。发达其身体而萎缩其精神.或发达其精神而罢敝其身体,皆非所谓完全者也。完全之人物,精神与身体必不可不为调和之发达。而精神之中又分为三部:知力、感情及意志是也。对此三者而有真美善之理想:“真”者知力之理想,“美”者感情之理想.“善”者意志之理想也。完全之人物不可不备真美善之德,欲达此理想,于是教育之事起。教育之事亦分为三部:智育、德育(即意育)、美育(即情育)是也。  相似文献   

7.
苏轼与陆贽     
在我国古代散文史上,骈散之争由来已久。唐宋以后,“八大家”、“唐宋派”、“桐城派”名重文坛,骈文为人所羞称,骈文家的地位日低。但是,唐代骈文大师陆贽的声望却始终未为古文家所掩,正如《鸣原堂论文》说的:陆贽文章“无一句不对,无一字不谐平仄,无一联不调马蹄,而义理之精,足以比隆濂、洛;气势之盛,亦堪方驾韩、苏。退之本为陆公所取士;子瞻奏议,终身效法陆公。而公之剖析事理,精当不移,则非韩、苏所能及。”  相似文献   

8.
别号是指名字以外另起的称号,旧时士大夫常在名字以外别取名字,故称别号。起别号的习惯始于何时,古书上没有明确的记载,《左传·昭公二年》有“少姜有宠于晋侯,晋侯谓之少齐”之句。晋杜预注:“为立别号,所以宠异之。”孔颖达疏:“盖以其齐女,故以齐为别号。”可见在春秋战国时就有给别人起别号的事了,不过自起别号大约是从  相似文献   

9.
王国维 《教育》2014,(7):75-75
教育之宗旨何在?在使人为完全之人物而已。何谓完全之人物?谓人之能力无不发达且调和是也。人之能力分为内外二者:一曰身体之能力,一曰精神之能力。发达其身体而萎缩其精神,或发达其精神而罢敝其身体,皆非所谓完全者也。完全之人物,精神与身体必不可不为调和之发达。而精神之中又分为三部:知力、感情及意志是也。对此三者而有真美善之理想:“真”者知力之理想,“美”者感情之理想“,善”者意志之理想也。完全之人物不可不备真美善之三德,欲达此理想,于是教育之事起。教育之事亦分为三部:智育、德育(即意育)、美育(即情育)是也。如佛教之一派,及希腊罗马之斯多噶派,抑压人之感情而使其能力专发达于意志之方面;又如近世斯宾塞尔之专重智育,虽非不切中一时之利弊,皆非完全之教育也。完全之教育,不可不备此三者,今试言其大略。  相似文献   

10.
享受读书     
读书是一种陶冶心性的雅事 ,兴之所至 ,便一卷在握 ,悠游其间 ,与作者心神交汇 ,灵犀相通。其情洽洽 ,其乐融融 ,尽享读书之乐 ,亦深得生活张驰之道。读书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享受。我读书仅凭喜好 ,不沉迷于书中的“黄金屋”、“千钟粟”、“颜如玉”。于是 ,读起书来杂念全消 ,心净无尘 ,轻轻松松。记得曾读过曾国藩致其诸弟书 ,他在信中告诫说 :“盖士人读书 ,第一要有志 ,第二要有识 ,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 ;有识则知学问无尽 ,不敢以一得自足 ,如河伯之观海 ,如井蛙之窥天 ,皆无识者也 ;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读到此句 ,虽…  相似文献   

11.
《鲁颂》四诗颂美鲁僖公,均鲁僖公生时所作。鲁僖公收复常与许而修建寝庙,奚斯因其事而作《閟宫》。其事、其时于诗中皆有线索可寻。其他三诗亦大抵时臣奚斯、史克颂鲁僖公之诗。《鲁颂》纯为颂美,无告神之事。  相似文献   

12.
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13.
《诗经》之“二南”当成篇于周初,为封于淮汉之姬姓贵族所作。“二南”中南北名物皆有出现,证之周公南征、封建诸姬故事,则唯淮汉宗室因长于北方、封于南方,方才可能具有北方记忆的同时,多写南方风物。从历史地理角度而言,“二南”亦仅可能作于周初,西周晚期乃至东周时荆楚不附、鲜封南土,“二南”如作于此时,不得列于国风之首。而毛诗师法隐然视“二南”为武王、成王时诗,亦可证“二南”作于周初。最后,“二南”诗作在题材上具有偃武修文性质,多言夫妇嫁娶之事,亦与周初天下初定之社会背景可以相合。  相似文献   

14.
关于明成祖的生母问题,明成祖究竟是嫡出还是庶出,是明初的一桩谜案,迄今未有定论。吴晗先生的《明成祖生母考》得出马皇后无子,燕王、周王是碽妃所出的结论,为很多学者接受,影响颇大。现在看来,《明成祖生母考》的论据是不能成立的。若明成祖果非马皇后亲子,则其生母又是谁?是汉妃,高丽妃还是蒙古妃?本文运用新近发现的材料,对这些问题重新论证,重新梳理后指出:被称为嫡子,不一定就是嫡出,也可能是皇后养他妃之子为己子,被称为庶子的,一定是庶出。  相似文献   

15.
作为颇有作为的一代割据君主,孙权在选择继嗣这一关乎社稷安危的重大问题上出现了严重的失误。他先立长子登,又宠遇三子和;登早逝,和得立,权却大力扶持四子鲁王霸,以致“二宫”并立,朝臣分化,阵线分明,斗争激烈。之所以如此,直接原因在于孙权长期不立后,“嫡庶不分,闺庭错乱”。而其根源则在于出自寒门的孙权及其统治集团与儒学世族之间的对抗。经过“二宫构争”的较量,以陆逊为代表的世族势力遭到沉重打击,而孙氏皇权虽表面上得以强化,但其统治基础已经动摇。  相似文献   

16.
《左传·桓公十一年》记载了这样一段话: 初,祭封人仲足有宠于庄公,庄公使为卿.为公娶邓曼,生昭公,故祭仲立之.宋雍氏女于郑庄公,曰雍姞,生厉公.雍氏宗有宠于宋庄公,故诱祭仲而执之,曰:“不立突,将死.”亦执厉公而求赂焉.祭仲与宋人盟,以厉公归而立之①.  相似文献   

17.
《史记》言吴、越皆古国。吴为周太王长子太伯之后,越为夏少康庶子之裔。吴居苏南,都于吴(苏州),越居浙北,都会稽(绍兴)。二国王室皆华夏之裔。然其人民则为越族。其语言与华夏迥异,必“待译而后通。”  相似文献   

18.
王德完为明万历时期大臣,历任兵科、户科、工科给事中,仕途虽短,但所上奏疏较多,涉及面广,且多能针砭时弊,从中即可一窥其治国思想。内政方面,因议立太子而被卷入国本之争,仕途几乎断送;面对朝廷沉重的财政压力与军费开支,所秉持的理财理念仅限于开源与节流;对日“封贡”及平“奢安之乱”上,能够提出正确的对策,显示出在边防战略上的前瞻性;而救民奏疏数量尤多,体现出他对民间疾苦的高度关注。究其奏疏之多的原因,在于万历时期暴露出的种种危机及言官地位的提升。王德完频繁上疏直言,亦是明代中后期君臣冲突的政治缩影。  相似文献   

19.
《屈原列传》中“长子顷襄王立……顷襄王怒而迁之”这一部分,文字错杂,不相连属,前人顾炎武在《日知录》里,梁玉绳在《史记志疑》里已经提出,皆疑自“虽放流……岂足福哉”(课本在“此不知人之祸也”之后,删掉了“易曰:‘井渫不食,为我心恻;可以汲。王明,并受其福。’王之不明,岂足福哉”几句)一段应置于“怒而迁之”之后。但  相似文献   

20.
三孔籍贯考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正> 北宋江西临江军孔文仲、武仲、平仲兄弟,“皆文章之雄”(《宋诗钞》),嘉祐、治平年间连续三科顺次登进士第,元祐初同入朝为官,声名卓著,号称“三孔”。孔氏兄弟生前很受士林推许,苏辙谓平仲“能使多士服”(《次韵孔平仲著作见寄》),黄庭坚则将三孔与苏轼兄弟等量齐观:“二苏上连璧,三孔立分鼎。”(《和答子瞻和子由常父忆馆中故事》)三孔著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