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明太祖朱元璋的大臣茹太素写了一个17000多字的奏本,明太祖叫人念了6370多字,还听不出所以然,盛怒之下,打了茹太素一顿。第二天晚上,明太祖叫人继续念,念到16500多字,才知道是建议办五件事,其中有四件事切实可行。次日,明太祖表扬了茹太素,也指出:如果开门见山写500多字,也就足够了。现在写空洞长文章挨打  相似文献   

2.
茹太素挨打     
明朝有个大臣叫茹太素,好作无病呻吟的长文章。有一次,他写了一个长达一万七千多字的奏本。明太祖朱元璋叫人念了六千三百七十字,还听不出个所以然来,盛怒之下,当着文武百官之面,打了茹太素一顿。第二天,明太祖叫人把这个奏本继续念下  相似文献   

3.
在一本书上,看到一段朱元璋披阅奏折的故事。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收到刑部主事茹太素一封奏折,看了半天,看不出个头绪,心里烦躁,让别人念给他听。听到6337字时,仍听不出个眉目,气得他把茹大素喊来,打了一顿大板。第二天晚上,他又想起这件事,就叫人继续念下去,一直念到16500字时,才听出了个门道。原来茹大素提了5条建议,其中4条都是有价值的,可行的。朱元璋严厉批评茹大素:你讲的5件事,只用500字就可以了,为什么要啰啰嗦嗦写到17000字呢?  相似文献   

4.
著名的美国记者和作家海明威有个习惯,就是站着写,而且用一只脚站着写。原来他这站着写的习惯,是为了强迫自己用最简练的文字表达最丰富的感情,培养一种独具一格的文风。海明威这种习惯是怎样养成的呢?他曾经回忆说:“在《晨报》,你不得不学习写简单的陈述句子。”海明威是在《晨报》当见习记者开始他的新闻生涯的。当时,这家报社特别强调新闻报道要  相似文献   

5.
谈“印数”     
编辑发稿单上,专门印有一栏:“参考印数”,其实并没有多少参考价值,因为最后总是以书店提出的印数拍板的。书店的同志确实作过一番征订工作。问题在于,这种征订有着明显的局限性:一是他们征订的依据,只是寥寥二百字的“新书预告”,实在很难得出对一本书的准确认识,更不用说有些“新书预告”还有着浓厚的“广告”色彩了;二是负责填报订数的同志,虽然一  相似文献   

6.
“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一千多年来,这十六个字,脍灸人口。特别是离乡的游子,读到这几句话,谁能不牵动故国神思? 公元五○五年冬天,南朝的萧宏领兵北伐。北魏的平南将军陈伯之原是南朝的叛将。丘迟写了一封信劝他归降。信并不算长,总共不到六百字,却是写得文情并茂,婉转曲折,淋漓尽致,是一篇进行说服教育的好文章。上面提到的十六个字,就是其中的名句。果然,第二年三月,陈伯之就带了部下八千人马,归降了南朝。  相似文献   

7.
毕淑敏的新书《拯救乳房》近期出版。这本书出版前原定名为《癌症小组》,可是由于出版社认为“读者一看‘癌’字就会生抗拒之心”。毕淑敏不得不妥协,把书名改为《拯救乳房》。 虽然这部小说写的全都是乳腺癌患者与命运抗争的故事,文题还算统一,但作家自己也认为这个名字用上去以后“自己难受到做噩梦”,说连她的一些朋友说起  相似文献   

8.
从改稿谈起     
前不久,给某刊物写了一篇千把字的小言论。时隔小久,文章被采用了,按说应该高兴才是,但细细看来,被改得面目全非。对照原文,只剩下自己写的三二百字了,便怎么也高兴不起来。由此使我想起著名漫画家方成的一次境遇。有家报纸的编辑约他写一篇讲幽默的文章,他写了一千四百字。文章发表后,他却傻了眼,连续看了三遍,才辩认出自己所写的十六个字和一个句点来。名家尚且如此,那“无名之辈”就更不用说了。把这两件事情联系到一起,却使我想到一个问题。编辑对待稿件,应当尽量避免大动笔墨,一般情况下应该是能用则用,不能用拉倒。如果用一只模子去框一切  相似文献   

9.
一本新书编就,得写两则提要。一则是按照版本记录规定,印在书上用的;另一则是按照发行合同要求,提供书店征订用的。既然是同一本书,两则提要自然有共通的内容但因此如果希图省事,“一稿两投”,其实却是不妥。我们试看印在一本新书上的下面提要: 这是一部英美名家散文文学的选集,分上下两册。全书编译了从十七世纪至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名家之代表作,从中  相似文献   

10.
本刊讯一套比较畅销的计算机基础类丛书,已上市两年,需要修订改版。但该书编辑担心直接在原书名后加上“修订版”三个字会引起初版图书的大量退货(这种担心是完全必要且正确的),于是就将丛书中改版的图书名与初版图书名称相近,丛书名称不变,让读者看起来是这套丛书中的新书。初版图书照旧销售但不再重印,从而用修订版图书慢慢替换初版图书。修订版图书的策划编辑在内容安排、稿件组织以及版面设计等方面都下了很大功夫,修订版图书无论从内容上还是封面设计以及版式设计等方面来看,都十分不错,销售情况应该不逊于初版图书。新书上市两个月后,…  相似文献   

11.
一字判词。清朝年间,一寡妇想改嫁,而邻居和家人加以阻挠,她便向官府呈上状子:“豆蔻年华,失偶孀寡,翁壮叔大,瓜田李下,该嫁不该嫁?”寥寥数语,诉说了改嫁理由。知县接状,拍案叫绝,挥笔判了一个字:“嫁!”一字回信。一个爱嫉妒的人写了一封讽刺信给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我知道你现在的身价是一字一金,现在附上块美金,请你寄个样品来看看。”海明威收下美金后回信说:“谢”!一字复函。1944年12月,德军以优势兵力包围了美国第101空降师,并送信迫降。该师统帅麦克奥利将军当即挥笔写了一个字作复函:“呸!”率军死守,扼住了敌军进攻。一字对联…  相似文献   

12.
前不久受到老姚强烈“邀请”,让我给他即将发排的新书《我的文学地图》(山东画报出版社2013年版)写个序,待“条件”(一字一元)谈妥之后,本姑娘觉得可以考虑了。  相似文献   

13.
潘国彦是新闻出版战线的一名老兵,潘国彦也是我的表哥。表哥在3月21日早晨去世了,享年七十五岁。我失去了表哥,新闻出版界失去了一名军龄五十八年的老兵。老兵是不会死的,老兵只会慢慢凋零。我想起表哥的一生,真可谓“为书籍的一生”,这也是他新书的书名,现在竟成为他的遗作,他没有来得及看到新书,就永远离开了为之奋斗了一生的图书事业,也离开了他收集的心爱的图书。  相似文献   

14.
“老黄牛”半个世纪的深情──记方厚枢的编刊生涯马桂林方厚枢先生走入编刊园地是非常偶然的。1951年在南京"商务"J作时,他看到中国图书发行公司总处驻沪办事处编印的《新书快讯》上有不少错字、漏字等问题,编排内容也有不妥之处,就写了一篇文章提出意见,寄给...  相似文献   

15.
朱元璋反元初期,曾受挫折,心灰意冷,借酒消愁,刘伯温与朱元璋饮酒对句,激励他东山再起。朱元璋随口说出:天寒地冻,水无一点不成冰;刘伯温立即对道:国乱民怨,王不出头谁作主。 这是拆字联。“水”加点成“冰”字(古时“冰”字偏旁是一点),“王”出头成“主”字。上下联对仗工整,用字巧妙。 又,二人下棋,杀得难解难分。刘伯温故意失一子,朱元璋胜,乘兴吟出一句:天作棋盘星作子,日月争光;刘伯  相似文献   

16.
永远不该死     
刘墉 《全国新书目》2010,(13):15-16
读“20世纪文坛灵魂人物”海明威的传记,作者用数十万言写海明威的一生,居然以简单的几句话作了结束:“他(海明威)将两颗子弹上膛,把枪托小心地放在地上,身子凑向前,用枪口抵住眉毛上方前额的位置,然后扣下扳机。”多么可怕的一幕啊!那双管猎枪强大的爆炸力,必定轰掉了海明威的半个头颅。  相似文献   

17.
4月15日,武警总部司令部在京举办了一期由机关和直属队44名干部战士参加的新闻报道培训班,虽然时间仅10天,但其间在培训班上却发生了很多新鲜事。中校讨教中士中校谢建国是武警总部司令部政策研究室的调研员,研究政策理论他是“飞机上挂暖壶──高水平”。但对新闻写作却是个门外汉。不懂,他就虚心做“小学生”,主动拜有新闻写作经验的中士王永武请教。他采写的一篇500多字的消息作业,王永武给他“砍”得只剩下200多字。“噢,原来是套话写多了,那就再来。”第二遍,他改写后的消息中导语又写长了,而且背景材料还交待…  相似文献   

18.
杨嘉 《出版参考》2007,(9S):19-19
闲逛书店,发现如今架上的新书不乏印制精美之作,但随手翻开几本,却发现有一半新书,尤其是文艺类新书的版权页上,印数不知不觉地消失了。于是记者特地在书店抽查图书50本,标有印数的图书只有27本,占抽查图书的一半。但反观如今出版社新书做宣传时,动辄就称“首印几万册”。某网站在介绍一本小说时的标语一“本书首印破百万册,创建国以来华语文坛新高”就曾引起轩然大波。一面是图书印数的集体消失,一面却又是出版社“首印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豪言壮语,读者以及作者究竟该相信谁呢?[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最近在新华书店美术专柜看到一本新书,由于该柜还未实行开架营业,离柜三尺观看,怎么也看不清书名,因为字写得太狂太草。当我把书拿到手,书名还是无法辨认,只好翻到扉页,原来是“画境”。“画”字用的是繁体字,其中的一撇足足拖长了两三个字位,象一个“中”字又再加上一个  相似文献   

20.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他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学者;他也是近代图书馆事业的积极倡导者,他卓越的图书馆实践活动和精深的图书馆学造诣,以及他晚年就任国立京师图书馆馆长期间,为发展国立京师图书馆事业所起的承前启后的推动作用,却鲜为人知。1890年,师从康有为求学时,梁启超和其他改良派一起设立了万木草堂。至1898年藏书已累积一万卷,为配合广东人士成立“粤学会”,他当年写了“征捐图书启”,广泛征集中西学新旧图书,用自己的著作答谢捐助者。这次征捐图书虽因变法失败再无下落,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