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说“也”     
侯婷 《华章》2009,(14)
现代汉语中的副词"也"使用普遍,语法功能繁多,在单句中可表示同样或叠加表示两事并列,在复句中可表示转折、让步等等.但是考察古代汉语,发现"也"字虽然使用频率也极高,但它却是用作语气助词,没有用作副词的情况.本文将对"也"字的来源和发展作初步的探讨,期望能对"也"字的变化情况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并为以后的深入研究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2.
现代汉语中有四个不同的"说不好",有动宾结构的"说不好",两个述补结构的"说不好",还有揣测副词"说不好"。对其主要用法进行深入分析,发现"说不好"的功能随着语义的发展发生了变化。同时分析揣测副词"说不好"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语文知识》1999年第1期中所刊蒋益明老师的《说“东西”》,探讨了“东西”之得名。对其某些说法,笔者不敢苟同,特提出异议以供商榷。为何事物不约言“南北”或其它,而非“东西”不可,蒋文提出如下观点:1.习惯使然。2.以产地代物产,物产于西方,故言之。3.约定俗成。笔者认为,1、3点无从考证,且例证有误,第2点只能算历来“东西”得名说法之一。  相似文献   

4.
李瑀 《高中生》2014,(6):18-18
昨天放学回家,听见前面几个同学聊天,一个同学说:“其实我的本意并不是歧视农民和农民工……”我想:农民招你惹你了?一个城市人做了一件不被认可的事儿,你可以认为这个人没有素质:一个农村人做了一件不被认可的事儿.你就可以上升为一类人。想一想,这实在是没有什么道理。  相似文献   

5.
范丰梅 《家长》2014,(8):68-69
这次“失败”的国内游学经历让我彻底明白了一件事,强扭的瓜不甜,孩子的路只能让他自己走,我们家长的过多干预有时会适得其反。  相似文献   

6.
马年之初,制一闲章"塞翁失马"。缘由是想起1976年秋我从河北大学(校址保定)毕业,时有政策,张家口、承德属贫困地区,学生必须回来,.结果一竿子把我又分回上学前插队的承德。那时调动工作胜过蜀道之难,想归故里(天津)不可能,慢慢熬成一"塞翁",倒很现实。当时形容承德市区的顺口溜是:"一条马路一座楼,一个警察一个猴(指离宫动物园)。"虽夸张也基本属实。可就这样,我都无缘落足。又一张派遣单,让我沿河坝再行十  相似文献   

7.
陶明国 《语文知识》2002,(1):37-37,36
  相似文献   

8.
也说“比”     
《班主任之友》2001年第9期发表了洪方煜老师的《说“比”》,读了很有启发。这篇文章列举了学生中间种种不正常的“比”,并提出了从  相似文献   

9.
《语文学习》2010第11期中刊载了刘云的文章《“统统都是她的最爱”?》,作者认为,使用“最”字限制的东西一般只能是唯一的。不能指很多,所以在例子“什么斗地主、三打一、五子棋、麻将,统统都是她的最爱”中,如果用了“统统”,就不能跟“最”字呼应,应改为“统统都是她的爱好”。对此笔者有不同的看法。  相似文献   

10.
木叶是文人骚客钟爱的形象,林庚先生在《说木叶》一文中有详细的阐释。他认为造成这一现象的关键是木。木在形象上两个艺术特征:第一,木有落叶的因素;第二,木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有疏朗的秋天的气息。[1]笔者在多次拜读大作之余,有  相似文献   

11.
时常外出观摩听课或讲课,见多了台上天花乱坠,台下静若止水。前不久亲眼目睹在一堂小学一年级的公开课上,执教老师急得都快哭了。一年级,可是童言最“无忌”的年龄呀!这一幕不禁让人深思:我们的孩子究竟怎么了?是什么在逐渐浇灭他们“张开嘴巴”的热情?是什么使活蹦乱跳的“小兔子”一上课就变成了偃旗息鼓的“小老鼠”?新课程改革的胸怀是如此广博,而我们的孩子却更加畏首畏尾。  相似文献   

12.
《荷塘月色》里有一个句子:“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彩的,是渴睡人的眼。”此句中的“渴睡”该怎样理解呢?有人认为“渴睡”通“瞌睡”;有人认为作者之所以写成“渴睡”是由当时的语言习惯所致;有人干脆认  相似文献   

13.
学生负担过重是当今教育的顽症,严重阻碍教育的发展。国家、省、市对减负工作非常重视,媒体也经常关注报道,然而事与愿违,似乎走进了"越减越负"的怪圈——学生补的课越来越多,书包越来越沉,眼镜度数越来越大。那么,到底应如何减轻学生的负担,还孩子一个幸福的童年?我  相似文献   

14.
中国档案出版社出版有《历史的坏脾气——晚近中国的另类观察》一书,其中《武秀才》一节说:"尽管武科没用,但却没有一个朝代废了它……反正一代一代无声无息地考下去。"武举真是"一代一代无声无息地考下去"吗?史界一般主张,中国的科举考试始于隋文帝分科取士以充实官员队伍;至隋炀帝大业二年(606),正式设立"进士""明经"两科,以"试策"即考试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半个世纪前,朱东润先生曾发表了《说‘衙内’》一文(1935年《文学杂志》第一卷第四期,近收入《中国文学论集》卷二).此文认为,元杂剧的“衙内”是“一种有权有势,彻上彻下的世袭武职”.这一概括大体上是确切的.然而,当进一步“臆测”“衙内”的社会内涵时,却表现出一定的片面性.此文还认为:“‘衙内’是当时的蒙古族兵官,而‘衙内’的行为,是蒙古兵官对于异族的迫害.”其根据有四点:一、“武职世袭的制度,直到元代,才算建立”;二、打死人不偿命,“是元代蒙古人法定的特权”;三、“打猎,这是蒙古人——也许连色目人——所有的特权”;四、“当时的蒙古军到处驻扎,所以蒙古兵官的势力,普遍地深入于一般社会,其虐害的影响,也连带地扩大.  相似文献   

16.
《吕氏春秋·权勋》:“虞之与虢也,若车之有辅也,车依辅,辅亦依车,虞、虢之势是也。”东汉高诱注云:“车,牙也。辅,颊也。车辅相依凭得以近喻也。”《左传·僖公五年》:“虢,虞之表也。亡,虞必从之。……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晋杜预注云:  相似文献   

17.
“教书育人”是教育工作者,特别是教师全部教学活动的一个行动口号。现在倍加强调“教书育人”,是因为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存在只“教书”而忽视“育人”,或者将“教书”与“育人”分家的现象。之所以出现上述情况,在一定程度上讲是因为“教书育人”这个词组未能表述清自身所蕴含的意  相似文献   

18.
前几年,某报发表一篇文章,认为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杯五百字)中的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中的“臭”字应读作“”。该文发表后,许多报刊予以转载,影响额广。后来发现许多教师在教学中也读作“”。经过思考.我们认为这种读法是不恰当的,部分教师在未作深究后就在课堂上运用的做法也是不可取的。笔者认为,文学评论以及对文学作品中字词的训治,应尊重文学创作自身的规律,即以形象为载体,以感情为动力,对表现对象可以进行典型化、变型性处理的规律。如果在研究工作中过份地强调生活的真实而忽视了这一规律,得到的答案就…  相似文献   

19.
这些眼睛似乎连成一气, 已经在那里咬他的灵魂。“救命,……”然而阿Q没有说。他早就两眼发黑,耳朵里嗡的一声,觉得全身仿佛微尘似的迸散了。——这是阿Q生前的最后一个场面。汤作铭同志在解释“救命”之后的省略号时说:“这里的省略号代替了惊叹号,或包含着许多惊叹号,看去只写出一个“救命”,其实用省略号代替了多次的‘救命’,这里有着多次‘呼号’。……”(见《辽宁师院学报》本年第二  相似文献   

20.
陈国魁同志《说“无赖”》一文(见贵刊一九八六年第七期·总第111期),旁征博引,说理翔实。受益之余,又感其在文末所举“无赖”一词在《书博鸡者事》一文中的用法,似乎有待于商榷。查《辞源》在“无賴”条目下注:①指强横无耻、放刁、撒泼等恶劣的行为作风,如:耍无賴;②指游手好闲,“賴”者,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