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终极刺客2     
他生活在一个金钱至上的世界,生命是可以用钱来收买的 他是死神的屠刀,出没在黑暗之中 他是暗杀王国的主宰,他在世界的罪恶之间游走 但是他依然有一颗炽热的心,有着不该有的忠诚和正义感 他就是世界第一的杀手——凡建的死神 在他的世界中他惟一信任的就是他抠在扳机上的手指,无论他的目标躲在天涯海角,所作的一切不过是妄图阻拦死神的脚步,等待他的只有死亡。他是黑暗世界的强者,任何东西在他手里都是夺取生命的利器。他能突破任何障碍,他可以凭借任何一点蛛丝马迹追寻到他的目标,完成他的任务。任何时候他都是一样的从容不迫,何时潜藏,何时出击,他都做的出神入化,他的等待只有胜利。  相似文献   

2.
也许在名人圈里他算不上出名,也许在艺术界里他算不上泰斗,但你不会没有看过他创作的小品.也许走在大街上和他擦肩而过你都没有认出他来,如果认出来了你也会觉得他是一个长得很标准的农民,普普通通,看不出他身上的幽默细胞.但在春晚的那几个小时里,可能你的笑声有很多都是他制造出来的.他就是何庆魁.  相似文献   

3.
“在半个世纪里,有人爱他,也有人恨他;有人称赞他,也有人厌恶他;他是胜利者,又是失败者。他担任过许多重要职务,有荣耀,有欢乐,也有悲痛。他把他的形象深深地印在人们的脑子里,印在这一时代里。”  相似文献   

4.
那时候他在三楼,她在七楼。他们并不在一个部门,鲜有接触的机会。但偶尔还是能见面的,楼梯上,开水房里,会议室里。他每看到她一次,他的担心就多了一层,他莫名其妙地认为,她应该和他在一起,做他的老婆,唯有这样,她才不会受苦。她和他之外的任何人在一起,于她而言都是个悲剧,当然  相似文献   

5.
他亦是他     
你刚认识他,会觉得他超正,可过后不久,会觉得他超邪,但最终,你意识到他超牛。你想不出创意,他会问要不要咖啡,你想出了创意,他会问要不要奶茶。你跟他谈文案,他跟你谈鲁迅,你给他看Visual Layout,他给你看Andy Warhol。你跟他说个点子,他回你一个段子,你跟他说个段子,他说这不就是个点子?客户挑剔你的创意,他会站在你这边,客户喜欢你的创意,他会站在客户那边。你加班,他半夜穿着拖鞋送来蛋挞,你休假,他大笔一挥让多休两天顾家。公司旅游,他会说走远一点吧,  相似文献   

6.
传媒摄影     
这是一座让我痴迷的塔,矗立在盘锦广播电视台的大院内。每天从他身旁数次走过,都会习惯性地仰望,领略他的伟岸,他的雄姿。谓之"他"而不是"它",是因为在我内心始终认为他像个真正的男人。他钢筋铁骨,我却始终感觉他有思维、思想,常能感知他情绪上的变化。阴晴雨雪,喜怒哀乐。他光明磊落,一堆一块,活得真实透明。他随缘就意,一缕光,一朵云,一抹霞塔在他肩上,便容颜多姿多彩。  相似文献   

7.
我跟鲁迅先生没有直接的接触,但是在上海的时候我就认识他,因为我曾经住在北四川路底,鲁迅先生的家也在那,我知道他住的房子,但不敢失礼地去拜访他。有时在路上碰见他,他始终穿一双橡皮鞋,一身长袍。我就在后面跟着他走,为什么呢?就是因为对他有一种深深的敬意,总想能够靠近他,可又不敢跟他讲话。鲁迅先生一生不知道做了多  相似文献   

8.
曾经看过一篇文章,大致是说:在中国如果一个人取得了成功,那么在他所生活的圈子里他感觉不到成功的喜悦,更多的是妒嫉和猜疑,因为圈子里的人对他非常了解,包括他的缺点,一旦他获得了成功或者奖励,在别人心中他的缺点就会被放大;相反,在圈子外面他会获得更多的尊重和掌声。而在国外,  相似文献   

9.
1996年11月7日,我所在的中央电视台某名牌栏目信息报告上,登出了一条报道线索:《不要让封建迷信吞噬了这个孩子》。说武汉某公司经理万先生,在街上发现一个11岁的流浪男孩名叫周小华,他是被亲爹和后妈遗弃的,原因是在他小时候,家里人给他算过命,算命先生说他是家里的克星。因此,从小全家人都不喜欢他,就在两年前他亲妈生病死了以后,家里人更不喜欢他了,都打他骂他,不让他上  相似文献   

10.
史永胜是山西河津市人。他怀着一颗赤子之心,15年前只身来到乡宁考察市场、寻找商机,那时他以敏锐的目光将发展之路定位在煤矿的投资上。为了事业,他不辞辛劳,乡宁的山山水水都留下了他的足迹,每一片土地都有他撒下的汗水,当他把矿址选定在下善村时,他的耕耘之路同时也踏上了征程。他盖起低矮的小房,起早贪黑、任劳任怨地工作。冬日里,他在阴冷的小屋里忍受着寒风;夏日里,他忍受着骄阳的暴晒。在他的心目中,只有一个梦想,那就是事业的成功!  相似文献   

11.
一个孩子在伤心地哭,他全身都充满了痛苦,眼泪流到脸上,流到身上。他的周围都在哭,落下了泪雨。整个世界都在痛苦、落泪。 他为什么那么痛苦,因为他没有了胳膊,他不能去拿喜爱的东西,也不能做想做的事情,他什么也不能做了。他渴望了解这个世界,了解周围的一切,但家长在限制他,这也不能干,那也不能碰,只有坐在椅子上,才不会有危险,不会弄脏衣服,他多么想把心中的压抑发泄出来啊!  相似文献   

12.
有一个在前线打仗的小兵,有一天打电话给他的父母,告诉父母他快退伍了,可以回家。父母当然非常高兴,在电话中对他表示,希望他回家越快越好。小兵告诉他父母,他  相似文献   

13.
黄伊 《出版科学》1999,(3):31-32
他没有在摄像机前面挥毫泼墨的殊荣,他也没有风风火火办过个人画展。但是,他确是一位美术家——在你年轻的时候也许早就读过他设计过的书籍;在你家的书架上,或许陈列有他装帧过的名作,只是你没有注意他的名字罢了。我在这里要介绍的是中国青年出版社的美术编审沈云瑞。  相似文献   

14.
蒙田现象     
蒙田是法国文艺复兴后最重要的人文主义作家,自1572年始,直至他逝世的长达20年的岁月中,他一直在断断续续写他的随笔,他以对人生的特殊敏锐力,记录了自己在智力和精神上的发展历程,具有很大的超前意识,可以被后人视为在他那个时代出现的一位现代人。他以博学著称,他在随笔中涉及到日常生活、传统习俗、人生哲理等等,并且旁征博引了许多古希腊、罗马作家  相似文献   

15.
有人要描写一个人物,他接触了这个将要被他描述的对象,并且还掌握了其若干轶事。甚至在几年以后,他还能在他的同事或朋友中,活灵活现、生动地谈起这个人物。那末,当他执笔为文,他也是如此地向他的读者描述吗?不,很遗憾,据我的经验远非这样。他常常  相似文献   

16.
“在校样上他改了很多,英文的摘要都是他自己写的。他很谦虚,在编辑修改过的地方,他特别在旁边写上‘感谢’”。  相似文献   

17.
一个孩子的认知,是从他接触到的第一个人开始;而一个孩子生命的打开,是从他阅读到的第一本书开始。他每天都在长大,每天都在朝前走,一直走向外面的世界。他读的书,文字在渐渐增加,图画在渐渐减少,故事渐渐由浅变深。可是最初的那个人、那本书,已经变成了他的一部分,在他的呼吸和生命里。  相似文献   

18.
一个孩子的认知,是从他接触到的第一个人开始;而一个孩子生命的打开,是从他阅读到的第一本书开始。他每天都在长大,每天都在朝前走,一直走向外面的世界。他读的书,文字在渐渐增加,图画在渐渐减少,故事渐渐由浅变深。可是最初的那个人、那本书,已经变成了他的一部分,在他的呼吸和生命里。  相似文献   

19.
一名记者,他对他写的新闻在社会上能具体起多大作用,是搞不清的。但是他对他写的新闻在社会上能起好作用,还是起坏作用,一般说还是清楚的。那么,有的新闻明明知道发出去以后会在社会上造成不好的效果,他却写了,发了。这是为什么呢?这就要从记者心理上去加以研究。记者一般是以个体劳动的工作形式出现在社会上的,本人的能动性很大,一般对他只有间接的社会制约。他在社会上的活动,他的稿  相似文献   

20.
他有点肥,朋友常常昵称他"肥黄",他也不动气.在朋友间,他还有一个花名:"文坛祭酒".这个绰号当然有点玩笑的成分,不过他在香港专栏界执笔将近30年,以非常感性的文字著称,如同他非常感性的人一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