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朱敏敏 《现代语文》2010,(11):102-103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创立了“生活教育”理念,所悄“生活教育”,指“为生活而教育”,“为生活的提高、进步而教育”,“为生活的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生活教育”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基本目的,以提高人的实践创造能力为核心,启发学生去改造生活,创造新世界的教育。  相似文献   

2.
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说过教育的原则是“展个性,尚自然”。蒋梦麟先生也认为教育是造就“活泼的个人”、“能改良社会的个人”、“能生产的个人”。也就是说,教育的目的是使人的各项能力得到自然而均衡的发展。本期教育话题刊发的刘艳华撰写的文章《转变教育观念是新时期教育工作者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3.
王守仁与王艮都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两人的教育思想既有相通之处,也有很大差异,由于教育目的的差异,在教育对象上,王守仁把的对象主要集中于为官之人和官宦子弟,而王艮则主要集中于平民百姓。王守仁与王艮都提倡“乐学”,但怎样做到乐学,王守仁只注意到了教育的环境和方法,而王艮则认为“乐学”的关键在于消除“私欲”。在“知”、“行”结合的问题上,两人也有差异,王守仁的“知”、“行”结合是从主观唯心主义出发的,重在强调“心”的作用,而王艮则重在强调百姓日用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去获取真知。  相似文献   

4.
臧卓 《教育艺术》2003,(1):52-53
学校教育的本质是育人,是让每一个孩子都获得成功。正如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要让每一个人都抬起头来走路。”本着这一教育目的,教师在具  相似文献   

5.
鲁茜 《考试周刊》2013,(85):21-21
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也就是说教育是关于人的教育,其重要特征是其人文性,而终极目的是“培养人”。赫尔巴特认为道德是教育工作的最高目的。教育事业一旦离开人的教育,将人的灵魂或人的精神教育忽视,就不能称为真正意义上的教育。  相似文献   

6.
人是教育的中心和出发点,也是教育的目的和归宿,而人应当是全面而自由发展的。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实现及其实现程度受制于诸多因素的制约,其中教育制度是重要的因素之一。只有“好的”、“善的”教育制度才能促进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  相似文献   

7.
陈洁 《西北职教》2007,(7):23-23
早在春秋时代,我国著名思想家孔子指出:“天地之性,人为贵”,把人的本性提升为第一。可见,中国儒家的最高人生理想是“尽性”,即“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参天地之化育”。教育的目的可以说就是使人“尽性”,“发挥性之所同有”。现代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更应推行和渗透“人性化”这一理念,最终实现教育的目标.  相似文献   

8.
著名教育家赫尔巴特说过:“道德是教育的最高目的。”是的,智力不好的人是次品,身体不好的人是废品,而道德不好的人是危险品。德育是学校教育的灵魂。在长期的德育实践过程中,我们不断摸索,找到了一条切实有效的德育之路。  相似文献   

9.
在素质教育观下.教育的目的是全面发展人的素质。人,是教育的核心,是教育的的实施主体,也是教育的接受对象。也就是说,教育是“人为的教育”。更是“为人的教育”。传统的教育观更多的是强调“人为的教育”.强调教师在教育中的主导地位.而忽略了教育的根本目的.即“为人”.忽略了教育的本质是为了受教育者能获得知识而进行的活动。而在素质教育观下.  相似文献   

10.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育者不是神,不是造石像,他们所要创造的是要真善美的活人。“人的问题”逐渐成为教育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人们已经认识到,人是教育的基本的着眼点,满足人类自身生活和发展的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和谐的发展是教育的最高目的。教育应把人作为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来培养,而不是把人当作社会的被动客体来塑造。  相似文献   

11.
教育的真正目的是使人更成其为人,促使人的全面发展。“订单式教育”提法周延性和完满性,存在严重不足。“按单下料”、“陶瓷加工”般的教育模式,严重削弱了教育的内在价值。教育要能够为经济建设提供智力支持,而塑造人更是教育的根本。寻找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目的与教育功能之间的和谐统一,对科学发展教育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2.
叶圣陶不但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也是杰出的教育家。他的民主教育思想可以说是他整个教育思想的灵魂。他一生追求和提倡民主,从30年代起,就提出“公民教育”。他说“普及教育是使没有受过教育的人获得一些必不可少的知识和能力.能够做一个合格的公民”。教育必须面向全体社会成员,使人人都能通过受教育来“充实自己、发展自己”。他主张“教育要为社会而设计,要为训练成对社会做点事的人而设计;教育决不能为挑选少数选手而设计”:他呼吁革除传统的教育思想,认定“以老百姓为本位”。  相似文献   

13.
孔子十分重视教育的目的和内容,孔子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士成为他理想的人才-有道德修养的“君子”。孔子主张“举贤才”,注重“君子”道德方面的修养;他扩大了学习的目的,更注重学生的人格修养,要求学生做“君子儒”。孔子重视的教育内容包括道德教育和知识教育,而以前为重心,“仁”与“礼”的教育是其教育思想的核心,孔子主张通过“六艺之”的学习,传递修已治人之道,孔子的教育思想为我们实现“教育人”的教学目标提供了重要借鉴。  相似文献   

14.
针对富人的问题,南京大学教授潘知常先生大声呼吁: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富人。对于著名的“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很多人只注意到了前半部分,而全然忽视了后半部分:“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可以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其他地区、其他的人,逐步达到共同富裕。”中国文字历来讲究“后步宽宏”,我理解,后半句其实才是邓公讲话的重点及根本目的所在。  相似文献   

15.
王文岭 《生活教育》2013,(11):18-21
知识教育的功利化和极端化,必然无视“人”,而且视“人”为“物”,工具性教育机制因此而日臻完善。山东昌乐二中以“人永远是教育的唯一目的”为旨归,从教育观念到教育实践全面予以贯彻实行,创立了“271”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取得了骄人的成绩。该校教育创新之路,对当下教育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镜意义。  相似文献   

16.
杜威明确提出了教育目的,与其著名的兴趣学说密切相关。他认为教育过程以外无目的,教育的目的就是其本身,而反对过于强调附加在教育自身之外的目的。杜威将儿童兴趣与教育目的联系起来,认为教育目的含有个人关心和热切注意的态度,不仅“遵循自然的教育目的,意思就是注意儿童爱好和兴趣的起源、增长和衰退”,而且教学“这种活动有一个重要的目的,或对他有兴趣”。这与赫尔巴特培养“多方面兴趣”的教学目的论以及现当代教育目标分类学中的“情感态度”目标遥相呼应,体现了现代进步教育与传统教育之间的共通性,对于我们深入认识杜威的教育目的论,并正确把握以兴趣为取向的教育目的和教学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邓睿 《上海教育》2014,(12):68-69
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人不接受教育不可能成为真正的人。“教育:让人成为人”这一命题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认可。而如何论证这一命题?德国教育哲学家博尔诺夫在《教育人类学》一书中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清代著名学者焦循,从“人之性善,物之性不善”、“能知故善”的人性论出发,推出“人性可引而善”的教育思想,强调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形成了“因材趋时”、“博学多思”、“融会贯通”的教学理论。  相似文献   

19.
陈涵 《文学教育(上)》2009,(16):106-107
《给教师的建议》一书系20世纪苏联教育经典译丛之一,由前苏联著名教育家B·A·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编译,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苏霍姆林斯基是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被人们称为“教育思想泰斗”。他的作品也被认为是“活的教育学”、“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而《给教师的建议》一书是其中最著名的一部。书中表达了他很多鲜明的教育观点,其中让我感受最深的一点是:让学生学会思考。  相似文献   

20.
传统教育重知识传授 ,培养的是掌握专业技能的“工具” ,应试教育连“工具”都不能生产 ,只能生产打上合格与不合格标签的“产品” ,这些产品甚至没有使用价值。素质教育首先是“人”的教育 ,而非培养“工具”的教育 ,教育的目的是“人格”而不是“人力”。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和核心。搞素质教育一要转变观念 ,二要改革体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