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林嗣环所著《口技》一文,是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科书七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节选自《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虞初新志》是清代张潮编选的笔记小说,因此,也可大体估计《口技》应该是在记叙性的文体范畴之列.语文教材的编者在文章主体前面有这样的引言:“本文记叙了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读来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令人叹服.”从其中的“记叙”一词及“如临其境”一语来看,编者应该是认定这是一篇记叙文.  相似文献   

2.
《口技》是清代作家林嗣环的经典之作,文中记叙了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历来,人们大都从文言字词积累,正侧面相结合的写作手法,层次清晰、首尾呼应的记叙方法入手分析文本。但要身临其境地感受口技人的精彩表演,体会这一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只有深入解读文本、剖析作者使用这些词汇的意图。  相似文献   

3.
清人林嗣环的《口技》一文,记叙了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赞扬了口技表演者精湛的技艺,表现了我国古代民间艺人的智慧和才能。对这篇文章,人们往往只注意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所表现的口技表演之"善",而忽略了这场口技表演的艺术设计之"善"。下面,笔者对它的艺术设计之"善"作一简略的分析。 一、从演出地点的选择看 这场口技表演,把演出的地点放在"宾客大宴"的厅堂上,是非常巧妙的,"宾客大宴",  相似文献   

4.
王文炎 《现代语文》2006,(3):113-113
林嗣环《口技》用简练精确的语言,绘声绘形,惟妙惟肖地记叙了一场精彩的口技,让人仿佛身临其境。作巧妙地用一“善”字作为“眼”,一字立骨,提纲挈领,使口技表演的“绝世奇技”得到了充分彰显。  相似文献   

5.
课文按记叙的顺序可分三部分:一、(1节)写表演前的情况;二(2—4节)写口技人精彩的表演;三、(5节)写表演结束时的情形。 从内容来看,先写犬吠而起的声响,再写火起而生的声响,两次声响即为两次表演高潮。从表演的情况来说,声响是由远及近,由外及内,由物及人,由小及大,由少及多,由微弱到喧闹,由缓慢到急快,由简单到复杂,由一户而及乡邻。此中,各声并作,万籁俱发,繁简相同,疏密并用,使读者有莫名其端、应接不暇之感。  相似文献   

6.
同学们,写文章离不开恰当的描写方法,特别是写人的记叙文,除了抓住人物的特征来描写,刻画人物的性格外,我们还可以通过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更全面、更深刻地塑造人物形象。七年级语文第二册第二十课《口技》就是一篇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完美结合的范文。它记叙了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表现了一位口技艺人的高超技艺,令人深切感受到口技这一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文章主要从表演者和听众这两方落笔,进行深入浅出的描写,突出口技艺人的高超技艺。一、对表演者的描写,是正面写“善”,属于正面描写对表演者的描写重在其所表演的两个场面…  相似文献   

7.
教材分析《口技》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中的一篇讲读课。它是一篇文言文,记述了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读来如身临其境,令人叹服,反映了我国民间艺人的智慧和艺术才能,即使在三百年后的今天仍能使我们深切的感受到这一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  相似文献   

8.
林嗣环的《口技》以寥寥三百余字,绘声绘色地记述了清代顺治年间京城里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表现了口技艺人高超精湛的技艺,反映了我国古代艺人的智慧和才能。在盛赞口技表演者的同时,不能不为作者侧面烘托的表现技巧所称道。文章紧扣篇首语“京中有善口技者”中的“善”字,多侧面地烘托了口技表演者擅长的技能。先从口技艺人的表演空间看。文章开头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交代了口技艺人施展本领的场所是临时设置的“八尺屏障”之中,再除去“一桌、一椅”的位置,可利用的空间是极其有限的,而在这极有限的空间里,口…  相似文献   

9.
口技是一种杂技节目,我国在明清时代较为流行。《口技》写的是一场表演,表现了表演者精湛的技艺。课文是从那些力面来表现出口技者表演之“善”呢?一声音摹拟在表演中,口技者摹拟出多种事物的声音:犬吠、鼠作作索索、盆器倾倒(声)、(房屋)力拉崩倒、火爆声、呼呼风声、泼水声等等。口技者还摹拟出各种人的不同声响: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等等。口技者在摹拟各种人和物的声音时,有单声、有混声、有渐起、有突发,有“一人大呼”、  相似文献   

10.
初读《口技》,有几处令人颇感费解。一是古人表演口技为什么与今人不同,要躲在“屏障”后面?二是文中“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一段描写有浮夸不实之嫌。三是《口技》赞的是口技表演者的非凡技艺,读者赞的也是口技表演者的非凡技艺,当我们只专注于口技表演之“善”的时候,无形中就有了一种误解,似乎《口技》描写得精彩主要是因为作者有幸遇上了那样一场绝妙的表演。但反过来想,并不是每个有幸欣赏到那样一场精彩表演的人都能写出脍炙人口的作品的。那么,《口技》作者的过人之处在哪里呢?难道仅仅是…  相似文献   

11.
《精彩的马戏》学法指导设计王志方(赣州师范)一、教材分析1.教材特点这篇看图学文,记叙了一场精彩的马戏,着重写了猴子、黑熊和山羊的表演。最后指出这些动物的精彩表演,是马戏团的叔叔阿姨训练的结果,还是人有办法。全文分5段叙述,配有四幅插图。其中写猴子、...  相似文献   

12.
唐朝大诗人白居易说过:"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从审美心理的角度看,听觉所感受到的声响与人的情感反应联系特别紧密,它能够迅速诱发人的美感共鸣。林嗣环的《口技》一文,描写的是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读罢,我们一方面为口技表演者技艺的精湛而震撼,另一方面更为作者对声响描写的精彩而赞叹。正是他的捕写把读者从生理的耳朵到心灵的耳朵都给叫醒了,使人们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作者是怎样把读者的耳朵叫醒的呢?  相似文献   

13.
《口技》选自清代张潮编选的笔记小说《虞初新志》,描写的是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表现了京中善口技者的高超技艺;节选刘鹗的小说《老残游记》第二回的《绝唱》,再现了一个民间艺人高超的说书艺术。这两篇主题思想相同,又同时问世清代的小说,笔者在分析时发现它们在写作艺术上同中有异。  相似文献   

14.
朱红 《课外阅读》2010,(8):160-161
《口技》讲述的是三百年前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文中的表演者用口中各种不同的音响,为观众异常逼真地摹拟出一组有节奏、有连续性的生活画面,表现了我国民间艺术的高超技艺,也凸显了其独特的艺术特色。本文从结构、写作手法等方面来品味其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5.
执教《口技》一文,我采用“了一个文眼”“、两次道具“”、三个场景”、四个反应”提纲挈领式的点拨教学后,引入对文中所叙之事是真是假问题的讨论,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下面是课堂精彩片段的撷取:师:洛桑的口技折服了亿万中国人,他的英年早逝令世人扼腕叹息;第一届小品大赛“中吹啤酒瓶奏乐”的口技表演,让人耳目一新,但他们的表演与文中那位民间艺人比起来,确属小巫见大巫。按理说,时代在进步,今人应比古人强,为何落差如此之大?难道此文是清代作家林嗣环杜撰不成?一石激起千层浪!请听学生双方的精彩辩论:生1:我认为此文所叙之事纯“属莫须…  相似文献   

16.
口技 讲授《口技》一文,他在导入时,给学生表演了一段“口技”——鸡犬相闻。他蹲在讲台桌后面,就像“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样。只听见鸡鸣、犬吠、羊咩、牛哞、猫喵、鸟叫……教室一下沸腾了,大家竞相模仿表演起来,真的出现了“鸡犬相闻”的情景。学生情绪一度高涨之时,他又来了一句:“欲闻口技名家之表演,请读课文《口技》!”  相似文献   

17.
《口技》一文,“京中人”那高潮迭起的口技表演,读来令人拍案称绝。一篇不到三百字的短文,却把人带入一种如闻其声,似见其形的美妙而逼真的氛围。 物衬——道具展示 表演前,作者把道具准备情况首先展示给观众和读者:“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己。”仅此几物,别无其它辅助,暗示下文将要出台的精彩的“口技”完全是靠“口”,取消观众及读者可能在表演开始后产生的疑虑,为下文作了铺垫。表演完毕,“撤屏视之”,但见“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己。”又是一个“而己”,再一次以物表明“京中人”的精湛技艺单靠的是“口”,而且“仅此而已”。前者为铺,后者为证,一“铺”一“证”,以此衬托口技表演者的绝妙技艺。  相似文献   

18.
贾纯英 《成才之路》2012,(13):68-68
正一、说教材的教学内容、地位和作用《难忘的日子》是聋校实验教材的一篇课文。本单元重点训练项目是读懂意义段,训练这一项目的典型教材,为以后的分段教学奠定了基础。课文记叙了我为邓爷爷作计算机表演的难忘情景,表达他老人家对少年儿童  相似文献   

19.
六年制第四册18课《精彩的马戏》是一篇讲读课文。记叙了一场精彩的马戏表演。全文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总写“我”去看了一场精彩的马戏;第二部分具体写马戏表演的过程;第三部分写“我”的观后感。课文的重点是写马戏表演:猴子爬竿,熊踩木球,羊走钢丝。这三个自然段的写作顺序都是先概述表演什么节目,接着详述表演的过程,最后叙述观众对精彩表演的反映。根据教材的这一特点,教学时可作学法指导,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下  相似文献   

20.
教学《口技》一文,总感觉“侧目”一语(整句原文是:客人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与前文“伸颈”在文意的衔接上不够自然、顺畅。课文写客人们在听口技表演,不是在看表演,因为表演者在“屏障”里面,是不让人看到的,不同于今天舞台上既听又看的口技表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