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日语动词"クウ",其义项已远远超出"吃"这一原始含义。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可将"クウ"的常用义项分为一次元语义和二次元语义。前者包括其语义原型;后者则主要是通过隐喻和转喻手法形成的各扩张语义,大部分语义都凸显了"吃"这一脚本中包含的某一个步骤。  相似文献   

2.
日语中有大量的拟声拟态词,包括拟声词、拟态词和拟情词三类。其中拟情词是非常感性和抽象的,与日本文化和语境密切相关,也是非母语者理解的难点。本文从拟声拟态词的认知特征和隐喻性为出发点,考查文学作品中拟声拟态词的语义扩展过程。  相似文献   

3.
隐喻从最初被人们视作的一种修辞手段,直到现在国内外学者都认识到隐喻是一种基本的人类认知方式。在翻译中,处理好隐喻的翻译可以向目的语读者准确地传递原语中隐喻要表达的语义特征和认知方式。通过回顾隐喻研究及隐喻翻译在不同时期的发展和变化以及其在国内的影响进行概述,从认知语义学的角度出发,将认知语义学下的四种隐喻意义结构为基点,试图提出认知语义结构下的隐喻翻译策略,以期对隐喻翻译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4.
几乎所有的语言都会有与四肢五官有关的惯用语,这些与四肢五官有关的惯用语有的通过比喻,如:目に一丁字無し。比喻手不识丁。完全不识字。没文化。cast sheep’s eyes则表达抛媚眼,暗送秋波。目を三角にする:喻大怒。夸张型例子有:二階から目薬。楼上滴眼药,不见成效。远水救不了近火。典故型例子如:手を翻せば雲となり手を覆せば雨となる。出自杜甫《贫交行》翻手作云覆手雨。翻云覆雨。人情易变。手の舞い足の踏む所を知らず。出自《礼记·乐记》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手舞足蹈。欣喜雀跃。引申型的惯用语通过引申字﹑词的原义而产生新义。鼻摘み。原意为捂住鼻子躲避臭味。引申为讨人嫌。形容型的例子有:手のひらを返す:翻脸。一反常态。形容突然改变口气和态度。  相似文献   

5.
文章以隐喻这一认知机制为工具,对汉语中"足"族词中以"足"为构词语素组成的词、惯用语以及成语进行初步的分类和解释,从而揭示其词义的隐喻衍生过程。  相似文献   

6.
在人类经验的基础之上构建而成的概念炒,依附于语言符号而获得意义,但随着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日益丰富,概念炒的语义不断扩充与抽象化,被赋予了新的含义。本文从认知语义学的概念观、经验观和隐喻观的角度,在炒字原型语义的基础上,解释新义的构成,并构建其语义网络图。  相似文献   

7.
在英汉两种语言中都存在着大量的名转动词,而对名转动词的语义理解过程实际上是一个语义认知的过程。本文通过对比英汉两种语言中名转动词语义认知过程,总结出名转动词语义认知机制的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8.
网络语言变异是伴随着网络而出现的一种社会语言现象.从语言变异的定义入手,以近年来新出现的的网络热词为语料,在语音、语义、语法三个层面上对网络语言的变异现象进行归纳与阐述.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其认知机制,指出隐喻和转喻思维是创造网络语言的有效途径,是网络语言变异的认知动因.  相似文献   

9.
临时量词是现代汉语量词系统中的一个小类,本文以丰富的语言事实为基础,对现代汉语临时物量词的语法功能、语义特征,名词临时借用为物量词的语义条件,临时物量词与名词的语义选择等问题进行了细致、全面的分析,并试图从认知语言学角度作出一定的解释。  相似文献   

10.
人体是人类认知世界的起点,多义词的身体义属于人类认知概念中的元概念,即最初形成的概念。从元概念出发考查身体词的一词多义现象,能深刻揭示人类认知的体验性。“背”以身体部位义为中心原型义项,基于人体背部的位置特征和功能特征进行语义派生。从历时角度看,其语义派生过程符合人类认知的一般规律,语义范畴由具体向抽象延伸。从共时的认知的角度看,其语义派生的机制具有理据性,义项间存在扩展关系和阐释关系,以原型义项为中心向边缘扩散。派生义项的稳定性与主观化及其与原型义项的认知距离有关,认知距离越近,稳定性越强。综合反映出体验性认知在汉语词汇语义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器官名词"头"("head")在汉英两种语言中,都可用作量词来表示某些事物的数量。本文基于语料库发现"head"在英语中主要和三类不同名词相搭配,并将其与汉语中"头"作量词的情况相比较,最后利用认知语言学中的凸显观、隐喻观、转喻观来解释"head"作量词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介词"为"在汉语中大量使用,具有特定语义。本文依据认知语言学的基本原理对对象类介词"为"在汉语句子中的用法进行语义分析,探讨其英译方法。以期引起人们对对象类介词"为"的语义的重视,保证汉英对译的质量。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分析和举例,对概念隐喻和转喻的定义、分类、理解方式、产生原因及应用加以简要地综述说明。概念隐喻和转喻并非修辞手法,其本质是一种认知现象,是将抽象、不熟悉的事物具体化的过程。概念隐喻可分为两类:常规隐喻和创新隐喻,常规隐喻分为结构隐喻、方位隐喻和实体隐喻;而转喻一般为整体—部分关系。概念隐喻的理解过程分两步:隐喻的辨认和隐喻意义的判断,其产生原因包括互动理论、映射理论和合成理论,在教学中应用广泛。  相似文献   

14.
认知语言学认为习语是语言演变进程中社会背景及历史文化内涵的体现,与人类的认知紧密相联.从概念隐喻、概念转喻及规约常识三种认知机制对英语习语进行认知分析,并结合习语产生的背景和文化知识,探讨如何正确理解英语习语的意义及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5.
方位词是人类认识和感知世界,并用以表达空间经验的基本概念,其中"上"是人类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最早确立的方位之一。本文从认知角度出发,对"上"进行语义分析并作出分类。大致分为6类,包括空间义类,品级义类,时间义类,位移义类等。  相似文献   

16.
传统的语义理论多从语言结构本身和社会历史的角度讨论词汇意义的扩展.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论证词汇意义的发展变化,认为词义的扩大是在认知的基础上通过隐喻、转喻而形成的,并认为认知思维对于英语词汇的教学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隐喻是语义引申的重要方式,是由物理概念向心智概念的跨认知域的映射.这种映射反映在语言层面,则是通过语法化的规律产生新词义的过程.这样的过程最终以一词多义的话语结构得以体现.尝试借隐喻理论来探悉动词概念“起来”的语义变化,并通过例句解释其从物理概念跨入心智概念的语义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18.
“语义偏离”是指对词语的一种超常规使用现象,由于词义在静态语言、动态言语两个层级上不能完全统一,使得语义偏离可以在动态言语层里生成,并影响到词义的静态层。动态层中言语义与修辞格间也存在一种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9.
"笑"类动词是自然语言中最常用的动词之一。俄语中存在大量的"笑"类动词。对俄语中"笑"类动词进行统计与分析,将它们分为方式类动词和情感类动词,通过语义分析法分析俄语中的"笑"类动词,探讨它们之间的细微差异,并用实例加以说明。  相似文献   

20.
作为认知隐喻理论的新发展,多模态隐喻意义的构建值得关注与探讨.该文从认知视角对一则多模态隐喻广告语篇的意义构建进行个案分析,旨在聚焦多模态隐喻语篇中整体意义的动态构建过程.在介绍和界定多模态隐喻的基础上,文章指出多模态隐喻语篇意义构建是在两个互动(隐喻与转喻的互动,图像与文本的互动)的基础上进行概念合成.从认知角度分析多模态隐喻意义的构建有助于阐释多模态隐喻的动态本质以及其实现审美和劝说功能的心理动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