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是“探索——研讨——创造”的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才能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只有提供广阔的问题解决活动的空间,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只有教会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才能使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实现“再创造”,升华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2.
一、学生在体验中锻炼自己,展现自我体验教育能使学生找到自我价值,培养学生的集体凝聚力、向心力以及“主人翁”意识,能使学生在活动中展现他们的才能,体验成功的喜悦,同时,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我班甲同学虽然文静,学习好,但特别胆小,见了老师不敢说话,甚至躲着走。学校组织联欢会,我班排练《武术》表演,我有意安排她为武术教练。开始她很胆怯,在我的鼓励下,她出拳踢腿干净利索,毫不怯场。在她的带领下,全班同学个个精神百倍。这次活动她不但为班集体争得了荣誉,而且成功的体验使她增强了信心,锻炼了胆量。由于甲同学的…  相似文献   

3.
“问题意识”是指在人们的认识活动中,经常会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实际问题和理论问题,并由此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促使人们积极思维,认真探究,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对于思维的这种心理品质,心理学上称为“问题意识”。基于问题的学习是20世纪60年代加拿大医学院首先创立的一种教学方法。我试图在历史教学中通过“问题意识”培育,让学生用独特的历史学科视野、  相似文献   

4.
20世纪80年代以来,解决问题已成为国际数学教育的一种趋势,引起国内外数学教育界的广泛重视.把数学视为一门“问题解决”的课程.并把“问题解决”作为一种数学的学习方式,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  相似文献   

5.
利用问题教学法促进学生独立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20世纪80年代,美国数学协会在《关于行动的议程》中提出“必须把问题解决作为学校数学教育的核心”,从此,关于“问题解决”的教学理论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重视.在我国,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问题教学法在实践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广大教师在“问题教学”实践中,主要是利用“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愿望,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  相似文献   

6.
7.
策划人语/张文杰20世纪80年代,全世界数学教育兴起了一个热门话题——问题解决。1980年4月,美国全国教师联合会理事会公布了一份名曰《关于行动的议程》的文件。议程的第一条就提出:必须把问题解决作为80年代数学教学的核心。进而提出数学课程围绕问题解决来组织;数学解题的定义和方法应予扩展,使之包括范围更宽的手段和方法;数学教师应创造更有利于“问题解决”的课堂气氛;应为所有的年级编制传授解题技巧的适当的教材;教学科研应侧重于调查研究问题解决的本质,找到提高解题者的能力的有效途径。继尔,世界各国以“问题解决”为名,在数学教育教学中开展了大量研究和教学改革,并在探索实践中对“问题解决”下了各式的定义。《CockcroftReport》:那种把数学用之于各种情况的能力,称之为问题解决;《21世纪的数学纲要》:问题解决是学生应用以前获得的知识投入到新的或不熟悉的情境中的一个过程;《国际教育词典》:问题解决的特性是用新颖的方法组合二个或更多的法则去解决一个问题……虽然对“问题解决”的描述不同,但“问题解决”教学的目的是明确的———帮助学生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问题解决”是目的,是过程,是能力,是数学教学的中心环节。因而,数学教师的教  相似文献   

8.
20世纪以来,人们认识到,经济的竞争实质是教育的竞争。因此,教育问题就引起了整个社会对教育的关注,各国政府对教育进行了大量的改革。我国也在20世纪80年代根据社会发展和时代的要求,针对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提出了素质教育。那么,什么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就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努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新人的教育。  相似文献   

9.
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基础教育改革中,全世界都出现了一个比较显的趋势.即将问题探究引入到教学设计之中。“问题解决”教学受到了世界各国教育界的普遍重视.成为国际教育界研究的重要课题。“问题解决”要求教师为学生创造具体环境.启发和激发学生独立提出探索性及求证性问题.形成多向思维的意识.寻找在不同的条件下的多种解决问题的途径,探索可能出现的多种答案。  相似文献   

10.
一、问题研究的必要性与价值 素质教育从20世纪80年代提出至今,全国上下对素质教育的理论探讨与实践探索已有了一定的积累。从观念上,素质教育的理念已经被广大中小学教师认同,并在实践操作中做了很多积极、努力和有益的探索,涌现出了诸如情境教育、成功教育、赏识教育、挫折教育、关心教育等很有创见的丰富多彩的素质教育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对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面貌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教学研究的内容,是教学研究人员按照一定原则、标准及实际需要,从教学实践中选择出来的,带有一定预测性的成果目标,也可以认为是一整套服务于问题解决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2.
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劳动就业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国家考试制度。它是指按照国家制定的职业技能标准或任职资格条件,通过政府认定的考核鉴定机构,对劳动者的技能水平或职业资格进行客观公正、科学规范的评价和鉴定,对合格者授予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一个社会文明与进步程度的重要标志。目前,在西方发达国家,大多数职业都有明确的职业资格标准和就业准入制度。各种职业的从业者,无论有多高的学历,都应接受相应的职业训练和考核,并取得经有关部门认可的职业资…  相似文献   

13.
课程评价研究的基本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据本刊一项针对课程研究主题的数据检索(CNKI)结果表明,近10年来职业教育领域有关课程评价的研究明显不足,其中"篇名"与"关键词"检索文献篇目分别仅为5篇、36篇,占教育类相同主题课程研究文献比例分别为2.36%、5.52%.课程结构、类型的复杂性,课程内容的特殊性,实施主体的多样性,评价主体的多元性以及社会职业的繁杂性,给职业教育课程评价的研究带来一定难度.  相似文献   

14.
当前,课程改革无疑已成为职业教育改革的核心,亦是其重点与难点.国际上各种相对成功的课程模式与课程方法的引进,国内关于课程研究与开发的积极探索为我国职业教育课程的整体发展提供了思路.日前,在深圳召开的"2004年职业教育课程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就"世界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对策与趋势""实践导向的职业教育课程""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新思路""学分制条件下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等问题展开了交流与探讨.  相似文献   

15.
什么是有效的学校德育,或者学校德育如何才具有实效性,一直是研究者、学校教师及教育行政部门密切关注的热点.对职业学校而言,更是一个难点问题.近年来,强调核心价值观,强调道德主体和道德体验,强调回归生活世界的德育理论或观点逐渐凸显在德育研究与实践领域.  相似文献   

16.
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是教育的基本功能,但与普通教育相比,人们普遍认为,职业教育是与经济发展联系最密切的教育领域,因此生产性和职业性是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职业教育的主要关注点在于通过培养高技能的劳动者提高国家的生产力和竞争力,并从宏观上促进国家经济增长和经济效率的提高.从此出发,在具体教育实践中,职业教育比普通教育更关注技能(知识)的实用性,它以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为中心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以学生胜任工作岗位为基本目标,以对应典型职业活动的工作能力为依据构建课程与教学内容.  相似文献   

17.
现代社会往往令人生活在一种左右为难的价值冲突与矛盾之中。一方面人们实实在在地感受到全球化带来的经济、政治、文化乃至生活方式的渐进式一体化趋势,另一方面人们总是渴求一种认同感和归属感。作为学校教育核心问题的德育,同样面临着在二者之间谋求一种良性互补的课题,即在充分发展学习者个性的基础上,既要使学习者认识到自身的独特性及其所属群体道德理念的意义,又要让他们了解、遵从人类发展的共性及其普遍行为模式。所谓德育的共性要求亦即其普遍性要求,是指德育应站在整个人类发展的高度,使学习者认识到自己不仅归属于某种文化,而且…  相似文献   

18.
经济危机下的职业教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始于2007年4月的美国次贷危机在一年时间里完成了由次贷危机到金融危机并最终到实体危机的蜕变。次贷危机由美国传染到全球,引发全球经济衰退和就业危机。据我国国家统计局日前国民经济运行数据显示,前三个季度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9.9%,比上年同期回落2.3个百分点。同时,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的“缩水”现象和大量的失业人口使我国的就业负担加大。长此以往,将大大影响我国的就业增长空间,而就业教育,即职业教育必将面临严峻的挑战。  相似文献   

19.
教学是一个动态过程,教材的实施也是动态的。  相似文献   

20.
当前,“满足学习者学习与发展需要”成为教育教学领域彰显的基本价值取向之一。尽管基于不同视角的所谓“知识本位”“能力本位”“素质本位”“人格本位”乃至“生命本位”等等理论争议频繁,但由“传授为本”走向“学习为本”在业内已渐成共识。教育价值观的嬗变,伴随着当前课程与教学理论的新进展以及网络教育与课程资源的不断开发,驱动着教材形式由既往的“教程式”向“学程式”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