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首届“科印杯”数码印刷作品大奖赛暨“数码印刷在中国”技术高峰论坛上精致多样的作品,反响热烈的场面依然清晰。转眼间,第二届大奖赛的征集工作己拉开序幕,去年的获奖者通过参加首届大奖赛有哪些收获?对于今年的大奖赛,又有何打算?我们采访到龙日图文的总经理娄德龙先生和杭州运城制版的丁华东先生,倾听他们的感言。  相似文献   

2.
在“科印杯“数码印刷大奖赛上,除了品评每项作品的创新应用外,印刷质量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评比考察因素.主办方特意设置了“印品质量奖”的单项奖。北京龙日图文制作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龙日图文)获得了”印品质量奖”金奖的殊荣,博得了评委们一致的认可和推荐。从获奖作品的外表来看.只是一本简单的台历,但为何它能够从众多参赛的作品中脱颖而出?这当中的玄机就在于其充分利用了数码印刷墨层厚、色彩饱和度高、有浮雕感的特点,将油画原稿的质感和鲜艳的色彩细致地体现出来,给人以赏心悦目的视觉享受,也让我们忍不住去龙日图文一探究竟。  相似文献   

3.
电视新闻行业发展面对的环境是复杂的也是多变的,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要素的多元化发展,给电视新闻记者的采访工作也带来了更多的挑战。因此,在此背景下对于电视新闻记者的综合素质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对于采访环节中突发事件的应对和化解。本文以此为研究目标,客观阐述新时期电视新闻记者针对复杂的采访环境应该具备的职业技能,同时对于当下在新闻采访中常见的突发事件进行描述。并在此基础上,对于新时期电视新闻记者采访中如何应对突发事件给出科学的指导建议。  相似文献   

4.
民生新闻是关系到民众最直接生活现状的新闻类别,具有重要的位置及意义。民生新闻的采访因而也必须具有独特的采访技巧才能完成,本文重点分析民生新闻这些独特的采访技巧。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新闻采访事业的不断发展,媒体对于新闻信息的采访效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采访活动中充分利用各种采访技巧,是保证新闻采访真实可信的关键手段。本文主要从新闻采访的前期准备以及新闻采访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等方面,概述了新闻采访的技巧,并进一步提出了新闻采访对于记者自身能力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胡丹 《新闻传播》2023,(16):164-166
采访写作是新闻制作中的关键环节,只有保障素材和资料采集的时效性、真实性,才能更加全面地还原新闻事件。而在新时期新闻工作当中,还要体现采访写作的特色性,以独特的视角分析新闻事件,为受众提供不同的观察角度和思考方法,以体现新闻的社会价值。但是,当前采访写作的独特性特点未能得到体现,导致新闻的影响力和号召力较差,限制了新闻行业的转型发展。本文将对新闻采访写作中运用独特视角的重要性加以分析,提出新闻采访写作中独特视角缺失的原因,探索新闻采访写作中的独特视角培养途径。  相似文献   

7.
随着新媒体事业的诞生和发展,电视新闻逐步发展成熟,并成为人们获取新闻的一个重要途径,而采访则是对于信息收集最便捷的方式,也是新闻最基础和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想要呈现一篇优秀的电视新闻,事先的采访准备工作是必不可少的,对于采访中的每个问题都要精挑细选,符合新闻中所要呈现的事实,所以新闻采访中提问技巧是十分考验新闻工作者能力的环节.接下来,就对电视中的新闻采访提问技巧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8.
隐性采访的法律共识与分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隐性采访是近年来备受新闻工作者青睐的一种采访方法,在实践中被越来越广泛地采用。但新闻理论研究人员对隐性采访的法律问题表示出巨大的担忧。自1995年一件获得全国新闻奖的隐性采访作品的合法性问题在新闻界引起争议后,各界人士对于隐性采访到底有无法律依据,记者是否有权从事隐性采访等问题的认识—直存在较大分歧和激烈争论。隐性采访的法律问题在世界范围内都是一个有待进一步研究的课题,世界各国的新闻法典均无明文规定和详细论述,我国目前也尚无权威机构对此做出明确结论。但是,正如一切研究工作都是在实践中摸索前进、并反过来促进实践的发展一样,对于隐性采访法津问题的研究也是逐步发展、逐步完善、逐步深入的,这种渐进的、深入的理论探讨和实践经验总结,必将对我国新闻法制建设产生积极影响,也有助于新闻工作者正确认识并更好地运用隐性采访手段,为新闻报道服务。  相似文献   

9.
马宇丹 《新闻世界》2013,(4):274-275
隐性采访是一种敏感而鲜活的采访方式。尽管在国内外的新闻工作中得到广泛运用,但是隐性采访不能作为采访的常规手段。与显性采访相比,隐性采访有其独特优势,同时也因其与生俱来的缺陷长期受到学界的质疑。本文从新闻伦理的角度出发,分析隐性采访中存在的争议及其使用原则。  相似文献   

10.
鲁慧 《新闻世界》2011,(4):72-73
采访是记者工作的核心和基础,高水平的采访不仅能体现记者的水准,也能展现记者的个性魅力。笔者对创造性采访中的提问技巧进行了分析,认为只有在新闻采访实践中,不断积累、丰富自己的提问技巧,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采访风格,记者才能在新闻工作中立于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11.
质疑是记者的职业要求,但也是一种独特的采访风格。我在采访的时候,很少按照采访对象的意思“顺毛捋”,反而是“逆毛捋”,我不会跟采访对象站在同一个立场,而是站在与采访对象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立场,这个立场代表着在这期节目里没有发言权的另一方新闻当事人,也代表着电视机前的观众,观众是我和采访对象之外的第三方。我在采访中很鲜明地提出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2.
李际 《军事记者》2009,(5):44-45
采访对于电视记者来说,是一项基本功。由于采访对象不同,采访的具体任务不同,每个记者的素养、水平、习惯各不相同,所以采用的采访方式也各不相同。而点面结合的采访方法,应该是任何记者在采访中都必须使用的基本方法。原因很简单:这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基本规律,采访当然也不能违背这个规律。  相似文献   

13.
新闻采访是新闻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决定电视新闻质量的重要因素。而新闻采访对于采访者而言,除了具备过硬的专业素养以外,电视新闻采访技巧也尤为重要。电视新闻采访技巧的合理运用是衡量一名优秀的电视新闻记者的重要标准。  相似文献   

14.
在民生新闻的采访中,隐性采访受到记者们的青睐。但是对于大量使用隐性采访所造成的极端后果,以及对当事人隐私权构成的侵犯却似乎经常被淡化和漠视。保守地使用隐性采访,既是为了保护普通公民的合法权益,也是为了更有效地维护媒介的公信力。从长远发展来看,新闻媒介的公信力是我们媒介从业者安身立命的根本。  相似文献   

15.
在网络信息化时代,新媒体是一种媒体新型传播模式,在这种背景条件下,报纸采访的形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对于报纸行业的发展来说,既是一种机遇也是一种挑战。要想在新媒体竞争中取得良好的成绩,报纸采访要把握各种新型技术,突破传统的采访模式,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在本篇文章中,将探讨新媒体背景下报纸采访所面临的问题,分析报纸采访多元化转变的必要性,并提出报纸采访多元化转变的内容,以期在新媒体背景下,报纸采访能够实现多元化的转变,取得良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科技水平不断提升的同时,媒体领域也随之获得了飞速的发展,而伴随此领域市场竞争环境的越发激烈,对于广播电视台记者采访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对广播电视台记者来说,务必要积极创新自身的采访形式,努力做到与时俱进,使自身的采访形式能够始终满足新媒体时代下对于广播电视行业的迫切要求,从而为此领域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相似文献   

17.
苏靖 《新闻实践》2005,(10):58-59
媒体间竞争的激烈,处于采访一线的记者都有体会。如何在一个共同的采访环境下得到采访机会,选取独特的采访视角,并实现采访意图,是许多同行最伤脑筋的事。笔者以最近采写的“西湖论剑”论坛报道为例,对如何利用采访环境、实现独特采访意图,作一初浅分析。  相似文献   

18.
媒介融合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需求,新时代对于传统广播电视台记者的要求也有所提高,广播电视台记者应该认识到创新采访方式的重要性,跟上时代发展的潮流,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工作中,利用新媒体工具进行有关的采访工作,拓宽受众范围,塑造良好的形象,本文对媒介融合背景下广播电视台记者采访形式的创新进行了探究。  相似文献   

19.
随着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科技发展也获得了长足的进步,这使得我国的新媒体发展在近年来有了很大的提升,使我国的信息传播途径和传播手段都有所改变,使得大众可以更方便地了解到更多的信息内容。传统媒体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冲击,但是仍旧凭借其独特的优势继续发挥着作用,因此媒介融合成为现如今社会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之下,记者采访也要积极地顺应时代的变化而加以创新,在采访形式、采访互动等方面都要适当地进行变革,采访更多人民大众所关心的新闻内容,进而促进采访质量的整体提升。  相似文献   

20.
随着时代的发展,网络技术不断被广泛应用,电视媒体也逐渐地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对于电视台记者的采访流程进行了创新,媒体融合使得电视台记者有更多样化的采访形式、更便捷的采访手段。本文论述了在媒介融合的时代,电视台记者一些采访形式和方法的创新,以及技巧的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