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产物对中、俄两国人民具有深刻影响,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国内关于中、俄两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间对比分析的研究较为欠缺。文章以“婚嫁歌”为例,将中国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富拉尔基区达斡尔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婚俗”与俄罗斯中部乌拉尔北部地区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婚嫁歌”进行对比。基于二者存在的异同点,探究两国文化之间的差异性,正视“非遗”为两国人民带来的影响,以期进一步传播中、俄两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2.
苟宗财 《文化学刊》2022,(5):117-120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纪录片是非遗传承与保护的重要手段和艺术表现形式。人们在创作非遗纪录片时,一般热衷于以时间作为叙事的主要线索,而忽视了非遗存在与发展的空间形态。在非遗纪录片创作中,以“空间生产”理论为基础,探索非遗纪录片的空间形态,以此结合非遗纪录片叙事结构设计的三个板块建立起空间叙事关系:历史演变—历史时空叙事;生存现状—社会空间叙事;传承发展—空间生产与实践,综合构建了非遗纪录片空间叙事结构,对非遗纪录片创作以及非遗的保护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地方高校在传承区域文化时应起到文化引领作用。该文在“文化基因解码工程”大背景下,分析了衢州学院非遗传承的现状,发现地方高校非遗文化传承效果初显,但仍存在脱离专业、脱离地方建设、模式单调等问题,进而探讨地方高校参与非遗保护与传承的新路径。根据非遗自身地域性、文化性和发展性的特点,结合高校人力、物力、智力等各种资源,在非遗校园传承中构建区域非遗文化一张网,跨专业挖掘非遗的内涵和价值,多方联动构建基于城市文化地标的“非遗大IP”活态传承模式,在地方高校打造一个崭新的、可持续的、完整的非遗文化生态传承空间。  相似文献   

4.
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与旅游融合的维度不断拓宽,非遗与旅游的深度融合问题引起学术界和社会的广泛关注。为推动四川达州市非遗旅游发展,寻找非遗与旅游高质量融合现实路径,该文通过对达州市非遗旅游发展的系统研究,分别从社会性参与、非遗内涵性问题、整体性规划布局和数字化应用4个方面进行探讨,指出达州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所面临的挑战与困境,并对此提出具体措施和优化路径,即政府积极发挥主导作用,吸纳社会力量的参与;保护非遗完整性和内涵性,在“守正”的基础上创新性发展非遗旅游;提高整体性规划和布局;加强非遗旅游数字化创新与应用。  相似文献   

5.
本文就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热潮中出现的一些突出问题进行评说,提出在评审有关项目时,应注意谨慎分辨精华与糟粕;同时对一些与民间信仰有着密切关联的项目,要注意其文化功能的转化;在将“非遗”项目作为旅游文化资源来开发时,要保持其本真性,避免不适当地娱乐化与商业化,从而造成对其特质的损害。  相似文献   

6.
《对外大传播》2010,(4):48-48
2010年第一缕曙光初现,上百万来自美国各地的观众就已经赶到洛杉矶附近的帕萨迪纳市科罗拉多大道,翘首期盼一年一度的玫瑰花车巡游。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的上海世博花车在美国当地时间1月1日亮相,她缓缓驶上巡游大道,引来现场观众阵阵欢呼。  相似文献   

7.
2023年2月文化和旅游部印发的《关于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通知》,分总体要求、重点任务、组织实施3个部分,对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做出了具体部署。基于此,本文从文旅融合的视角,对厦门市思明区非遗旅游开发现状、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从提升非遗旅游保障措施、打造非遗大型演艺项目、打造非遗特色旅游景区、促进非遗融入文化街区四个方面探讨思明区非遗旅游融合路径。  相似文献   

8.
弘扬屈原精神、传承端午文化,是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举旗帜”工程,是创造性传承世界非遗的“聚民心”工程,是培养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育新人”工程,是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兴文化”工程,是精准传播中国好声音的“展形象”工程。建议以“全民抗疫节”为端午节日定位,以全民教育和数字化为手段,紧密结合爱国卫生运动、中医药文化振兴和文化旅游产业链,讲好屈原精神、端午文化的爱国主义故事、公共卫生故事、诗歌文化故事、文旅融合故事,通过采取组织保障、政策保障和项目保障措施,重点实施“八个一工程”。  相似文献   

9.
《职业圈》2010,(25):15-15
近日,中国承德第一届老式汽车巡展在承德沙洲野泉运动基地结束。“大红旗”、老“上海”、奔驰等50辆稀有名贵的“老爷车”在巡游展中集体亮相,引爆国内“老爷车”热。该活动由中国老式车辆联盟、承德市旅游局、承德市体育局联合主办,  相似文献   

10.
“一部戏剧史,半部在浙江。”目前,浙江省有56个剧种列入省级“非遗”,24个剧种列入国家级“非遗”,因而被称为“戏剧大省”。但据浙江省政协文卫体委员会和浙江省戏剧发展促进会调研,只有14个剧种可以登台表演,有11个剧种已经进入濒危状态。如在千岛湖畔的淳安县,古属睦州,睦剧全盛时有90多个剧团,300多名艺人。而现在县里只有一个睦剧团,戏称“天下第一团”。为此,浙江省文化厅专门制订了《浙江省濒危剧种守护方案》,对列入非遗名录的濒危剧种,实行“一剧一策”,使之重焕生机。  相似文献   

11.
浙东有条唐诗之路。这是指浙东的一条不平凡的路。它像一根神奇的金丝线,串起两旁的山水风光、人文逸事,因而吸引了唐朝众多的诗人先后来到这里,踏歌而行,长吟以乐,成为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段奇迹。这条路被今人称之为唐诗之路而名扬海内外;也成为今天浙江建设文化大省的一个亮点。  相似文献   

12.
近日,笔者走进瑞安市民胡嗣雄家,见识了他所收藏的100多件精美的瓯窑青瓷。瓯窑,在今浙江温州一带,始烧于汉,盛于唐宋,终衰于元。担任温州市瓯窑学会副会长和瑞安市博物馆之友联谊会副会长的胡嗣雄,以“穷生活,富藏品”的方式,为下一代保留了珍贵的地方历史文化遗产-通过瓯窑青瓷,看到从三国至宋代1000多年间瓯越(温州及丽水、台州)先民的生活痕迹。  相似文献   

13.
2011年11月28日。山城遂昌。初冬的暖阳可人,街旁的迟桂花依然散发着淡雅的馨香。著名作家、青春版《牡丹亭》总制作人白先勇先生迈着轻盈的步履,走在明代伟大戏剧家汤显祖不朽名著《牡丹亭》原创地的街上,这一切恍如梦中……  相似文献   

14.
四月的浙江遂昌,姹紫嫣红。4月8日至10日,来自海内外的八方宾朋,欢聚山城遂昌,一同见证了气势恢宏、美轮美奂的2012中国遂昌汤显祖文化节。满城尽唱《牡丹亭》"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这优美而熟悉的唱词又一次萦绕在遂昌,这是各剧种《牡丹亭》"回家"艺术展演的一个场景。  相似文献   

15.
惠泉 《文化交流》2014,(11):78-80
宁波古称明州,州治最早设在现在的鄞州区鄞江镇,那里有古今闻名的它山堰水利工程。人们长期习惯称那里为小溪鄞江桥。唐代之前称小溪镇,鄞江镇为后人所称。那里作为明州州治、鄮县县治,长达600多年,其间鄮县县治两度迁移。后来,州治和县治长期合在一地。在县治迁回小溪之后,鄮县县令王元暐组织民众,建造起造福千古的它山堰。由它山堰孕育的水文化,是宁波城市发展的历史之根。它山堰文物保护管理所所长谢国旗介绍说,它山堰是我国著名的水利建筑工程,建于唐太和七年(833),与四川都江堰、山西郑国渠、广西灵渠齐名.  相似文献   

16.
1913年,吴昌硕被公推为西泠印社首任社长。他在印社观乐楼题写长联道:“印讵无原,读书坐风雨晦明,数布衣曾开浙派;社何敢长,识字仅鼎彝瓴甓,一耕夫来自田间。”  相似文献   

17.
夏之明 《文化交流》2012,(2):1-M0002
诸乐三作品展,2011年12月18日至25日在浙江美术馆与观众见面。诸乐三(1902——1984),名文萱,字乐三,浙江安吉人,浙江美术学院教授。当今领衔江浙的著名花鸟画家几乎都出自他的门下。  相似文献   

18.
栗子 《文化交流》2013,(2):57-59
"故事富有想象力,情节荒诞而又真实。层层推进的梦境和焦虑,无处安放的身体和灵魂,使这篇性情写作的寓言作品颇具郁达夫小说之风。"这是主办方为甫跃辉获短篇小说提名奖的作品《巨象》写的授奖词。这位28岁的男孩,看起来瘦小甚至有点弱不禁风,笑起来,眼神中,还藏着一丝忧郁。同是获奖者的东君在一旁"羡慕"地说:他真的有点郁达夫的味道呃。  相似文献   

19.
徐勇 《文化交流》2014,(11):20-22
湖商蔡声白开丝绸模特表演之先河,影片《中华之丝绸》走出国门 时间定格在1927年12月的一天。上海,湖商蔡声白所在的美亚丝绸厂时装表演队,借座上海先施公司时装厅举行了专场表演,表演还约请了当时的著名演员黎莉莉(钱壮飞之女)、陈燕燕等加盟,这是中国首次丝绸模特时装表演,新颖华丽的时装展示,吸引了人们的眼光,表演大获成功,这场表演同时拍成了电影。此前,蔡声白邀请电影摄影师陈惟中到美亚任职,专事电影拍摄,专门深入乡间桑林、村户蚕房和市镇的丝绸企业,把种桑、养蚕、缫丝、织绸等中国传统的丝绸文化精心拍摄下来,又和时装表演的场景合成一部纪录片,名为《中华之丝绸》。  相似文献   

20.
邱雯 《文化交流》2009,(5):72-75
浙江山清水秀,地灵人杰,是中国的绘画大省,早在7000年前的河姆渡就诞生了刻有猪纹图案的方钵和刻有稻穗纹的陶盒,它们向世人展示了中国原始绘画的风采。宋元明清以来,浙江更是画家辈出,流风不绝。如南宋的刘、李、马、夏,元初的赵孟频,元末的吴镇、王蒙,明初戴进、吴伟,明中期的徐渭,明末的陈洪绶,清代的董邦达、金农,晚清的赵之谦、任伯年、吴昌硕等,都是彪炳中国绘画史册的人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