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人自古重竹、爱竹。墨竹作为中国传统绘画中的题材在绘画史上取得了巨大成功。后世研究墨竹的相关文献依然十分丰富,但从历史完整性上对墨竹进行梳理的还不充分,对墨竹绘画背后蕴含的传统的划发是关系艺术史乃至直切中国艺术传统的一种尝试。文章从目前墨竹研究现状着手,总结前人成果,寻找研究不足,得出探究中国画“墨竹”母题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文与可画竹"胸有成竹"与郑板桥画竹"胸无成竹"是中国墨竹画历史上两个不同发展阶段的创作经验表述。前者体现了墨竹画技法程式尚不完备时期的绘画特征,后者则反映了技法程式高度完备条件下的画竹特点。中国人临摹学画的过程既是熟悉作画套路的过程,也是建立记忆表象的过程。记忆表象的笔墨化导致了创作意象的瞬间生成,而作画活动的程序化则削弱了画家对艺术构思依赖性。如此,画竹而"胸无成竹"才成为可能。本文试结合中国墨竹画的发展来分析文与可画竹与郑板桥画竹创作活动的异同,并由此论证表现技法程式化对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创作活动尤其是创作构思心理活动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3.
画家与画竹     
我国是竹的王国,植竹历史源远流长.古往今来,不少书画家与竹结下了不解之缘,留下了大量咏竹、画竹的佳作,为竹文化平添了艺术光彩. 宋代画家文同善画墨竹,开创了"湖州竹派",被后人尊称为墨竹绘画的鼻祖.据传,他曾在居处遍植竹林,经常以竹为伍,细心观察竹的不同形态及在晴晦雨雪等不同气候条件下的变化,做到"胸有成竹".  相似文献   

4.
湖州竹派是中国绘画史上一个重要画派。以水墨为元素.以抒发主观情感为宗旨的墨竹创作思想深深地影响着赵頫.他以文同、苏轼为师法对象,继承和发扬了湖州竹派的美学思想.明确提出了“书画本来同”观点.对元代及元代以后的墨竹绘画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简要地介绍了“扬州八怪”之一,清朝画家郑燮及其在绘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绘画理论。通过欣赏《墨竹图》及画家提出的“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的画竹三段论,结合自身的绘画实践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6.
吴镇墨竹主要师法文同、苏轼及李衙,同时也重视师法自然。吴镇以竹比拟君子,画中之竹,不但有凌寒高节,还可医俗。同时,他将自己的隐逸情思投射于竹,再通过图画、题诗表现出来,道出了对隐逸生活的体味和享受,表达了对陶渊明式隐居生活的满足和自适。吴镇墨竹,元人訾之有“酸馅气”、“山僧道人气”,然而这股山僧道人气更符合竹之品性,较雅驯更为难得。  相似文献   

7.
正画竹立竿,要求笔力刚健,参用篆书的中锋用笔,意在笔先,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行笔,每段两头似"蚕头""马蹄"形。整竿竹的上下段较短,中间稍长,并富有弹性。画竿用墨时,笔蘸墨汁和清水,掌握笔头的水分含量,落笔、铺毫、行笔,墨色匀停。段中圆润,一气呵成。在布多竿竹时,墨色要有前后浓淡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正>这里我们所看到的这件《墨竹图卷》,绢本,纵33厘米,横533厘米。展卷为"梅道人录"墨竹画的要诀,独推文同"天纵之才"、"生知之圣",即刊本《文湖州竹派》中的相关论述。而文字  相似文献   

9.
    
我爱竹。对竹,我有一份特殊的情感。我觉得那竿竿挺直、最具神韵的竹子,是一枝枝的大笔,在天地之间,以青绿的颜色,写出正直的定义。  相似文献   

10.
杨艳 《中国教育》2004,(4):76-76
南北朝庾信《奉和山池》中的“荷风惊浴鸟.桥影聚行鱼”.《小园赋》中的“一寸二寸之鱼.三竿两竿之竹”.向来被人们公认为清新佳句。  相似文献   

11.
中华民族拥有丰富的竹资源和悠久的竹历史,竹文化符号是中国历史文化发展过程中的独特产物,是华夏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竹文化符号是"符形"与"符意"结合的二元关系,有着丰富多样的艺术形态,也蕴含着深刻的审美意味。墨竹符号不仅是君子人格的象征,而且是时代精神文化的象征。  相似文献   

12.
这幅《墨竹图》,是郑板桥在潍县当七品芝麻官时画赠一位与他思想、志趣相投的巡抚的。 画中挺然而立的几竿疏朗墨竹,表现一种怎样的意境,右下方的那首题诗可说是点睛之笔:“衙斋卧听萧萧竹,疑足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可见,他画竹题诗所要表达和抒发的是他时刻把“民间疾苦”放在心上的深沉动人的情感和心愿。  相似文献   

13.
儒学、禅宗、诗歌、绘画分属思想、宗教、文学、艺术不同门类,发展至宋代,都各已独立不倚,不相统属。但由于时代之学风士习,或作家之素养专长,往往促成儒释思想的融汇,并进一步渗透进诗画创作的观念意蕴与美学取向。这其中,文人画可做鲜明之代表,而墨竹图又为其中之典范。士人爱竹成为风尚,遂生发画竹、咏竹、题颂墨竹的文化活动,是宋人复雅崇格的艺术精神的突出表现。而这一时代之学风作用于此,故而形成了诗画创作精神与手法之间融贯会通。儒家传统诗教的兴寄、比德,与禅宗的洒脱、游戏,在墨竹诗画领域内相辅相成、并行不悖,既彰明了宋人的文化格调,又突显了宋诗的艺术特质。  相似文献   

14.
清朝著名画家郑板桥,一生爱竹。他不仅种竹、画竹,他的咏竹诗是诗中一绝。现摘抄几首:★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写起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  相似文献   

15.
清代画家郑板桥一生善画兰、竹、石,尤精墨竹。在创作方法上,他总结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三阶段论的创作观念。“眼中之竹”是观察客观事物所留下的印象,是素材积累、艺术创作的准备阶段。从“眼中之竹”到“胸中之竹”,属于艺术构思阶段。“手中之竹”则是艺术创作的最后阶段,是艺术家借助一定的物质材料和媒介,运用艺术技巧与艺术手法将“胸中之竹”生动地表现出来,从而最终完成主观和客观统一的艺术形象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王金涛 《师道》2014,(5):6-8
我喜欢读郑板桥的诗。也喜欢品他的画。尤其是他笔下的那风中的“瘦竹”——“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我自喻也是“一枝清瘦竹”,人瘦,但精神,所以没作渔竿,而做了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竿为扶持1997年7月,带着几许彷徨与不愿,我总算读完了中师。因为家庭经济原因。毕业前夕很想被“保送”。甚至想自费考读海州师范大专班,实现自己的“大学梦”,  相似文献   

17.
墨君堂记     
苏轼的表兄弟文同(1018—1079),字与可,自号笑笑先生,人称石室先生,是北宋著名画家、诗人。文同是一个爱竹之人,他种竹、画竹,被后人奉为墨竹之宗。文同早年在永泰故居的竹林深处建立起一座“墨君堂”。在这里,他采撷竹的风采,领略竹的风骨,描绘竹的神韵,吟哦竹的情思,自比竹的节操。为此,他特地请与他性情相投、人品相近、爱好相同、感情笃深的苏轼为他写下了这篇《墨君堂记》。  相似文献   

18.
墨竹以书法的用笔.水墨的形式表现竹清若君子之秉性,体现文人士大夫对理想中的道德追求,诉说他们道遥自在的心境和闲愁无尽的情绪。本文从“借竹以立身,品竹以养性”的文心和“书法贯穿竹法”的重心相结合,探索文人画.仕人画的深层次内涵,来发掘历代文人画家谈之不厌,咪之不倦,画之弥香的精神哉体——墨竹。  相似文献   

19.
清代以画竹咏竹著名于世的文学家、书画家郑板桥,在其一幅墨竹图上,题写了这样一首诗:“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  相似文献   

20.
示例宋代涌现了更多的竹画家。苏东坡就是一位画竹的艺术大师。他画竹气魄极大,“从地起一直到顶”,线条和笔力都很强劲。元代文人画兴起后,画竹更为盛行。四大家之一倪云林的画,大都是修竹数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