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袁宗道、董其昌结交始年与地点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道斌《董其昌系年》和郑威《董其昌年谱》认为袁宗道与董其昌结交始于万历戊子年,地点在松江龙华寺,是错误的。董其昌于万历戊子年冬到北京,与唐文献、袁宗道诸人听憨师谈禅之地,是北京龙华寺。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自言与袁宗道等人会于龙华寺,此龙华寺为北京龙华寺,而非松江龙华寺。  相似文献   

2.
悉心鉴赏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不能不提及当执晚明画坛牛耳的"华亭派"领袖董其昌.他在天启年间创作的《栖霞寺诗意图》,通过绘画形式阐释唐代诗人权德舆的名作《栖霞寺云居室》诗意,正是其文人画风格的一种淋漓宣泄. 董其昌(1555-1636年),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华亭(今上海松江)人.《明史》称其"天才俊逸,少负重名".  相似文献   

3.
正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号思白,又号香光居士,华亭(今上海松江)人,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卒谥文敏。其通禅理、擅书画、工诗文,是明末山水画流派"华亭派"的主要代表,著有《画禅室随笔》《容台集》《画旨》等文集。董其昌精于书画鉴赏,富收藏,在书画理论方面亦论著颇丰,其"南北宗"的画论对晚明以后的画坛影响深远。董其昌的书画创作讲求追摹古人,但并非泥古不化,  相似文献   

4.
<正>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号思翁、思白,别署香光居士,松江华亭(今上海松江)人。万历十七年(1589)进士,官至南京礼部尚书,谥文敏。他不仅擅长书画,工诗能文,而且理论与实践并重,是一位优秀的艺术理论家,其书论思想集中体现在书法美学观上,力图摆脱拟古之风,从而强调个性表现。董氏在《画旨》中曾提出"画与字各有门庭,字  相似文献   

5.
明万历年间,董其昌在所著《画旨》(《容台别集》卷四)一文中讲到:“禅家有南北二宗,唐时始分;画之南北二宗,亦唐时分也。但其人非南北耳。北宗则李思训父子著色山水,流传而为宋之赵斡、赵伯驹、伯骕以至马、夏辈。南宗则王摩诘始用渲谈,一变钩斫之法。其传为张璪、荆、关、董、巨、郭忠恕、米氏父子,以至元之四大家。”无独有偶,与董其昌同时代的莫是龙、陈继儒、沈颢等人,均持一样观点,且也有类似提法,但董其昌较之他们地位煊赫,又有较深的艺术造诣,所以后人将这一风摩画坛的著名论断归于了董其昌,而延续至今。  相似文献   

6.
<正>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松江华亭(今上海)人,万历十七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官至南京礼部尚书,卒后谥"文敏",有《画禅室随笔》《容台别集》等著作传世,明代书画大家,于书法一道用功颇深,是中国古代书法史上最后一位杰出的帖学大家。然而他并不是天生的书法家,也不是一开始就醉心其间。他的学书之路与历代书家小有区别,可谓一波三折,《画禅室随笔》记载:吾学书,在十七岁时。先是吾家仲子伯长  相似文献   

7.
丁耀亢(1599——1669),字西生,号野鹤、紫阳道人、木鸡道人,明清山东诸城(今日照市五莲县)人。是旨在借《金瓶梅》故事影射朝廷君臣忠佞贞淫的名著《续金瓶梅》的作者。他颇有才华,颖悟过人,工诗善文,但久不得第。曾随从大书画家、《金瓶梅》藏有者董其昌游走江南,归来后,取历代吉凶诸事,作《天史》10卷。明朝末年,国事腐败,弊政累出,对丁耀亢刺激很深。他在传奇《蚺蛇胆》中,借黄门之口,大胆抨击明代弊政和官宦陋习。“过于贾生支流涕,有如长孺之直戆”,心中的长期积愤,倾泄而出。  相似文献   

8.
《歌代啸》杂剧之《凡例》的撰写者冲和居士,别号曲痴子,又号清溪道人,真实姓名不详,杭州人,"选"过《缠头百练》初、二集,"评校"过《禅真后史》且创作过《西厢余韵》套曲,但是,他只是《歌代啸》杂剧之《凡例》的撰写者而不是传为《歌代啸》的作者徐渭,他和《禅真逸史》刊刻、评订(或评校)者夏履先及有"清溪道人"之号的《禅真逸史》的"编次"者瀔水方汝浩也都不是一人。  相似文献   

9.
正董其昌(1555-1636年),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华亭(今上海)人。明万历十七年进士,官至礼部尚书。他是晚明诗文书画方面的鉴藏大家,对后世书画艺术及鉴藏的发展影响巨大。著有《画禅室随笔》《容台文集》等。此作书写的是北宋大儒周敦颐所著《通书》中的内容:"圣可学乎?曰可;有要乎?曰有要。一为要。一者,无欲也。无欲则静虚动直。静虚则明,动直则公。明则通,  相似文献   

10.
王娇艳 《文教资料》2013,(34):60-61
展子虔的山水画作品《游春图》,被称为“唐画之祖”,对李思训、李昭道父子的金碧山水,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明代莫士龙和董其昌,在绘画美学上标列出了南北二宗,而南宗则为展子虔,北宗则为李思训,且将他列为“北宗”之祖,了解三人的绘画,有利于我们对当时绘画哲学的梳理。  相似文献   

11.
<正>1989年,王朔的长篇小说《千万别把我当人》在《钟山》杂志第4、5、6期连载发表。2004年云南人民出版社推出《王朔文集》,收录该作品及《王朔自选集》《随笔集》等共10种。从他的"2004年版集自序"来看,关心"人之为人"以及人与文化的关系,始终是王朔作品中或隐或显的基要命题。近三十年后重读此作,王朔作品中的"痞气"已被这个日益粗鄙的时代稀释殆尽,而他关于人自身、关于中国文化命运的深沉反思,似乎也被其标志性的"痞气"遮罩了。诚然,  相似文献   

12.
《河西学院学报》2018,(1):72-79
冯骥才从小说创作到非虚构写作,从个人收藏转而在全国呼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呼吁保护古村落等,表现出他对历史文化传统的爱之深痛之切的隐忧以及个人责任。从《铺花的歧路》开始,对历史的叩问,从来没有离开冯骥才的视野。八十年代中期,他的非虚构的"口述历史实录"《一百个人的十年》,借不同人的个人记忆,为"文革"历史留下群体印象。二十多年后,他相续完成非虚构作品《无路可逃——1966-1976自我口述史》《凌汛》《地狱天堂》《激流中》等。在他的笔下,诸多历史细节丰富记忆,为历史存照。  相似文献   

13.
正刘海胜,福建农林大学艺术学院、园林学院(合署)艺术设计专业(环境艺术设计方向,本科)2008级学生,诚信自助花摊创始人,海派手绘创始人,曾荣获2010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2011年度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等荣誉称号。他的创业项目和创业事迹先后被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中国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电视台、《香港文汇报》、台湾东森电视台、《福建日报》、福建教育电视台等媒体采访报道。2013年4月初,他参加到中央电视台"真诚沟通"节目组公益广告《城市花摊——人与人的互相信任是一种幸福感》的拍摄中去。  相似文献   

14.
正何绍基(1799-1873),字子贞,号东洲,别号东洲居士,晚号叟。他精通金石书画,篆、隶、行、草均有突破,但尤擅行草书,不失古人,别具一格,有"晚清第一人"之誉。在风格上,他弃"二王"的妍美、恬淡之风,宗法颜真卿《争座位帖》《祭侄文稿》和李邕《麓山寺碑》等,形成了自己  相似文献   

15.
一、《金瓶梅》:中国文化之谜《金瓶梅》行世四百载,至今还有许多未知之谜。它神秘地、几乎是突然地出现在中国明代的士大夫知识阶层面前,引起一片惊诧。万历二十四年丙申(1596年),袁宏道在吴县致函董其昌,云:“《金瓶梅》从何处得来?伏枕略观,云霞满纸,胜于枚生《七发》多矣。后段在何处,抄竟当于何处倒换?幸一的示。”这是明代《金瓶梅》流传于世的第一则消息。而在万历二十五年丁酉(1597)至万历二十六年戊戌(1598)之间,其弟袁中道随他赴真州任,曾“见此书(《金瓶梅》)之半”;在此之前,袁中道“往晤董太史思白,共说诸小说之佳者,思白曰:‘近有一小说,名《金瓶梅》,极佳。’予私识之。”(袁中道《游居柿录》)据袁氏兄弟记载及转引董思白语来看,《金瓶梅》抄本于十六世纪末期在文人间传看,传抄得以流传。至万历  相似文献   

16.
在《周易恒解》一书中,刘沅首先认为,人秉太极浑然之理气而有先天本然之心(性),人已生之后,因物欲的障蔽而产生后天之心,回复到先天之心(性)的惟一途径是复性之功。其次,他认为《易》之卦爻无不蕴含有天地万物之理,《易》之书"万象咸包""万理咸具",它是人们修德以复性的重要依据。由此,刘沅提出了"一部《易经》无非教人修德"的观点,并总结出了一系列德行修养之方法。  相似文献   

17.
黄公望作为文人画发展主线的枢纽人物,这种态势是晚明董其昌为确立其"南北宗论"学说和"文人之画"的需要而形成的。《富春山居图》有诗般的境界与神韵,以隐逸为主题。  相似文献   

18.
<正>一、形动惠山寺余游数次,皆其门庭耳。……从石门而上,路窄险孤绝,无复游人,扪萝攀石,涉其巅际。太湖淼茫,三万六千顷在决背,始知惠山之大全。——董其昌《容台别集》董其昌前游惠山心不动,原因在于仅仅是门庭之见罢了。唯此次之游,始知惠山之大全。何也?人在山之巅,水于眼之底,顿时山高水阔,江平山立,顿觉山川之浩渺,天地之无际。由此可见,由于观者的观察角度不同,  相似文献   

19.
董其昌(1555-1636年),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松江华亭(今上海闵行区马桥)人,明代书画家.曾居松江.万历十七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官至南京礼部尚书,卒后谥文敏.擅画山水,师法董源、巨然、黄公望、倪瓒,笔致清秀中和,恬静疏旷;用墨明洁隽朗,温敦淡荡;青绿设色古朴典雅.以佛家禅宗喻画,倡“南北宗”论,为“华亭画派”杰出代表,其画及画论对明末清初画坛影响甚大.书法出入晋唐,自成一格,能诗文.存世作品有《岩居图》、《秋兴八景图》、《昼锦堂图》等,著有《画禅室随笔》、《容台文集》等,刻有《戏鸿堂帖》.他的书法,兼有“颜骨赵姿”之美.  相似文献   

20.
"南北宗论"是明末中国绘画理论家、画家董其昌在绘画理论上最有影响的作品,也是后人争论较多的一部中国绘画理论。董其昌发现中国绘画史上有两种不同的指导思想和艺术风格,于是他提出了中国绘画的"南北宗论"。他认为"南宗"绘画是"顿悟";"北宗"绘画是"渐修"。在画论中他有意推崇"南宗"画中的"文雅、淡柔、多韵"的绘画精神,有意贬低"北宗"画中的刚硬线条、急烈皴法及愤满不平之纵横气。"南北宗论"是一个时代艺术思潮的产物,它对后世中国绘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