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第二讲隶势受当时典型的时代书风影响,楼兰简纸文书在书写风格上呈现出比较突出的隶势。因为自汉末以来,隶书式微,逐步向楷法过渡,但人们长期的书写习惯和过渡时期的书法风格特征,使得这一时期的作品呈现出浓浓的隶书体势。卫恒《四体书势》有《隶势》云:"鸟迹之变,  相似文献   

2.
正第六讲秀美除了时代书风的总体特征,同一时代不同书手书写表现出来的差异性,又丰富了书法审美。如果资料充分,能同时比较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通过异同来考察其技法,其借鉴意义必然更大。地不爱宝,我们有幸在出土楼兰简纸文书中找到部分组群文书,它们或者相关,或者出自一人手笔,这部分作品尤其值得深入解析。张济逞组文书,就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一组。  相似文献   

3.
正第四讲楷意细心的朋友会注意,本讲的题目是"楷意"而非"楷法"。楷书是最讲求法度的书体,但其从滥觞、初步形成、发展到成熟,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因为楼兰简纸文书所属的时代,正是楷书初步形成的阶段,完整意义的成熟楷书是在唐代初期(有说是北朝晚期)才形成的。楼兰简纸文书中,隶、楷、行、草诸体无所不备,其楷书笔意的书迹,为我们理解魏晋古法提供了颇多借鉴。  相似文献   

4.
正第三讲草情草书,是中国传统书法的重要形式,篆书时代有草篆,隶书时代有草隶,进而发展为章草、今草、大草、狂草等不同类型。草书最初出现,是为适应快速书写的需要,后来发展为一种独立的书体,以简省和连带为特征,空间对比强烈,具有独特的艺术表现力和审美特征。早期的经典法帖,赖诸石刻、唐人摹本和宋元刻帖传世,墨迹少有传世,而唐以前的草书墨迹尤为少见。因此,楼兰简纸文书在书法学习中,便彰显出非同寻常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正第九讲独体字汉字的多样性构字法是书法成为艺术的前提,加之毛笔书写手段的丰富性,为历代书家多样的审美追求提供了空间。《石门铭》书者王远深悟此中妙理。其书法,用笔丰富,结字多有变化,足为后世取法。以下据构字法则,先从独体字开始,对《石门铭》的结字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6.
"势",是中国古代书论里的一个重要概念,古人论书以势为先。通过对历代书论中"势"的梳理可以看出"势"主要是指法度、力度、速度、趋向。"势"在中国古代书法中不仅表现在用笔中、结字中,也表现在书法审美欣赏之中。考察"书势"、"笔势"、"形势""体势"在书法中的作用有助于进一步了解、研究、探索中国书法文化。书法家要创作出得"势"的作品,必须要理解和掌握"势"的概念,书写者要注重字形之外的神韵、骨力等笔势方面的东西。  相似文献   

7.
从书法研究角度看,吐鲁番出土的高昌国时期的汉文文书,书体上兼有隶书、行草书、楷书及其过渡字体,风格朴实自然,富于急就和实用性质。作为大众书写史料的切片.这些文书在反映汉唐之间书风书体在边远地区民间演变轨迹的同时,也折射出当时吐鲁番地区普通民众的视觉艺术生活。  相似文献   

8.
楚简帛是中国最早的手书墨迹。它以其独特的字势、体势、笔法和浪漫的楚风引发了中国书史上隶变的先声。它独特的形制和独特的笔法体系,对书写工具的原创,对笔意墨趣的自觉追求,不仅确立了中国书法的笔墨观念和意境体系,而且对书体的演变和中国书法形制的初创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为后来书法成为独立的艺术样式提供了先决条件。  相似文献   

9.
本文将敦煌写卷与楼兰纸文书结合研究,探讨了行草书法的形成、演变、特征等问题。  相似文献   

10.
正第一讲概述楼兰,古称鄯善国,为西域36国之一,今属新疆巴州若羌县罗布泊镇管辖。楼兰遗址,是瑞典人斯文·赫定在1900年第二次进入塔克拉玛干探险考察时发现的。经我国考古工作者核定,楼兰古城位于东经89°55′22″,北纬40°29′55″,总面积108240 m2。遗址可分为三个区:第一区以L.A楼兰古城为中心,第二区以L.K古城为中心,第三区沿孔雀河干河床两岸。(图1:楼兰古城遗址)迄今,楼兰遗址共出土五批简纸文书。1901年春天,斯文·赫定到遗址进行了细致的盗掘。这是楼兰古城出土的第一批简纸文书。这批文书经由奥古斯·孔拉  相似文献   

11.
正疏与密疏与密的关系处理,也是书法结字练习的重点之一。疏与密的形成有两种:一是不同汉字笔画多少不一,以及单个汉字不同部分笔画多少也不一样,客观上是由不同汉字构字属性导致的。二是书写时运用艺术手段,书手依照艺术规律和自身审美取向,合理调度疏密关系,对汉字布白进行艺术加工。《石门铭》的书者王远,在遵循汉字书写疏密变化常规的基础上,又  相似文献   

12.
第十一讲:相同字 书法创作中的相同字处理,是每位书家都会遇到的问题.最广为人知的,是王羲之《兰亭序》中的21个“之”字,各有姿态,富于变化.因此,当普通书写上升为书法艺术,为丰富空间形式和节奏变化,书手在书写中会努力在笔法、结字等方面匠心经营,以期在看似平淡的书写中有所超越.这一现象,在行草书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13.
传统书法史通常对名家名迹研究颇多,对大量名不见经传的书手缺乏专门深入的研究。在实用性的书写活动中,唐代涌现出诸多书写技艺娴熟高超的书手,他们的墨迹在当时及后世皆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或"书法"价值,对繁荣唐代书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充分肯定书手不容忽视的书法价值,对于全面了解书法文化的完整过程、真实面貌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4.
第九讲:方字
  汉字造型以方块形为主,但在不同字体之间,由典型笔画特征决定结字特点,又会形成不同的倾向。如大篆的点画,偏旁中尚有模拟自然的痕迹,结字以随形为主;小篆的点画,从模拟自然中抽象出来,结字修长;隶书与魏碑书多呈扁方;行草书则偏重笔势,因势利导、因字立形,字形变化多端。即使在同一书体之中,由于时代书风环境不同,书家审美追求有异,在不同书家笔下也表现出不同的结字特征。如欧阳询、颜真卿多长方字,赵孟多扁方字等等。汉字呈方形,以楷书最为典型,或表现为正方,或表现为矩形。唐人“大字促令其小,小字促令其大”的观点,虽遭米芾诟病,但也反映了人们在书法中追求整齐美的倾向。  相似文献   

15.
张凤民 《中国教师》2011,(22):12-13
<正>一、书法和书法教育为了把中小学教师书法修养问题说清楚,就得先说一说什么是书法,什么是中小学的书法教育。什么是书法,专家学者们历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的理解是:"书"是书写,"法"是法则,那么"书法就是书写的法则",即如1931年出版的《中国文艺词典》的定义  相似文献   

16.
<正>选题说明:书法不仅是艺术,更是一种文化;小学书法的教学,不只是书写技能的学习,更需要文化的渗透,趣味化的方法、过程、材料、内容等,来培养孩子持续、自主的学习热情,本课立足此理念,为小学书法的趣味性学习进行探索。教学中的内容以"美"字的书写和镌刻为主,通过"美"字不同书体和写法的呈现,让学生个性化地自主选择,再通过自主观察,根据自己已有的  相似文献   

17.
书势     
文字从实用书写发展到具有观赏性的艺用书法,笔法的研究、总结与发展在其中起到了根本性作用,而作为观赏性的书法之美就在于书势。书势包含三个方面的含义,即字势、体势与笔势三者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其中笔势是书法的根本,是作为观赏性的艺用书法的核心。  相似文献   

18.
《吴郡重修大成殿记》是米友仁笔墨在苏州的遗存。米友仁书法既有米芾的言传身教,又有师友的指点提携,更得益于博闻强识。《吴郡重修大成殿记》的章法、笔势、结字表明米友仁的书法继承其父捭阖开张的字势,在以清瘦纤细为主的南宋书坛上别具一格。米友仁书法延续了北宋"尚意"书风,融进了更多的情感与性情,他的作品因"情"生"意","意"借笔"发","发"自率意,这是米友仁独立于书法史的真正价值。  相似文献   

19.
正隶书是篆书演变而来的一种书体,既是篆书的快写,又是楷书、行书、草书的源头。其笔法、结字、章法相对其他书体来说比较严谨、简易,能使初学者更容易走进书法的世界。掌握好隶书这种书体,对将来进一步学习书法很有帮助。笔法。隶书改变了篆书(尤其是小篆)笔法单一少变的状况,使线条的粗细、方圆、曲直有了变化,而且笔锋的提按动作加大,形成了代表性的笔画"蚕头燕尾"及收笔处明显的"左波右磔",因此增加  相似文献   

20.
书法通过用笔轻重缓急的自然对比来表现笔画的张力和态势。书写者是否能正确把握运笔的节奏感,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整幅作品的最终效果。梳理书论中的相关书法用笔知识,有助于学书者更好地理解不同书体对"轻重缓急"运笔节奏的要求,这对于书法的临习和创作都会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