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明清档案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为更好地宣传明清档案和档案工作,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于2016年3月16日开通官方微信公众号"皇史宬"(微信号:mingqingdangan)。"皇史宬"常设栏目为"近期热点""珍档撷英"及"了解更多"。其中"珍档撷英"下设两个精品子栏目"图说档案"与"皇史宬里那些事儿"。每周三推送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馆藏珍贵档案介绍、业务工作情况等原创文章,定期解答留言和评论,搭建起与广大读者交流的平台,为社会公  相似文献   

2.
正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于2016年3月16日开通官方微信公众号“皇史宬”,热忱欢迎海内外读者关注“皇史宬”。欢迎各位同仁、学者踊跃投稿,来稿一经采纳,即酌致稿酬。关注方法:1.打开微信,点击“添加朋友”,搜索微信号“mingqingdangan”(“明清档案”全拼)或微信名称“皇史宬”,找到后关注;2.微信扫码直接关注。  相似文献   

3.
<正>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于2016年3月16日开通官方微信公众号"皇史宬",热忱欢迎海内外读者关注"皇史宬"。欢迎各位同仁、学者踊跃投稿,来稿一经采纳,即酌致稿酬。关注方法:1.打开微信,点击"添加朋友",搜索微信号"mingqingdangan"("明清档案"全拼)或微信名称"皇史宬",找到后关注;2.微信扫码直接关注。稿件要求:1.来稿须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明清历史档案相关,  相似文献   

4.
丘濬,字仲深,号琛庵,又号玉峰、琼台,别号“海道人”,世称“琼台先生”,明朝中期经济思想家,永乐十九年(公元1421年)生于现海南省海口市,弘治八年(公元1495年)于北京病逝,享年七十五岁,从明英宗到明孝宗四朝为官,官至“文渊阁大学士”。  相似文献   

5.
"皇史宬"是明清两代用以存放皇家史册和重要资料的皇家档案馆,始建于明朝嘉靖十三年七月.皇史宬先后收藏过明清两代各朝的实录、圣训、玉碟、<永乐大典>副本、<大清会典>及经略、大将军印信等.明代皇史宬由司礼监管理;清代由礼部管理,设守尉、守吏,负责守卫和管理.  相似文献   

6.
封建社会发展到明代时期,各项政治制度日趋完善,反映在档案管理制度方面也是如此。明代不但设置了专门的官员负责收集整理各类档案,而且还建立了专门用于保存  相似文献   

7.
故宫东华门外,游客们脚步匆匆,只为一睹金瓦红墙内的皇家气象.南池子大街136号院,却是常常在途中被忽略的地方之一.甚至连许多北京人也不知道,虽然毗邻故宫,但这座名为"皇史成"的院子,曾经有何用途. 如今,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以下简称"一史馆")的主持修缮下,时隔21年,皇史成重新对外开放,并且在壬寅虎年来临之际,借助...  相似文献   

8.
皇史宬是明清两朝用以存放皇家档案和重要典籍的皇家档案馆.皇史宬始建于明嘉靖十二年(1534年)七月,为防火其建筑完伞为砖石结构,所藏档案和典籍均保存在外包铜皮的木柜当中,是为"石室金匮"[1].虽然清朝设皇史宬足沿袭明制,仍用于存放皇家档案和典籍,但毕竟是不同的两个朝代.所以在各方面还足有差异的.  相似文献   

9.
李松龄 《北京档案》2012,(4):8-11,52
在北京天安门迤东一箭之遥的南池子大街南口路东,有一座被红墙围绕的雄伟壮观的古建筑物,这就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目前保存最完整、最古老的明清档案库房—皇史宬. 一、皇史宬建造缘起 (一)皇史宬是皇城宫殿群的重要组成部分 皇史宬座落在今东城区南池子大街136号.明清两朝南池子一带称东苑(又称小南城、南内),因位于紫禁城东南而得名.明朝时这里除建有皇史宬外,还有重华宫、宜春宫、洪庆宫、重质宫等宫苑建筑,与紫禁城等宫廷建筑构成一个整体,周边奇花异草、怪石林立、清雅幽静,是帝王经常来游玩的地方.迨至明朝末期,东苑逐渐荒废.清朝以后,逐步被改建成民居,原来所有明宫殿旧址都已荡然无存,惟独皇史宬屹然尚在,一直保留至今,可谓是当年东苑建筑群中“硕果仅存”的建筑物了.  相似文献   

10.
明朝皇室藏书机构几经更迭。先是,太祖定都南京,建大本堂、文渊阁,以贮古今书籍。嗣后,成祖改都北京,复建文渊阁,以为大学士议政之所,并于阁东五间贮藏书籍。此后备朝,时有添置。世宗嘉靖12年(1534年)时,建皇史宬(亦作皇(中又)宬),专门收藏列朝实录宝训,具有较多的特点,在明朝皇室藏书机构中占有较重要的地位。对皇史宬建造的原因、始末及其重要性却鲜为人知。茲作简略的考证和说明。一实录是中国历代所修每个皇帝统治时期的编年大事记。每一皇帝死后,继嗣之君,  相似文献   

11.
皇史宬是明清两朝用以存放皇家档案和重要典籍的皇家档案馆。皇史宬始建于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七月,为防火其建筑完全为砖石结构,所藏档案和典籍均保存在外包铜皮的木柜当中,是为“石室金匮”。虽然清朝设皇史威是沿袭明制,仍用于存放皇家档案和典籍,但毕竟是不同的两个朝代,所以在各方面还是有差异的。  相似文献   

12.
故宫东华门外,游客们脚步匆匆,只为一睹金瓦红墙内的皇家气象。南池子大街136号院,却是常常在途中被忽略的地方之一。甚至连许多北京人也不知道,虽然毗邻故宫,但这座名为“皇史宬”的院子,曾经有何用途。如今,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以下简称“一史馆”)的主持修缮下,时隔21年,皇史宬重新对外开放,并且在壬寅虎年来临之际,借助互联网成功“出圈”,在市民网友的投票中摇身一变,成为新年里北京城新晋的第一批“网红”。推开朱红色院门,这座拥有488年历史的古建筑终于褪去神秘,真正意义上走入公众视野。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媒科技》2014,(13):13-13
<正>7月25日前后,微信推出的一项"新政"广泛吸引了网民"眼球":在微信公众号每篇推送文章的标题下方、发布日期的右侧,可以看到实时阅读数,而在文章末尾,则可以看到点赞次数。从此之后,在活跃度和粉丝数量上"造假"的公众号将无所遁形。不过,腾讯为何要给微信公众号"挤水分"?微信本次改版将阅读数和点赞数公开,实际上是将公众账号的活  相似文献   

14.
《历史档案》2005,(3):F0003-F0003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网站已于2004年底正式开通(网址:www.Isdag.cn)。  相似文献   

15.
明代皇史宬张电题额说考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6.
17.
陶霞 《新闻世界》2022,(7):43-46
全媒体时代,微信公众号是党媒需要深耕的领域之一。微信公众号想要吸引公众关注,增强用户黏性,提高平台影响力,必须不断推出契合时代需求的新闻产品。本文就党媒如何运营好微信公众号提出七“度”观点,认为党媒微信公众号发布的讯息要有高度、有准度、有速度、有温度、有深度、有尺度、有亮度,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  相似文献   

18.
《新闻实践》2014,(3):4-5
除了纸版杂志、官网“传媒圈”(http:ffWWW.mediacirclecn)、微博(@传媒评论杂志)等渠道外,《传媒评论》又有了一个新的平台——微信公众号“传媒评论杂志”。有三种方式可以加入我们:扫一扫二维码,添加公众号“传媒评论杂志”,添加微信号“cmpl0571”。  相似文献   

19.
当下,新媒体的发展日益侵蚀着传统媒体的影响力,微信公众平台无疑是这股力量中的佼佼者,也因此,传统媒体不得不纷纷布局微信公众平台。然而,旧有的新闻报道方式与新的平台、新的内容范式并不兼容,促使传统媒体不得不做出改变。本文选取人民网微信公众平台的新闻报道作为研究对象,从内容、标题、编排等方面的特点入手,探讨人民网微信公众号创新转变后呈现的规律和特征,并提出一些自己的思考。  相似文献   

20.
媒体融合深度推进的今天,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信息传播的主渠道。作为“两微一端”中重要一环的微信公众号,如何在受众阅读时间碎片化、信息海量化的背景下,不断提升传播力影响力,关键在于以“版面语言”出新出彩推动微信公众号整体传播“有声有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