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宋代姜夔(kuí)在《续书谱》中有这样一段话:"古人作草如今人作真,何尝苟且。其相连处,特是引带。尝考其字,是点画处皆重,非点画处,偶相引带,其笔皆轻。虽复变化多端,未尝乱其法度。"意思是:古人写草书像现代人写楷书那样一丝不苟,我曾经仔细观察过那些字,其相连的地方,特别是牵丝引带,都是笔画重,而牵丝轻。虽然变化很多,但是  相似文献   

2.
1988年,吴以宁先生出版了他的学术著作《古今中外论蔡襄》(上海三联书店),最近他又凭借其长期从事古籍整理研究的丰富实践和渊博知识,点校出版了65万字的《蔡襄集》(上海古籍出版社),使他成为当今研究宋史及蔡襄的一位很有成就的学者。 蔡襄(1012-1067年),字君谟,福建兴化仙游人,年18举进士,官至端明殿学土。孝宗乾道年间,赐谥曰忠惠。综观他的一生,在政治、艺术、文学和科技等方面均有卓著的业绩和非凡的成就,值得人们关注和研究。然而,其遗作散见各处,给研究者带来诸多不便,亟需整理汇集出版。吴以宁先生历经数年,千方百计收集蔡襄诗文集的各种版本,以及蔡襄的佚文、佚诗、碑刻、墨迹,予以整理点校,现在终于将《蔡襄集》布世了,诚为可喜可贺!现将阅读《蔡襄集》点校本的初步印象,略述于下。  相似文献   

3.
正沈根度书友的草书中堂,书写毛主席的七言律诗《长征》。作者自始至终一笔不苟,用笔精到,结字在端庄中有大小变化,章法比较和谐。偶有几个小瑕疵,如"闲(闲)"错写成了"间"字、"难(难)"字越出章法的边缘而略显不协调、落款太拘谨等,但仍不失为一件整体感较强的作品。作者需要注意的一点是:草书字势的欹正相间与"行气线"的摆动照应。字势的欹正相间,是指草  相似文献   

4.
行书     
正行书,是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一种书体。偏于楷书者,称为行楷;偏于草书者,称为行草。与楷书相比,行书写得快捷,书写效率高;与草书相比,行书容易辨认,具有很强的普及性。所以唐代书法理论家张怀王在《书议》中说:"夫行书,非草非真,离方遁圆,在乎季孟之间。"由于行书很实用,又便于书写,故它的起源很早,在秦代就已经萌发了基本结体形态,汉代初步形成行书字体,后经魏晋时期刘德升、钟繇、胡  相似文献   

5.
第三讲楷书基本笔画的写法指导看了这个题目,有些学生也许会问:“平时记听课笔记,做习题,要求书写速度快,学行书不好吗,为什么要先学楷书?”这个问题提得有道理。不过学习要循序渐进,学习书法也是如此。古人曾有过这样一个比方:“楷如立,行如行,草如走。”意思是人总先学会站立,然后才能学走路或奔跑;有了楷书作基础,才能写好行书和草书。为什么呢?因为楷书笔画,一笔是一笔,行笔速度也较缓慢,这就容易使初学的人学得象,写得准确。楷书的笔画和结构基本掌握了,书写速度自然会快起来。这时再学写行书和草书就不难了。所以说楷  相似文献   

6.
黄庭坚与苏轼、米芾、蔡襄被称为“宋四家”。诗是黄庭坚最重要的成就之一,其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他在宋代影响颇大,开创了江西诗派。此外,他又能写词赋,兼擅行书、草书。黄庭坚书法初以宋代周越为师,后来受到颜真  相似文献   

7.
正《贺铸帖》,为翰牍九帖之五,是米芾致玉笔架主人的书札。清代吴其贞《书画记》称为《米芾再启帖》,《清鉴堂帖》称为《贺铸帖》,《书法大辞典》称为《玉格帖》,蔡舜宁《米芾之书学思想与书法艺术研究》则称为《易王献之二帖书》。《贺铸帖》呈逸迈奇崛之势、郁勃清健之姿,通篇无丝毫懈怠处。其用笔墨重而意蕴,极显书者功力与个性,正可谓"书本于笔而成于墨,笔不为墨所累,墨不能游于笔外,纯熟之极,然后浑然天成"。  相似文献   

8.
清何人麟《草书杜诗九首》,碑高40厘米,宽574厘米,诗文100行,满行7字,字径多在五六厘米,个别达12厘米,书体大草,镌刻于清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年),石刻现镶嵌于岱庙汉柏亭下的台基南侧,系泰安知府绵州(今四川省绵阳)何人麟书. 岱庙碑廊还有一通何人麟书写的杜甫《望岳》诗,碑高220厘米,宽88厘米,厚27厘米;诗文10行,满行11字,字径10厘米左右,草书体.该碑书风与《草书杜诗九首》相同.  相似文献   

9.
《 三 棵 银 杏 树 》 是 九 年 义 务 教 育 六 年 制 小 学 语 文 第 六 册 的 一 篇 讲 读 课 文 。 课 文 共 有 5道 " 思 考 · 练 习 " 题 和 一 次 " 练 笔 " 。 题 1是 以 帮 助 学 生 理 解 课 文 内 容 为 主 的 语 言 训 练 ; 题 2、 题 3虽 然 形 式 不 同 , 但 都 是 进 行 读 懂 每 句 话 和 注 意 句 与 句 联 系 的 训 练 ; 题 4、 题 5通 过 " 读 读 写 写 " 、 " 造 句 " 、 " 朗 读 " 、 " 背 诵 " , 落 实 语 言 文 字 训 练 ; 小 " 练 笔 " 目 的 是 增 加 学 生 作 文 练 笔 的 次 数 , 运 用 连 句 成 段 的 …  相似文献   

10.
正在"宋四家"里,蔡襄的地位是比较尴尬的:辈分最长、年龄最大,却排名最后。苏轼论蔡襄书:"欧阳文忠公论书云:‘蔡君谟独步当世。’此为至论。言君谟行书第一,小楷第二,草书第三。就其所长而求其所短,大字为小疏也。天资既高,辅以笃学,其独步当世,宜哉!近岁论君谟书者,颇有异论,故特明之。"苏轼延续了其  相似文献   

11.
六庵黄寿祺老先生以((易学》、诗词名世,书法亦醇雅典美。其书以隶作楷,以楷入行,渐染苏黄诸家之笔,兼采有清碑碣之学,凝重朴拙,俨然成一家之法。作真书,合于矩蠖,契乎性情。作行草书,笔力沉雄,曾无丝毫儇浮。其书融文章、书法、钤印三者为一,以墨写情,动人心魄。黄老为人敦敬笃厚,遗墨久为世人宝,洵有以也。  相似文献   

12.
罗小平,副教授,1969年生。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渭南市书协副主席,大秦岭画派代表人物。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曾被《中国书法》、《书法报》、《书法导报》作专题、专版介绍。在全国书法刊物发表论文10余篇。其作品被多家美术博物馆收藏。曾获得全国书法展一等奖(中国书协),全国第二届草书艺术大展一等奖(中国书协),全国书法展特等奖。  相似文献   

13.
行书,是楷书的快写形式,是一种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书体。唐代张怀瓘《书断》说:行书者,正书之小伪。务从简易,相间流行,故谓行书。它是楷书的小变,是在楷书的基础上逐渐发展形成的。行书分为两种,近楷意的称为行楷,行中央草的称为行草。行楷较规整近于楷书,行草较流动近于草书,是人们广为喜爱且有广泛使用价  相似文献   

14.
草书散论     
作为一种和真、行、隶、篆相提并论的书体,草书有今草和章草两种形式。草书先真楷、行书产生而起源于篆隶,在两种形式中,章草先于今草产生于东汉时期。章草是隶书的快写,它的最初形式是我们今天看到的汉代木简。隶书快写经过约定成习、美化加工形成了一种书写简快、风格独特的字体。刚一产生时这种字体只称为草书,到公元四五世纪时也就是今草  相似文献   

15.
<正> 卫恒《四体书势·草书》载:“张伯英……归池学书,池水尽黑,下笔必为楷则,号匆匆不暇草书”。对“匆匆不暇草书”的理解,见仁见智,莫衷一是。本文拟将文献与考古成果结合赶来加以疏证。 钱钟书在《管锥篇》(中华书局,1124页)中指出:“‘楷则’已指草书,非云‘不暇草’而作楷书,乃谓落笔不苟,足资法范。”所以韦仲将谓之“草圣”。  相似文献   

16.
正书法创作,通过笔的挥运、字的造型,创作出或端庄、或奇逸的书法形象。由于字体的不同,汉字书法在整体意象上可以分为"静态"与"动态"两种形态。篆书、隶书和楷书,均以静态的端庄、和谐、匀称、秀整取胜,它们表现的是理性的结构美与典雅的宁静美;行书和草书,则以动态的变化、运动、穿插、避让和  相似文献   

17.
林泉 《青苹果(高中版)》2014,(3):F0002-F0002
正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官至端明殿翰林侍读学士,礼部尚书。宋朝大文学家、大诗人。其诗词开豪放一派,为世人所推崇。其父苏洵、弟苏辙皆以文章名世,世称"三苏"。其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齐名,世人称苏为"宋四家"之首。苏年少时学《兰亭》、徐浩,中年后学颜真卿、杨凝式,晚年喜爱李邕。存世主要书迹有《寒食诗帖》《赤壁赋》《祭黄几道文》《醉翁亭记》《洞庭春色赋》等。  相似文献   

18.
书法     
正徐顺昌书友的草书作品潇洒流畅,自始至终笔势连贯、牵丝连带飞扬缠绕,如长虹贯日,一气呵成,可知作者在草书方面功夫极深。草书书写难于节奏有度,力避始紧终松,或始松终紧,而作者对书写节奏拿捏得恰到好处,至结束仍不见草率鲁莽之笔,实属不易。从形式上看,此作几个长竖画略显雷同急切,美中不足。另外,此作中字法和草法的问题较大,如千里的"里"繁体有错,文采的"采"有误,"蜡""看""腰""识""雕"草法不当,其他字法亦有小疵,希望作者能够重视。  相似文献   

19.
正于万里书友的行草书中堂,整体气息完整,书写流畅,字形较为丰富,体现出作者较好的书写和驾驭作品的能力。全篇以草书写就,草法运用熟练。笔画多用圆笔,线条圆润少顿挫之笔,字形大小穿插,空间对比明确。此作在以下两方面尚有较大提升空间:首先,字形大小穿插不够自然,有摆布之嫌,如:"年""盛"等字过分放大,在全作中较为突兀;另外,草书书写贵行气连绵、气息连贯,字与字虽不相连属,但仍可运用字势、笔势的连  相似文献   

20.
同学们,上一期我们提到了索靖(jìng),那就接着从和他有关的一副对联开始我们今天的话题。这副对联是这样写的:"笔成冢(zhǒng),墨成池,不成羲(xī)之即成献之;笔千管,墨万锭,不作张芝作索靖(张芝也是汉代的书法家)。"这里面包含了几个古人学书法的典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