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晚明南京周姓书坊较多,张秀民《中国印刷史》中列金陵周姓书坊14家,缪咏禾《明代出版史稿》列13家,杜信孚《明代版刻综录》和《全明分省分县刻书考》共收录南京书坊23家。各家所列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讹误,许振东等著《明代金陵周氏家族刻书成员与书坊考述》对个别讹误做了辨析,但囿于资料限制,一些讹误并没有得到解决,各书坊主之间的关系也未厘清。本文梳理书  相似文献   

2.
权威 《出版广角》2015,(10):123-124
若论晚明徽派刻书艺术成就最高者,非《十竹斋书画谱》莫属.它代表了晚明时期书刻水平的巅峰,观同时期之书画刻书,莫有与之能较者.而从《十竹斋书画谱》雕刻所花费时间几乎横跨整个晚明徽派刻书进步时期来看,我们也能借此书一窥晚明时期徽派刻书的自我反思和进步过程.  相似文献   

3.
《十竹斋书画谱》是我国古代刻书史上的一部重要作品,同时也是晚明时期徽派刻书的代表作之一。《十竹斋书画谱》的刊刻成功,正是晚明徽派刻书进步的体现。本文以《十竹斋书画谱》为例,从刊刻题材、表现形式、刊刻技艺以及创作团队四个方面,对晚明时期徽派刻书的进步性加以总结和分析。  相似文献   

4.
广东私人刻书,在明一代已有较大的发展①,到了清代(特别是晚清),广东的出版业已走在全国的前列②。知名的刻书家、刻书坊、刻书铺遍及粤东各地,甚至一些县邑也出现了规模不等的私刻。这些私人刻书大致有两种类型:一是以营利为目的;一是在于扬名或自娱、赠友或教育后代。他们的刻书活动,使我国名世珍籍化身千百,广为流  相似文献   

5.
明中后期坊刻之流变与吴勉学的刻书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坊刻指民间书坊所从事的刻印图书以获利的活动.明成化以后,手工业、商业蓬勃发展,经济繁荣,市民阶层迅速成长壮大,其图书需求的变化带动了坊刻业的变迁.本文所指的明中后期主要是指成化至崇祯(1464-1664年)约200年间,在中国刻书史上,是坊刻业发生变化最为显著的时期.其中隆庆、万历年间变化更是显著,在某种程度上说,是明中后期坊刻业流变的分水岭.徽州坊刻大家吴勉学的刻书活动就是在此时期,其刻书特色充分体现了流变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天许斋小考     
天许斋是晚明时期一家著名的书坊,它刻印了冯梦龙编纂的话本小说集《古今小说》,明泰昌、天启间刻本《全像古今小说》扉页识语云:"本斋购得古今人演义一百二十种,先以三之一为初刻云。天许斋藏板。"天许斋又是一位文  相似文献   

7.
作为兴起于晚明时期的一种新型出版物,诗词画谱既融通了文学与绘画两个艺术门类,又集中呈现了晚明徽州书坊的刊刻技艺与审美取向。晚明诗词画谱的繁荣,以《诗馀画谱》为发端。本文以《诗馀画谱》为中心,考察以《诗馀画谱》为代表的诗词画谱在版式设计、出版意图、刊刻工艺等多个方面的创新,重点探讨其版刻图像与书法的"临仿"手段,以此窥见晚明徽州版刻的审美风尚与文化趣味。  相似文献   

8.
五代时的书肆,北宋时的书林、书堂,南宋时的书棚以及明清时的书铺,皆泛称书坊.古代的书坊基本上就相当于现在的书店,颇有异者,书坊本身刻印图书,而现在的书店则不承担图书出版的职能.五代时期的洛阳,已有零星的书坊开始刻书.历经宋元明,而达于清,河南坊刻的数量与所刻图书见于著录者远远超过了前代,走向-个历史的高峰.  相似文献   

9.
书坊,古代又称书肆、书林、书铺、书堂、书棚、经典铺等。早在两汉时期就有书坊的文字记载。《后汉书·王充传》:“常游洛阳书肆,阅所卖书,一见辄能诵记。”明嘉靖万历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书坊逐渐成为当时传播文化的主要力量,书坊刻书达到极盛。李诩《戒庵漫笔·卷八云》:  相似文献   

10.
马晓琼 《编辑之友》2011,(3):101-103
明朝时期,我国的私人藏书和刻书业比较发达,民间书坊盛行,但明朝刻书有一种恶习,往往刻一书而改头换面,节删易名,故而有"明刻书而书亡"的说法。晚明万历年间出现了一位以校勘精审,刊质精良著名的大出版家,他就是汲古阁的主人毛晋。毛晋严谨的刊刻书的态度,赢得了大家的赏识,著名学者钱谦益称"毛氏之书走天下",其友夏树芳称"海内悉知有毛氏书"。毛晋(1599-1699),江苏常熟人,原名凤苞,字子九,后改名晋,字子晋,号潜在,又号隐湖。毛晋是明末清  相似文献   

11.
清代广东书坊的新型经营模式——以富文斋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文以富文斋为例,论述其刻书特点以及书坊的经营情况,以此展示清代广东书坊的生产运营特点.  相似文献   

12.
明代中后期南京三山街私刻书坊已经体现出自觉而显著的大众文化经营意识。在内容方面,书坊刻印售卖的曲本、小说、时文等,侧重两情相悦、市井生活、世情传奇类的通俗消闲性与大众化取向,追求插图与版面装饰的形式创新。经营方式上,三山街刻坊形成了同时期其他聚书地少有的规模,以行业聚集方式形成规模效应,一定程度地摆脱了刻坊重复聚集的初级经营方式,凸显差异性与特色经营。  相似文献   

13.
我国是一个文化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自从我们的祖先创造了文字、发明了记载文字的纸和印刷术,就有了书籍市场贸易,距今已有两千年的历史了。我国古籍浩如烟海,就刻印者的系统区分,除了官刻书、家刻书之外,还有书坊刻书。书坊就是以刻书作为谋生的手段。书坊亦名书肆、书林、书堂、书棚等。我国早在汉代已有了  相似文献   

14.
清代宁波书坊发展迅速,从事刻书的书坊多达20余家,刻书的内容也非常丰富,主要侧重于实用。从儒家经典到医学文献,从劝善经卷到便蒙读物,宁波书坊刻书极大地满足了百姓对书籍的需要。  相似文献   

15.
书坊,又称为书肆、书铺、书堂等,是我国古代民间专门从事刻书、售书的机构。在古籍分类中,通常将书坊刊刻的图书称为坊刻本,以别于官刻本和家刻本。实际上,我国古代书坊刊刻的图书不全是坊刻本,有一部分也是"官刻本"和"家刻本",这与古代某些书坊所兼具的"印刷厂功能"有关。古代的书坊,通常拥有书工、刻工、印工,书坊主人或聘请编、校、撰人,或自编自刻,集编、刻、售于一身,相当于现代的出版社和书店。其特点是受经济规律的驱使,以刻印图书市场上的畅销书为主。版本学上所谓的"坊刻本",指的应该是这一类书坊所刊刻的图书。还有一些书坊,则经常接受官府、私宅的委托刻印图书。委托方负责出资,以及书稿的编辑和校对等,在版式的设计,纸张、墨色的选择上书坊必须按照委托人的要求办理。  相似文献   

16.
提起福建刻书业,出版界似乎言必称“建本”。做为中国古代三大刻书中心之一,建阳麻沙的刻书作坊规模之大、数量之多、技术之精和流传之广,全国少有;其所刻“建本”,确是福建刻书业无可争议的象征。只是,鲜为现代人所知的是,除了麻沙,地处闽西偏僻山区的客家小镇四堡也曾是明清时期中国华南最重要的出版中心之一,它与当时的北京、武汉和江西浒湾一起,被誉为“中国清朝时期的四大雕版印刷基地”,名噪一时。对于中国出版史研究而言,四堡最大的价值在于:这里保存着最完整的书坊建筑、线装古书和雕版印刷工具,这里是目前世界上惟一幸存的古代雕版…  相似文献   

17.
一、书坊 古代社会的图书出版形式主要存在官府刻书、私人刻书和书坊刻书三大类.官府刻书内容是比较单一的,绝大部分是儒家经典著作或佛道经典.私人刻书主要是家谱、先人著作、私人著作以及私塾使用的初级读物.  相似文献   

18.
杨军  杨华林 《出版科学》2016,24(5):111-115
明代嘉靖、万历时期江南地区民间书坊蓬勃兴盛,其主要表现有三:一是书坊众多、刻书种类繁多,数量庞大;二是书坊出现的时间相对集中;三是江南地区替代福建建阳成为坊刻重心。民间书坊兴盛折射出士商关系的变化、商人社会地位提高,加快了明代图书出版从初期单纯赞辅政治的单一教化功能向中后期注重民众实用、休闲娱乐功能多元化的转变,为传播明代通俗文化、启蒙思想提供了平台。民间书坊及其出版活动成为影响明代社会文化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之一。  相似文献   

19.
徽州刻书业兴盛于明万历以后,其原因较复杂。文中指出:主要有明季刻书政策宽缓,徽州自身的物质条件两个外在原因以及徽州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徽商的主观经营两个内在原因。其后清同光时期的再度繁荣,仅具有相对意义。徽州刻书的特点,一是精审,一在版画。  相似文献   

20.
郎菁 《图书馆杂志》2011,(6):75-78,88
许宗鲁在明嘉靖时期刻书多种,版刻风格独树一帜,且精于校勘,细于工艺,具有较高的版本及文献价值,多有名家递藏。本文查考出许宗鲁刻书九种,其刻书地为他任湖广学政时的驻地湖北武昌。并纠正叶德辉《书林淸话》关于许宗鲁的两处疏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