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篆书演变为隶书简称隶变,隶书的出现是中国书法艺术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分水岭。隶书在用笔上打破了篆书全封闭的用笔体势,附着在线条边缘的大量装饰性成分的运用极大地拓展了隶书造型的表现能力,在构成形式上的扁方、厚重、端庄,为楷书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隶书的形成与两汉时期修辞学的大发展、审美观念的变革、竖碑风气的盛行等密切相关。从隶书开始,点、线之间出现了较为直接的笔势交接关系,极大地增强了汉字书写的抒情写意能力和空间造型能力。  相似文献   

2.
正张振祺书友的隶书中堂,书写的是毛主席七绝诗《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毛主席的诗气势恢宏,意境博大,适合以古朴厚重的篆隶书或激扬飞越的草书来表现。作者以隶书书写,颇能以厚重端正之势体现诗意,然少了几分洒脱与奔放。原因在于作者用笔虽能凝练沉稳,然方笔较多,流畅的圆转之笔较  相似文献   

3.
林泉 《青苹果(高中版)》2014,(7):F0002-F0002
“隶书者,篆之捷也”。它是一种较为方折而快捷书写的篆书。隶书初创于战国,至东汉后期趋于成熟。隶书结体多为扁方,左右舒展,静中寓动。起笔藏锋逆入,出锋带上挑之势,点画呼应灵动。隶书风格多样。方劲古朴类如《张迁碑》《鲜于璜碑》等;飘逸秀雅类如《曹全碑》《孔宙碑》等;端庄凝练类如《礼器碑》《史晨碑》等;道劲宽博类如《乙瑛碑》等;奇纵开张类如《石门颂》等。  相似文献   

4.
著名书法家滕西奇先生,真革隶篆行皆擅,其中尤钟情于隶书,其书斋取名为“师汉堂”,足见其对汉隶的痴情。滕先生的隶书熔百家为一炉,达到了炉火纯青的水平。他的隶书以《礼器碑》、《乙瑛碑》、《史晨碑》、《张迁碑》、《曹全碑》、《石门颂》等名碑之精髓为宗,以清隶为用,以今人钱君幻、孙其峰等先生的隶书为辅,以汉简、牍、帛为助,以篆、章草为性情,写出了他自家向貌:端庄严整,朴厚占‘拙,  相似文献   

5.
隶体(下)     
<正>如果说,古隶的进一步草化、隶草的形成主要得力于西汉时期社会下层速记的客观需求,那么,古隶的楷化、汉隶的形成则是当时朝野上下主观努力的结果。汉武帝之前,民众亟须休养生息,国家不堪内忧外患,根本无暇顾及文化建设,暂且沿用古隶来应付社会各阶层的文书情有可原。汉武帝之后,国力增强、文化复苏,文字书写逐渐讲究起来也在情理之中,无论是朝堂上的木牍还是边远关隘的简册,都出现了平画横势、字形较为工稳、布置较为匀整的汉隶书迹。但尽管如此,西汉没有哪位帝王曾提出  相似文献   

6.
正历来书法大家,总以令人称道的独特书风、字法建树书坛。从这点来说,邹德忠先生可谓当之无愧。邹德忠先生作为一名涉猎面广泛的书法家,篆、隶、行、草诸体均成就非凡,而他的隶书成就则尤为书界所瞩目。他全面发展并带动了汉隶书的书写,并以自己的禀赋、性格和对书法的独特感悟,建立起了隶书独特的书写风格,而这种独特的书写风格,则促  相似文献   

7.
传统认为,隶书是由小篆简化演变而成的一种字体,产生于秦代。据最新考古资料,秦隶之前还有古隶存在。如从睡虎地秦墓竹简(战国末年到秦末)来看,其中的字体已有较多的隶意,有波磔,有挑法,书写比其后的小篆还要草率快捷得多,这意味着隶书的产生年代要早于传统看法,约为战国末期。可以说隶书不是直接从小篆简化演变来的,而是与小篆(正规体)并行的简捷体。 隶书的出现结束了几千年来的古文字,  相似文献   

8.
楷书也称真书,它产生于东汉,盛行于魏晋南北朝,极盛于唐,一直沿用至今。由隶入楷,完成了我国历史上文字书体的大演变,而进入了相对稳定的阶段。这种演变过程内部始终贯穿着一种强大的推动力,那便是人们对书写快速简化的要求,以适应社会发展带来的频繁的社交活动。汉代隶书盛行,基于实用和简化的要求,楷书由隶书通过“隶变”开始萌芽。而三国至魏晋南北朝是隶书向楷书的过渡时期,这时期楷书的价值在  相似文献   

9.
本文试对汉字隶变的现象进行归纳整理,在此基础上,从笔势和结构两方面探讨了隶书系统对小篆系统的继承与发展。在笔势方面,隶书系统用笔画代替了小篆系统中匀圆均称弯曲的线条,隶书系统在小篆系统没有勾挑的情况下凭空加弯,隶书系统出现波势。在结构方面,从小篆系统到隶书系统出现了四种变化,分别是省变、转变、讹变和突变。  相似文献   

10.
<正>五岳之首泰山的玉皇顶是摩崖石刻比较多的地方,其中最突出的是唐玄宗的隶书代表作《纪泰山铭》。唐玄宗李隆基是唐代隶书的代表书家,他所写的八分体在唐代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隶书作品除刻于泰山之上的《纪泰山铭》外,还有作为西安碑林象征的《石台孝经》。唐代隶书和秦、汉隶书的最大区别在于取法各异,取势不同。秦、汉隶书以  相似文献   

11.
<正>古文字通过隶变而走向今文字。隶书是在对篆书解构、破坏的基础上形成的,至汉代而鼎盛,有"秦篆汉隶"之誉。汉代既是隶书发展与成熟的时代,又是隶书被定为官方文字的时代,在这样一种历史环境中,隶书也反过来影响了汉代篆书的书写,从而形成了颇富特色的汉篆,在书法史上留下了精彩的一笔。所谓"典型",是指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一  相似文献   

12.
论唐隶     
通过对史料的分析和综合,对唐代隶书发展情况进行整理和探讨,可见唐隶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即“石经旧法”与“明皇新体”,汉末到初唐的隶书,在很大程度上是受了《熹平石经》的影响。而经过玄宗变法后的“明皇新体”,与初唐隶书有了明显的差异。字形由方趋扁,笔画丰腴厚重,体现了李唐盛世泱泱大国的时代气象,唐隶的风格,到明皇变法后才意味着真正意义上的确立。  相似文献   

13.
东汉刻字砖作为可靠的文字实物资料,真实记录了当时社会底层百姓书写和民间用字的特点,呈现出东汉文字的原生态面貌,书体以隶书为主,草隶次之,还有篆书、行书、正书等。砖文中还存在衍文、脱文、错简等。具体的文字现象有简化、繁化、异化、重文符号等,同时,也存在错讹字和通假字的情况。东汉砖文对于汉字发展史研究极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今年志翘从益州顺江东下,来金陵执教,下车伊始,即将此书付我,令我作序。原因之一,他与我的君子之交已二十多年,我又曾是他的博士论的评阅人之一,料我推辞不得。之二,他把我引为同道,知道我有一丁点儿考证癖,对词汇史也曾有所涉猎——二十多年前,我在《“隶书”辨》中曾考证过“隶”、“徒”、“徒隶”、“陪隶”、“隶书”、“今”、“施”诸词;  相似文献   

15.
正调整方向焕发新姿秦大同书友的隶书,线条凝炼,但不乏活泼,具有一定的功力。结体紧密,自成面目。布白字疏行紧,疏密得当,通篇燮和。此作魏碑笔意较强,隶法不纯。对此作的取法,我有两点建议。一是个性强烈的字不宜学。个性特强的字,与书写者的秉性、师承、经历、学识有很大关系,其中秉性最为重要。"二爨"(《爨龙颜碑》和《爨宝子碑》)即属于此类。这类字,不是轻易可学的。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文字体系演变到今文字体系,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称为隶变。隶变形成了草书、行书、八分书和楷书诸字体,对于中国书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正确区分隶变和八分书的概念,有利于我们全面准确认识隶书,对于隶书书法的研究和探索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正>从外在表现和典型特征上看,楷书的两大直接渊源或过渡形式为"隶楷"和"碑楷"。"隶楷"直接由隶书过渡而来,在文人、刻工和书者的"隶楷"作品中,隶书传统的规整、秀丽等均留下了不可忽略的  相似文献   

18.
正一、银雀山汉简(贰)文字形体的特点概述银雀山汉简文字属于西汉,正处于隶变进行时,我们共同探讨《银雀山汉墓竹简(贰)》(以下简称"银贰")文字与银雀山汉墓竹简(壹)、马王堆帛书、阜阳汉简、张家山汉简文字的区别与共同点,指出西汉初期是隶书逐渐向成熟隶书过渡,但仍部分保留古文写法的过渡期隶书。去古未远,仍保留篆意,与战国隶书字形接近。据考古学的推断,银雀山一号及二号汉墓是汉武帝初年的墓葬,所出竹书的字体属于早期隶书,估计是文景至武帝  相似文献   

19.
小篆,是汉字的一次大统一,结束了此前文字使用的混乱局面。它不仅规范了文字的写法,而且淘汰了大批的异体字。其功实不可没。但小篆仍含古文字的象形意味,字体以曲线为主,匀称圆转,不便书写。于是乃有隶书之兴,改曲线为直线,改匀称为平正,改圆转为方折,而古文字的象表意味则消失殆尽。许慎《说文·叙》云:“古文由此绝矣。”其变化之巨,可见一斑。隶变,实可称字体演变中的一次革命。书写者以己意为之,各逞其能,因此  相似文献   

20.
易本烺是清代嘉庆、道光年间的学者,其学术主要表现在对"小学"的研究,《字辨证篆》是他文字学研究的力作。他发展了传统《说文》学的研究,他以《说文》为本,重在研究汉字在隶变以后的应用情况。他在《字辨证篆》一书中较为全面而详细地描述了汉字隶变以后的种种发展变化,同时他还指出汉字隶变以后各种误用现象和汉字书写形势的变化源流,在一定程度上对汉字隶变的规律作了表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