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什么是美?美的根源在那里?这是历来美学都在寻求解答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的探求从方法论的区别上来看,大致走着这样几条路:一条是从客观事物自身的属性特征中去探求美的根源,最终把美归结为物的属性;另一条是从人的精神中探求美的根源,最终把美归结为精神的表现.这两种美学,虽然对美的本质的理解都作出过不同程度的贡献,但也都遇到了本身固有的难以克服的问题.马克思主义美学主张从人类的劳动实践中探求美的根源,认为审美对象与审美主体都是在人类劳动实践中创造的,劳动创造了美.对此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呢,我想首先就应该对人类劳动的性质有所理解,然后再理解劳动如何创造了美,进而理解美的本质.  相似文献   

2.
书法作为一门艺术,它的美有两种,即形式美、神韵美。书法的形式美就是外因,是直观的,外在的表现形式;神韵美则是内因,是书家内在学养的蕴涵和积淀。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它们构成了书法辨证法则中的对立与统一的关系,是既相互关联又相互作用的。形式美会影响神韵美,神韵美则制约形式美。学习书法,应把形式美和神韵美结合起来,在修炼神韵美的同时,提高形式美的能力。  相似文献   

3.
形式美是一种常见而重要的美的形态,同作为与美的内容构成辩证统一关系的美的形式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形式美是指色彩、线条、形体、声音等各种可感的形式因素有规律的组合构成的形式本身所具有的美。美的形式则是指审美对象中呈现或表达美的内容从而具有审美价值的形式。 形式美与美的形式的联系,主要在于美的形式中包含着一部分形式美,或者换句话说,一部分形式美来自美的形式。 作为审美对象,一般是由一定的审美内容和审美形式的辩证统一构成的,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体。其中,形式的因素可以区分为内在形式和外在形式。所谓内在形式是指内容诸要素之间的组织联系和结构安排。所谓外在形式是指审美对象  相似文献   

4.
形式美是一种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审美对象.它与美的形式之间有质的区别.美的形式是体现合规律性、合目的性的本质内容的那种自由的感性形式,也就是显示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形式.  相似文献   

5.
针对陈方既关于书法美的本质的观点进行商榷,并提出书法是一门艺术,应该具备艺术的基本属性,书法美是一种艺术美,必然符合艺术美的本质特征;书法美的本质在于充分利用书法的特有元素表现出形式美的悦目和内容美的赏心的观点。  相似文献   

6.
孔子是中国古代儒家美学传统的奠基人。孔子不仅提出了不同于善的纯粹美、形式美的概念,而且提出了道德美这样的本质美、理想美思想,于是,人格美的修养就是仁内礼外、文质彬彬,文艺美的创造就是美善相乐,审美反应即是寓教于乐。此外,孔子提出的“辞达”美思想则体现了美与真的统一。  相似文献   

7.
书法是一门形式感非常强的线条艺术,主要是从人类自身、自然、社会、运动、音乐等审美活动中获得审美启示而创造出来的,形式美在书法艺术中多层面地出现.对书法形式美法则的掌握是书法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书法教学中,教师应注重阐述形式美在笔法、结构、章法等方面的运用,让学生了解书法美的具体表现,把形式美作为书法练习和创作的理论依据,让学生从理论的高度上认识书法,不局限于机械地去学习某种书体,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相似文献   

8.
形式美探源     
美学是建立在审美心理学基础之上的美的哲学。形式美的研究属于审美心理学的范围,是一种微观和分析的研究。它的任务是通过对大量的审美现象的分析,探求美的形式的本质和规律。所谓美的形式,当然包括审美对象的形式,但更重要和更关键的是研究审美主体心理结构的形式。这里,前者是以后者为依据的,离开了审美活动中主体心理结构这一绝对中介,任何对象形式就失去了美学的意义。因此,那种仅仅在客观对象的形式上摸索,力求寻找出一种永恒的美的形式规范或规律的企图,是注定要失败的。  相似文献   

9.
本文主要论述华夏先民的三大审美追求:一,追求形式美与抽象美的结合.华夏先民在石器打造中产生形式美的追求,而后又将此种追求与从写实美发展而来的对抽象美的追求相融合.二,追求写实美与神秘美的结合.华夏先民在劳动、生活中产生对写实美的追求,而后这种写实艺术又被宗教巫术所利用,因而形成对写实美与神秘美相融合的新的审美追求.如人兽合一、人鸟合一的神之形象的创造.三,追求审美与实际功用的结合.原始人没有单纯的审美追求,所有的审美追求都是与实际功用的追求结合在一起的,如华夏先民的文身,既是为了保护自身,也是为了美的装饰.  相似文献   

10.
陈洁 《华章》2010,(25)
形式美源于生活实践.人们之所以认为这样或那样的形式是美的,是因为它是体现美的事物的形式,这种形式最初是体现人们的自由创造力量的美的事物的外部特征,认为这样的形式是美的,是由于它是内在美的外部形式.后来受人的条件反射心理的影响,只要见到这种美的形式特征,就会产生美感,而不必去考虑形式中包含的内在本质.  相似文献   

11.
古希腊以来,对艺术和美的研究源远流长。对美的本质的探讨,也无休止。实践证明:美的本质是什么,本身就是个假命题。“美从何处寻”?——本文试图从物质的自由形式、有意味的形式、形式层的积淀等各个方面来论证,美在形式。形式美是美的主要属性。  相似文献   

12.
<正>书法本身极具美的因素。它蕴含着点画质地美、线条姿态美、字形组合美、章法布白美、神采气韵美、节奏律动美、形式丰富美、风格独特美。可以说,书法是一种表达,更是一种审美。书法教育既要重视学生汉字书写实用能力的培养,还要渗透美感教育,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有的书法教师教的仅仅是写字的技巧——只重视了让学生把字写端正、写规范,而忽略了对学生书法审美能力的培养。浙江大学的陈  相似文献   

13.
试论英汉排比辞格的形式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形式美是指美的形式的某些共同特征”,①而辞格的形式美是指辞格的语言形式所体现的美的概括,是人们最普遍、最直接感受并欣赏的审美对象。在辞格的美感因素的创制并发展的过程中,内容美和形式美的有机结合起着主要作用,而形式美法则也在产生着直接影响。“单纯齐一...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在批判“异化”劳动将人的本质变成仅仅维持自己生存手段的同时 ,深刻地论述了“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世界的人的本质特性。由于人类不像动物那样只受肉体需要的支配进行生产 ,而是在社会实践中全面地改造自身 (形体、精神、意志、情感 )和美化自身的生存环境 (社会、自然 ) ,创造着文明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 ,创造着美 ,所以马克思所说的“美的规律”不是指某些事物的一般性规律 ,而是指“人的创造活动的规律” ,这样就从根本上揭示了人类劳动的本质和美的本质。从这一点出发 ,我们就可以分清物质生产所创造的现实美和精神生产所创造的艺术美是分属存在和意识的两种不同范畴的美 ,同时也就弄清楚了自然美的本质和自然物的形式美是分属两种不同性质的美。  相似文献   

15.
通过论述服饰美的概念、内涵和特征,指出服饰美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形式是服饰美之表象,内容才是服饰美之灵魂,形式服从于内容。服饰的形式美和内在美相统一,使得视觉语言得以反映审美需求,共同传达美的讯息。同时指出服饰美的两个特质:1.服饰美依附于人体;2.服饰美的传达由着装者与观察者之间的审美交流而完成的。  相似文献   

16.
目前相当多的美术鉴赏课上 ,对于学生的审美能力的培养和鉴赏知识的讲授往往只流于表面 ,不是照本宣科 ,就是大量介绍画家经历 ,大篇幅地讲解内容 ,很少涉及到形式美。好象绘画只是故事情节的图解 ,没有从形式美的角度来认识和欣赏艺术 ,使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而形式正是构成绘画美的最重要因素 ,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也主要来源于此。怎样从形式美入手 ,进行审美教育呢 ?一、首先使学生明白 :绘画美 ,美在形式同一内容 ,同一题材 ,不同作者 ,表现效果则大不一样 ,有的很美 ,有的则不很美甚至是丑。这就说明前者找到了与其内容相适应…  相似文献   

17.
审美范畴也就是审美种类。美的形象那样丰富多彩,它到底可不可以分类?对此,有人持否定态度,如克罗齐就曾从“美是直觉的表现”出发否定了美的分类的可能性:但更多的美学家对此却作了肯定的回答,他们以自己对美的本质的看法为依据,对美的现象(即审美对象)做过各种不同的归类或分类,如哈奇生、柏克、康德、鲍山葵……他们的探讨虽然难免存在着这  相似文献   

18.
书法的形式美是书法艺术的点、线、墨色、结体、章法布局以及书写材料和展示环境共同构成的审美形态,其主要特征就是能够使观赏者产生视觉、心理和精神上的愉悦。书法形式美根源来自社会生活,是自然美、人的美、社会生活美的抽象表现,可以说是有内容的形式美。书法形式美是有层次的,大致可分为悦耳悦目、悦心悦意、悦志悦神三个境界。  相似文献   

19.
对于异化与审美的关系以及异化美的存在,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从整体审视,不外乎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异化与审美是对立的,不相容的,审美排斥异化,没有异化美的存在。这主要从美的本质,本体意义上来论美,即把美看作是和谐、整一、合乎比例的古典的理想的美,或者说是康德所谈的“绝对理念的美”或“纯粹形式的美”即“纯粹美”,而这种“纯粹美”毕竞在美的理式范围中是不多的。  相似文献   

20.
在新课程下语文教师必须具备创造教学形式美的能力,能够充分调动自身和课堂艺术的美,使语文课堂充满了审美的情趣,使语文美育从内容到形式都统一起来。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不断地接受美的教育,美的熏陶,博闻强识并具备审美创造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