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于右任(1978-1964),国民党元老,曾担任国民政府监察院院长达30余年。他深明大义,以民族利益、国家前途为重,逝世前仍念念不忘国家大计:  相似文献   

2.
四川遂宁籍的李实,是明末清初学问渊博的学者,语言学家,“疏解编纂甚多”。(《遂宁县志·李实传略》)十分遗憾,其著述,当时因藏于家,历经沧桑,散失殆尽。所幸,尚有《春秋论序》、四首诗(《春闺曲》、《岁暮感怀》、《送王元倬》、《苏川逢张敬修山人》)和《蜀语》传世。一卷《蜀课》,极为珍贵,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3.
探讨于右任与文物的关系,这是于右任研究中一个新的视点.访寻历史遗迹,搜求文物,研究碑石及重视文物保护与利用,凡此种种,一是反映出于右任浓浓的文物情结,二是从另一个方面表现了他的爱国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4.
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于右任与国共著名人士共同创办的上海大学,得到了各界人士的热忱支持与关注。上大所培养的学生及他们所从事的进步的学术研究和新文学创作活动,为中国革命事业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5.
于右任与国民军王劲,杨荣在国民军的历史上,于右任是一个重要的人物。国民军这支从北洋军阀直系中分裂出来的武装势力,可以划分为五个历史阶段:(一)创建时期;1924年“北京政变”前后;(二)发展时期:1924年底到1925年底;(三)遭受挫折时期:192...  相似文献   

6.
探讨于右任与文物的关系,这是于右任研究中一个新的视点。访寻历史遗迹,搜求文物,研究碑石及重视文物保护与利用,凡此种种,一是反映出于右任浓浓的文物情结,二是从另一个方面表现了他的爱国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7.
曾不止一次在报刊上看到一则名人逸闻,是关于于右任的一件趣事(有时此事也被安在别的名人头上)。说有一回于右任见有人小解时不甚检点,非常生气,遂顺手捞过一张白宣写就六字:不可随处小便。还郑重其事地落款钤印后,贴在厕所附近,以期警醒散漫埋汰之诸君。岂料,浆水未干,便有聪明的手下趁机揭下裁开,颠倒字序后再行装裱,竟合成了一句像模像样的名言:小处不可随便。  相似文献   

8.
于右任先生一生做诗、填词从未间断,写下了千余首爱国诗篇。于右任的白话诗,不仅通俗易懂、朗朗上口,而且寓意深刻,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于右任学识渊博,笔力雄健,诗词歌赋博大精深,充满着忧国忧民的情怀。  相似文献   

9.
于右任先生一生做诗、填词从未间断,写下了千余首爱国诗篇。于右任的白话诗,不仅通俗易懂、朗朗上口,而且寓意深刻,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于右任学识渊博,笔力雄健,诗词歌赋博大精深,充满着忧国忧民的情怀。  相似文献   

10.
书法大家、爱国老人于右任,与先父柳子谷结识于上世纪20年代后期。当时,他们都在国民党中央党部工作,只是在职务上相差悬殊,一个属最高领导层,一个是普通的基层下属。如果论工作关系,他们本来没有什么公务需要联系。但是,他们却因诗书画而结缘,而且来往密切成了忘年交。  相似文献   

11.
12.
《嘉应学院学报》2016,(12):96-100
于右任是民国元老,著名的书法家和教育家。他试图通过创制标准草书并加以推广,提高中国方块字的使用效率,以达到利国利民之目的。但是,由于中国文字的复杂性,民国时期中国社会的内忧外患,尽管标准草书创制成功,但是推广失败,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根本的原因既与当时的社会大背景有关,也与汉字书写的方法与艺术审美特点有关。于右任创制草书服务社会的探索至今仍有现实意义可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梁启超《饮冰室诗话》言及同光体诗人陈三立时云:"其诗不用新异之语",然而在散原诗中出现的"异常新警"之语,来自他对于世界十分敏锐的感受,亦可看出其对传统意象及其文学趣味的有限度的反叛。对于以泰西新名词、新材料入诗的问题,散原亦多有关注,在诗歌创作中更不是一味排斥之。所谓新旧之辨,在他看来都是寻求革新的手段,从深厚的文化传统根基中寻找出路以出新,才是目的。  相似文献   

14.
宋琰 《华章》2013,(14)
在草书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草书形式众多、书体各异的局面,有的同样一个字竟有十多种草法,使人困惑之余无所适从。这不仅大大增加了研习草书的难度,也迟滞了草书艺术的发展。书法大师于右任先生树起了“标准草书”新旗帜,开辟了草书艺术新天地。  相似文献   

15.
七七事变之后,国共两党结束内战,一致对外,中国进入了国共合作的全面抗战时期。随后的八年时间里,身为南京国民政府元老的监察院院长于右任,一直得到中国共产党和一些民主进步人士的影响与关怀,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驻重庆代表周恩来的热情帮助与影响。  相似文献   

16.
冯玉祥与于右任都奉行孙中山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革命政策,在几十年间,他们之间基本上是合作的、友好的。但是,在靖国军的问题方面也曾发生矛盾。在中原大战期间,于右任也不赞成冯玉祥要把军队集中于陕西的主张。他们之间的恩恩怨怨,都与近代的大局息息相关,很值得认真研究。  相似文献   

17.
于右任与陕西靖国军王劲,杨荣陕西靖国军是北方各省中唯一大规模响应孙中山领导的反对北洋政府废弃《临时约法》和解散国会斗争的军事力量。它的一个争配合了广州的护法运动,在陕掀起“反段倒陈”的高潮,故又称陕西护法运动。靖国军从1917年12月树旗到1922年...  相似文献   

18.
民国元老、著名书法家于右任,一生历经磨难沧桑浮沉,却始终守中持正宠辱不惊,以86岁得享高寿,并得到大众广泛的尊崇。  相似文献   

19.
于右任先生是辛亥革命的先驱,国民党元老之一,也是我国近代著名的书法大师。1918年,于右任先生因公务去陕西,时值清明节,他在中部县县长的陪同下,冒雨拜谒了黄帝陵。于右任先生返回南京后,即约友人,前后历时十年,对古籍记载中的黄帝事迹,进行了搜集和整理,编纂成《黄帝功德记》一书。于右任先生从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角度,在《黄帝功德记》一书的序言中写道:“黄帝公孙轩辕氏,实吾中华民族之元祖。吾中华民族有此生息昌大之疆土,有此博大悠久之文化,有此四千余年震烁世界之历史,翳维黄帝,为国族之神”。于右任先生是一位顾全民族大节的爱国志士。他四十年代末期去台湾后,一直  相似文献   

20.
监察权的行使是防止一个国家内部权力异化和滋生腐败的重要途径,就如何行使监察权,身为南京国民政府监察院院长的于右任,在以往孙中山监察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独到的思想,并对政府监察工作中的例规和办法不断加以改进和调整,使得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监察任务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实现,但由于种种因素的干扰,最终未能实现于右任美好的监察愿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