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作品概况】《大唐三藏圣教序》简称《圣教序》,由唐太宗撰写。最早由褚遂良所书,称为《雁塔圣教序》,后由弘福寺沙门怀仁从王羲之书法中集字,刻制成碑文,称《唐集右军圣教序并记》《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因碑首刻有七佛像,又称《七佛圣教序》,镌刻于唐咸亨三年(公元672年)。  相似文献   

2.
唐释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碑(题简称《集王圣教序》,下简称《圣教序》),建于唐高宗咸亨三年(672),内容分三个部分:一是唐太宗李世民与皇太子李治(后为唐高宗)的序、记、答敕、笺答;二是玄奘所译《心经》;三是题款:署《心经》润色者、勒石者、镌字者的职官、姓名,建碑时间.原碑现存西安碑林,年代久远,剥蚀严重.清代梁(山献)《评书帖》早已指出:“宋拓怀仁《圣教》锋芒俱全……今石本模糊,锋芒俱无.”所以本文讨论问题,是以文物出版社1978年5月版《宋拓怀仁集王书圣教序》为依据.《宋拓怀仁集王书圣教序》后附出版说明:“关于怀仁集王书圣教序碑,过去曾有过不同的看法.周越《书苑》说:‘唐文皇制圣教序时,都城诸释诿弘福寺怀仁集右军行书勒石,累年方就,逸少真迹,咸萃其中.’宋代黄伯恩以碑中的字与王羲之帖中的字‘纤微克肖’(“微”原作“维”,据他本改),因此认为《书苑》的说法是可信的(见《东观余论》).而明代董其昌则认为圣教序是怀仁临仿王羲之字体写成,并说‘集’字应解为‘习’字.”(董说另见题跋)  相似文献   

3.
(二)王羲之行书刻本王羲之的行书,平和简静,遒丽天成,深受唐太宗李世民的酷爱。其后唐代诸帝亦都好王字,于是集字刻石之风盘极一时。著名的有唐咸亨三年刻的《怀仁集王右军书三藏圣教序》、开元九年刻  相似文献   

4.
行书《圣教序》是怀仁集王羲之字所成,而非王羲之亲自所书。怀仁集王字确实是形神兼得,《圣教序》是学习行书的极好范本。临习《圣教序》要掌握行书的几个基本特征:藏露结合,中侧并用;省减点画,书写快速;牵丝映带,连贯流畅;方圆兼得,静动自然;改组结体,笔顺自由。  相似文献   

5.
据报道说,在江西吉安市兴桥镇钓源村,发现一通北宋书法家米芾手书《昼锦堂记》的清代道光年间碑刻,清晰可辨的159字中,有13个简体字。王春南先生更撰文说“现今通用的某些简化字,岂但北宋的米芾用过,在米芾之前的700多年,东晋王羲之就用过”,并举出王羲之在《兰亭序》及唐怀仁和尚集王书《大唐三藏圣教序》等传世墨迹、碑刻  相似文献   

6.
<正>《怀仁集字圣教序》碑,唐咸亨三年(672年)建于京城长安弘福寺。碑文是唐太宗为表彰玄奘法师赴西域各国求取佛经,回国后翻译三藏要籍而写的。太子李治(高宗)并为附记,诸葛神力勒石,朱静藏镌字。碑石高9.4尺,宽4.2尺,共30行,行80余字不等,现在陕西西安碑林。"集王"一格,首推《怀仁集字圣教序》。其碑字由怀仁借内府所藏王羲之真迹,历时25年集摹而成,故为世所重。碑文选自王羲之各帖,如知、趣、或、群、然、林、怀、将、风、朗、是、崇、幽、托、为、揽、时、集等字皆取  相似文献   

7.
<正>《兰亭序》与《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以下简称《圣教序》)被推崇,有其时代背景及原因。王羲之、王献之、钟繇、张芝在东晋之后,被各朝代推崇为"同为终古之独绝,百代之楷式"的"四贤"。但是,东晋、南北朝、隋朝都为"四贤"中谁是第一争论不休。至初唐时,唐太宗李世民一锤定音,认为王羲之第一,并推《兰亭序》为"天下第一行书"。  相似文献   

8.
唐贞观十九年(645),玄奘法师在印求法十七年后返回长安,带回三藏要文657部.玄奘受命居弘法寺译经,历时三年.汇集后,唐太宗亲自为之撰序,即《大唐三藏圣教序》,简称《圣教序》.《圣教序》后由弘福寺沙门怀仁从唐内府所藏王羲之书迹及民间王字遗墨中集字成文,历时二十四年,刻成碑文.此碑文拓本,即是流传至今的书法名帖.  相似文献   

9.
<正>褚遂良所书《雁塔圣教序》(见图1、图2),又称《雁塔圣教序记》《三藏圣教序记》《大唐三藏圣教序并记》《慈恩寺塔圣教序并记》《大唐皇帝述三藏圣教序记》。碑文内容由唐太宗李世民撰《大唐三藏圣教序》及唐高宗李治撰《大唐皇帝述三藏圣教序记》组成,永徽四年(653)十月至十二月间立碑石于京兆慈恩寺,两碑共计1463字,万文韶刻字。《金石萃编》卷四九记"碑高六尺三寸,广三尺五寸。"序"共二十一行,行四十二字,正书。隶额";记"共二十行,行四十字,正书。左行,篆额。"  相似文献   

10.
古代碑刻既是保存历史资料的重要文物,也是传承书法艺术的重要载体。陕西关中历代名家名碑,从《石台孝经》到《孔子庙堂碑》,从欧阳询《黄甫诞碑》到高僧怀仁集王羲之书的《大唐三藏圣教序碑》,从篆书《美原神泉诗序》到行书《慧坚禅师碑》等,不仅完整再现了中国古代文字篆、隶、楷、行、草的发展轨迹,记录了中国汉字的书写史和风格演变史,对于研究中国古代书法艺术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1.
悟室评书法     
正左甫杰书友的行书作品,笔画扎实,结体遒美,深得王羲之行书法理。此作在创作和书写上,没有什么大的问题,是一位很有成绩的书学者。现给作者提两点建议:1、重复的字尽量不要雷同,如"也""有""之""可"等字,应尽量变换写法。可参考《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的结构变化。2、在王羲之行书上多下工夫,汲取精华,把字写活、写流畅,也可通过参加各种书法比赛,在磨炼中进步。  相似文献   

12.
临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首先应从魏晋的思想文化背景把握王羲之书法"中和美"之境及萧散之韵。同时克服以下难点:难在瘦劲,应观察精良拓本,把握其瘦硬通神的用笔;难在精细,应结合墨迹,观察其丰富变化;难在圆,临习者易重方轻圆,流于生硬,而缺少圆转、蕴藉;难在气脉贯通和章法。  相似文献   

13.
【教材分析】行书《集王羲之书圣教序》是唐太宗时期玄奘西游天竺,成绩卓然而立碑表功,由怀仁和尚以王羲之众多书迹中集字而成的经典作品。其特点是结构多变、动静结合,用笔方圆互用,正侧兼施。特别是字数多,达1900余字,且字字精妙为学书者提供了很好的范本。  相似文献   

14.
正王行满书《圣教序》,全称《王行满书圣教序并记》,又名《招提寺圣教序》。唐太宗李世民撰序,唐高宗李治撰记,王行满书,沈道元刻于河南偃师县招提寺。唐显庆二年(657年)十二月五日刻。在河南偃师县,清乾隆二十五年移县学。楷书,28行,行56字。额篆书,两行共8字,阳文。碑上半部多漫漶,下半尚清晰。此碑书法易方为圆,渐归自然,当在韩仲良碑》之上。有明拓本,第2行首载字上,"覆"字完好,2行穷其下,"数、然"完好。拓本较近少损60余字,陈本北京市文管会。王行满《周护碑》,唐显庆  相似文献   

15.
正字法即结字之法,它以协调、自然、多变为根本要求,以疏密、错落、穿插、收放、开合等等为基本法则。《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无处不包含着行书结字的基本规律,既灵活多变,又合乎法则,是学习行书的最好范本之一。又因其结构完美、变化无常、刻工精良,临习时必须心平气和,细致周到。为此,我总结了以下几点字法的学习要点,供大家在临习中参考。  相似文献   

16.
慧琳《圣教序》及《述三藏记》音义所据的佛经本子附有太宗、高宗对玄奘法师表谢的手敕报书文字,这与藏经的记录有所不同。今见《大唐三藏圣教序碑》与《圣教序》及《述三藏记》亦存在一定文本差异。慧琳音义所据藏经具有较高的版本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17.
<正>魏晋南北朝时,有王羲之《兰亭集序》、陶渊明《桃花源记》、吴均《与朱元思书》,或记浪漫雅集,或驰骋想象另写一个乌托邦的世界,或托之书翰记述一路旅迹;有鼎鼎大名的郦道元《水经注》和杨衒之《洛阳伽蓝记》,或描摹九州山水,或缕述洛阳寺宇,往往一篇一节皆可作美文来读。中唐也有元结《右溪记》这样的山水游记。虽然有前述作品导夫先路,但我们还是认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当之无愧的  相似文献   

18.
邓华 《现代语文》2004,(6):45-45
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山阴兰亭(今浙江绍兴境内)聚会,行修禊事,流觞赋诗,结成一集,题名为《兰亭集》,王羲之为其写一序言,即《兰亭集序》。  相似文献   

19.
王羲之、王献之书法,各有千秋。唐之前书史对其评价比较客观。唐之后,由于唐太宗偏爱或政治需要,力推王羲之书,王羲之“书圣”地位遂立,王献之名走向衰微。王羲之《兰亭》书法,名动天下,但有些名实脱略。功力欠佳,风格近俗,相对王羲之其他作品言,应是较差的。我们对待前贤经典,要客观求实,不必人云亦云,盲目崇拜。  相似文献   

20.
墨池记     
曾巩(公元1019-1083),字子固,汉族,抚州南丰(今江西南丰县)人。“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元丰类稿》50卷、《续元丰类稿》40卷、《外集》10卷等。墨池在江西省临川县.相传是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洗笔砚处。曾巩仰慕王羲之的盛名,曾专程去临川凭吊墨池遗迹。州学教授(官名)王盛请他为“晋王右军墨池”作记,于是曾巩根据王羲之的轶事,写下了这篇著名散文《墨池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