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作为考证古代基督教东渐历史及中国基督教发展历史的重要实物,《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的文化历史价值早已被许多专家学者所关注.本文从文学价值的角度研究该碑文历史叙事的文学特质.《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以个人传奇为基础,凭借中国传统文学的用典与对仗等修辞手法建构了一个独具特色的话语体系,有效地把景教教义、景教在唐朝的传播历史以及中西文化的融合很自然地糅合在一起,实现了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的汉语创建.  相似文献   

2.
唐、元两代曾在华夏大地风行的基督教聂斯托里派(我国称景教),由于存在政治依附性、教徒外来性、教义本土化等原因,最终消失。研究景教在唐太宗贞观九年至会昌五年、有元一代的兴衰,对研究基督教在华发展历史及其在中亚、远东的早期传播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由于景教的神职人员多为中亚粟特人或回鹘人,故而留下的汉文教义非常少。仅有如:《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颂并序》、《序听谜诗所经》、《一神论》、《大秦景教三威蒙度赞》、  相似文献   

3.
<正>《段志玄碑》,唐碑刻,唐贞观十六年(642年)刻立。碑为螭首,高334厘米,宽105厘米,厚35厘米。碑额篆书"大唐故右卫大将军扬州都督段公之碑"16字,无撰、书人姓名。碑文为楷书,23行,满行65字,全文2000余字。此碑原在陕西礼泉县昭陵乡庄河村北段氏墓前,1975年移存昭陵博物馆,为唐太宗昭陵陪葬碑  相似文献   

4.
正《李元靖碑》,又称《广陵李君碑》《李含光碑》,全称《有唐茅山元靖先生广陵碑铭并序》,正书,颜真卿书。唐大历十二年(777年)刻。碑石原在江苏茅山句容县玉晨观,高333厘米,宽108厘米,厚34厘米,四面刻,前后各19行,两侧各4行,行29字。宋绍兴七年(1137年)五月十四日,碑被大风折断,后由沈作舟重立。明嘉靖三年(1524年)又遭雷火,碑毁为碎砾,至晚清,残石仅存数片。李元靖为颜真  相似文献   

5.
世界考古发现史上有“四大名碑”之说,它们是北非罗赛塔埃及线形文希腊文双语石碑、西亚死海东岸摩押希伯来文碑刻、北美阿兹特克授时碑及中国西安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其中的罗赛塔碑久负盛誉,碑上象形文字的释读者商博良更因之声名远播,成为“埃及学”的奠基人。  相似文献   

6.
蒙古窝阔台汗十三年 (公元 12 4 1年 )古回鹘文景教瓷碑的出土 ,是继《乌兰浩木碑》、《高昌王世勋碑》、《土屯木萨里修寺碑》之后 ,又一重大考古发现。碑文用亚历山大和中国十二生肖两种纪年法纪年 ,反映了景教东传时与中国文化交流的特点。碑的主人是信奉景教的汪古部将军 ,在他 71岁时 ,于今赤峰地区城子村建立宫殿并制碑纪事 ,为后人留下了珍贵资料  相似文献   

7.
正《开成石经》,全称《石刻十二经并五经文字九经字样》,又称《唐石经》《石刻十二经》。唐大和四年(833年),艾居晦、陈玠等人用楷书分写始刻,开成二年(837年)完成。碑原立于唐长安城务本坊国子监内,宋时移至府学北墉(今西安碑林)。计有《周易》等12种经书,共刻有114块碑石,每石两面刻,共刻经文650252字。每碑经石高约180厘米,宽80厘米。下设方座,  相似文献   

8.
《纪泰山铭》,亦称《唐摩崖》、《东岳封禅碑》,刻于唐开元十四年(公元726年)九月,为唐玄宗李隆基封禅泰山后撰书的铭文,刻于岱顶大观峰崖壁上.摩崖高1320厘米,宽530厘米.文隶书24行,满行51字,现存1008字,字径为16厘米×25厘米.  相似文献   

9.
正《谒金天王祠题记》,正书,颜真卿书。唐乾元元年(758年)十月十二日刻,碑在陕西华阴县华岳庙内《华岳颂碑》右侧,时年颜真卿50岁。拓片高176厘米,宽29厘米,正书4行,行22字。用笔横轻竖重,方圆兼备,结构平整雄壮,字迹奇伟,近于《东方画赞碑》。由此碑可以窥探到颜真卿书风的形成当始于此。《城隍庙碑》,又称《缙云县城隍庙  相似文献   

10.
<正>《杜君绰碑》,唐碑刻,唐龙朔三年(663年)刻立,碑为螭首方座,高361厘米,宽115厘米。碑额刻有"大唐故左戎卫大将军兼太子左典戎卫率赠荆州都督上柱国怀宁县开国襄公杜君碑"35字篆书,唐李俨撰文,高正臣书丹,楷书,39行,行76字。碑文内容为杜君绰树碑立传,表彰其功绩。杜君绰,官至左武卫大将军,封上  相似文献   

11.
基督教传入中国前后有四个时期,唐代传入中国的基督教是聂斯脱里派,中国称为景教.自贞观九年(635年)东方教会派阿罗华来华传教,景教迅速在华传播,但景教在当时的传播是艰难曲折的,会昌五年(845年),在佛道斗争中,武宗下令灭佛,祸及景教,景教徒被驱散,景教在中国内地渐趋灭绝.  相似文献   

12.
基督教传入中国前后有四个时期,唐代传入中国的基督教是聂斯脱里派,中国称为景教。自贞观九年(635年)东方教会派阿罗华来华传教,景教迅速在华传播,但景教在当时的传播是艰难曲折的,会昌五年(845年),在佛道斗争中,武宗下令灭佛,祸及景教,景教徒被驱散,景教在中国内地渐趋灭绝。  相似文献   

13.
正天纵若龙《晋祠之铭并序》,简称《晋祠铭》,唐太宗李世民撰并书。唐贞观二十年(公元646年)正月二十六日刻,现存山西太原晋祠贞观宝翰亭内。碑高195厘米、宽120厘米、厚27厘米。碑额高106厘米,上刻"贞观廿年正月廿六日"飞白书9字。碑额左右各雕螭首一对,并头下  相似文献   

14.
正【概述】《孔谦碑》,又名《孔谦碣》《孔德让碑》,东汉桓帝永兴二年(公元154年)七月立。此碑系宋代欧阳修在孔林孔谦墓前发现,现存山东省曲阜市孔庙汉魏碑刻陈列馆。《孔谦碑》碑髙83厘米,宽53厘米。碑顶圆形,无碑额,有穿,有晕发于穿中。(见图1)碑文隶书8行,每行10字,记述了孔子第二十代孙、泰山都尉孔宙第六子孔谦短暂的人生。  相似文献   

15.
正《台铭》,又称《浯溪摩崖石刻》,篆书,元结撰,无名氏书(一说瞿令问书)。唐大历二年(767年)六月刻。在湖南祁阳松山《大唐中兴颂》对面东崖,石高185厘米,宽95厘米,15行,行16字,每字约10厘米。字形修长,布局绵密,转折多用方笔,竖笔放纵,收笔出锋状如悬针,三国吴《天发神谶碑》似从此出。古来多有好评。中华书局有影印本。  相似文献   

16.
正【概述】《鲁峻碑》,东汉灵帝熹平二年(公元173年)四月立。碑石原在山东省金乡县鲁君墓前,现存济宁市博物馆。碑高283厘米,宽115厘米,厚25厘米。碑额圭形,有穿,穿上隶书两行,阴刻此碑全称《汉故司隶校尉忠惠父鲁君碑》。碑阳隶书17行,每行32字,共544字。碑阴两列,每列隶书21行,为门生故吏捐资题名,文字多模糊残缺。《鲁峻碑》记述了鲁峻的家世、生平、品行、官职、政绩。鲁峻退职后居家,62岁去世。门生干  相似文献   

17.
<正>《张迁碑》,全称《汉故榖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碑文系当时山东谷城县官员共同发起的为前县令,当时已转任河南汤阴县令张迁所立的德政碑,东汉灵帝中平三年(186年)二月刻。碑高317厘米,宽107厘米,碑额篆书"汉故谷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2行12字。碑阳隶书15行,每行42字,碑阴捐钱人名字及所捐钱数,共3列,上2列19行,下列3行。《张迁碑》是汉碑中的名品,用笔以方为主,内敛,笔力雄厚多变化,字视大小而笔画或粗或细;结  相似文献   

18.
正【概述】《张景碑》,也称《张景造土牛碑》,东汉桓帝延熹二年(公元159年)镌立。碑身四周皆有残损,现存碑高125厘米,宽54厘米,无额。碑文隶书11行,每行23字,全文清晰可识者225字。(见图1)此碑于1958年春在河南省南阳市出土,系当地群众在南城门内整修道路时挖掘出来的,随即移至市文化馆保存。1959年迁至南阳市卧龙岗汉碑亭内。  相似文献   

19.
<正> 西洋绘画输入中国为时较早。据《景教流行中国碑》记载:初唐贞观九年(公元六三五年)罗马基督教徒阿罗本经波斯携带过经象来中国长安。宋明以后,由于交通的发展,促进了中国和外国的经济文化交流。与此同时,西方宗教势力也乘机而入。明万历年间,意大利天主传教士利玛窦和罗明坚相继来华,都带来了不少宣传宗教的西洋美术作品。一六零二年,利玛窦上神宗表文曰:“谨以天主像一幅,天主母像二幅,天主经一本,珍珠镶嵌十字架一座,报时钟二架,万国图志一册,雅琴一张,奉献于御前,  相似文献   

20.
正《麓山寺碑》,唐开元十八年(730年),李邕撰文并书,楷书。位于湖南长沙岳麓山岳麓书院南面护碑亭内。碑为青石,高272厘米,宽133厘米,圆顶。有阳文篆额"麓山寺碑"四字,碑文28行,行56字,共1400余字。因年久碑面风化,部分断裂,现存1000余字。碑文叙述自晋泰始年间建寺至唐立碑时,麓山寺的沿革以及历代传教的情况。词章华丽,笔力雄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