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髡残(公元1612—1692年)中国明末清初画家。清初四僧之一。俗姓刘,武陵(今湖南省常德市柳叶湖)人,居南京。幼年丧母,遂出家为僧。法名髡残,字石溪,一字介丘,号白秃,一号残道者、电住道人、石道人。  相似文献   

2.
画山水若论行笔老辣、苍茫浑厚,且又不失松灵秀润之气,髡残可为古今第一高手。髡残俗姓刘,字介邱,号石谿、电住道人等。湖广武陵(今湖南常德)人。他是有名的诗画僧,为清初四大高僧之一,与石涛并称为二石。他之所以画画,  相似文献   

3.
正龚贤(1618-1698),字半千、野逸,号半亩、柴丈人,明末清初书画家。昆山人,流寓金陵。与程正揆、髡残并称为"金陵三大家",又为"金陵八家"之首。龚贤作山水一变古法,另辟蹊径,独出幽异,其绘画往往表现南京  相似文献   

4.
正清秦祖永《桐荫论画》曰:"石道人髡残,笔墨苍莽高古,盖胸中一股孤高奇逸之气毕露笔端。"髡残出家为僧,云游四方,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自然山川中度过,见朝夕云烟幻景,心中自有一股山野之气。所以,他的山水画能够得自然之机趣,与那些"困于稿本"的复古派画作迥然不同。髡残作画喜用渴笔、秃毫,笔法浑厚、凝重、苍劲、荒率,山石、树木层层皴擦勾染,笔墨交融,画面产生"奥境奇辟,缅邈幽深,引人入胜"之境。《苍翠凌天图》是髡残的设色山水画代表作。画面崇山层叠,古木丛生;近处杂树掩映,茅屋数间,柴门半掩,轻岚浮动;山腰处林木苍郁,山泉潺潺,一条山道曲折蜿蜒向上,  相似文献   

5.
《层岩叠壑图轴》,是髡残艺术风格成熟以后的作品。他的早期作品,是以淡墨为主和干笔皴擦的作品。这幅作品,感觉就是风格很成熟、已经很完美的作品。整个构图从近景一直画到远景,然后一直画到远山,意境很开阔。我们现在的山水倾向画局部,展示一个局部效果,而少有画这种全景式山水的。  相似文献   

6.
二千余载只斯僧:艺术大师石涛石涛(1641-约1707),俗姓朱,名若极,广西桂林人。明藩靖江王朱守谦后裔,朱亨嘉子。1645年后削发为僧,法名原济,一作元济。小字阿长,字石涛,号大涤子、清湘遗人、瞎尊者、苦瓜和尚等。石涛擅花卉、蔬果、兰竹,兼工人物,尤善山水。其画力主搜尽奇峰打草稿,一反当时仿古之风,其画构图新奇,笔墨雄健纵姿,淋漓酣畅,于气势豪放中寓静穆之气。书法工分隶,并擅诗文。与弘仁、髡残、朱耷合称清初四高僧。石涛在绘画艺术上成就极为杰出,齐白石评价石涛的艺术成就,认为二千余载只斯僧。画家吴冠中说:西方推崇塞尚为现代艺术之父,塞尚的贡献属于发现了视觉领域中构成的规律。但石涛的感受说则是绘画创作的核心与根本,他这一宏观的认识其实涵盖了塞尚之所见,并开创了‘直觉说’‘移情说’等等西方美学立论之先河。这个17世纪的中国僧人,应恢复其历史长河中应有的地位:世界现代艺术之父。事实是石涛的艺术观念与创造早于塞尚二百年。  相似文献   

7.
渐江的个人思想与政局变迁关系密切,他是一个出家后与前世脱离得最彻底的人.在山石的处理上,多用线条空勾,并没有大面积的水墨.构图特点,其一构图奇纵稳健,层峦叠嶂、空阔幽深.在我国近代画坛上,渐江的地位很高,影响深远.他和髡残(石溪)、原济(石涛),被后人称为“三高僧”,或者加上八大山人(朱:耷),称为“四大高僧”.  相似文献   

8.
正钱选(1239—1299),字舜举,号玉潭,浙江吴兴人。元初著名画家,与赵孟、王子中、牟应龙、肖子中、陈天逸、陈仲信、姚式合称为"吴兴八俊"。其工诗,善书画,人品及画品皆称誉当时。钱选与赵孟同乡,赵孟早年曾受其画风影响。钱选是个性情豁达的人,嗜酒,且不醉不能画:"惟将醉醺醺然心手调和时,是其画趣,画成亦不暇计较,往往为好事者持去。"他还是个倔强的文人,  相似文献   

9.
髡残的这幅《山水图轴》,尺幅大概是一尺半,但它的意境很深远,空间很开阔.为什么?因为这幅画主要是用"虚".在一种烟雾弥漫的虚幻意境当中,水墨淋漓,显得整个画面很朦胧,富有神韵.现代中国画的一个趋向,是越画越满、越画越实,而往往忽视了"虚"在中国画审美中的作用.有时候,"虚"比"实"更难画.这幅作品的优势,就在于虚.下面近景那一带很虚,远景更虚.烟雾腾腾的山在云缝里还露出一点深颜色的山峰,增加了画面起伏和节奏感.  相似文献   

10.
<正>提到"画龙点睛"这个成语,先讲讲它的出处。古代梁朝时,有个画家叫张僧繇,有一天,他在金陵(地方名,今江苏南京)安乐寺的墙壁上画了四条龙,却没有画上眼睛。旁边一个人问:"为什么不画眼睛呢?"他回答:"点上眼睛,龙会飞走的。"众人都不相信,硬要他画  相似文献   

11.
<正>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号思翁、思白,别署香光居士,松江华亭(今上海松江)人。万历十七年(1589)进士,官至南京礼部尚书,谥文敏。他不仅擅长书画,工诗能文,而且理论与实践并重,是一位优秀的艺术理论家,其书论思想集中体现在书法美学观上,力图摆脱拟古之风,从而强调个性表现。董氏在《画旨》中曾提出"画与字各有门庭,字  相似文献   

12.
父亲在哪儿?     
兄弟俩在看一些漂亮的油画。"看,"哥哥说,"这些画多漂亮呀!""是啊,"弟弟说,"可是在所有这些画中,只有妈妈和孩子。那爸爸去哪儿了呢?"哥哥想了一会儿,然后解释道:"很明显,他当时正在画这些画呗。"  相似文献   

13.
画龙点睛     
提到“画龙点睛”这个成语,先给大家讲讲它的出处。古代梁朝时,有个画家叫张僧繇。有一天,他在金陵(地方名,今江苏南京)安乐寺的墙壁上画了四条龙,却没有画上眼睛。旁边一个人问:“为什么不画眼睛呢?”他回答:“点上眼睛,龙会飞走的。”众  相似文献   

14.
创造社的宗旨是"为艺术而艺术"。唯美主义在中国的译介过程中,创造社起了先导性的作用。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等人积极译介英国颓废派文人道生的作品;田汉翻译的《莎乐美》在当时产生了较为广泛的影响,他执导的《莎乐美》在上海和南京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相似文献   

15.
明末清初,中国画坛出现四位有很高艺术水平的僧侣画家,他们是朱耷、石涛、弘仁、髡残,巧得很。又皆是明王室后代。  相似文献   

16.
吴门四家     
明代中期活动在苏州地区的四位著名画家——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他们以新颖的艺术风格,一洗往日画坛衰颓之风,成为当时崛起的一支新画派——文人画派。这种画派对中国画影响深远,从明代中期起,以至“直使清代三百年之山水画,全属此派画之下。”他们四人因此被后人合称为“吴门四家”。 “吴门四家”中的老前辈是沈周(1427年——1509年),他号石田,江苏长洲(今吴  相似文献   

17.
王磐(1470?——1530?)字鸿渐,号西楼,高邮(今江苏省高邮县附近)人。据明代张守中《王西楼先生乐府序》说,他的家资殷富,但“独厌绮丽之习,雅好古文词”,“琴、弈、诗、画咸精。”他对当时极端的君主专制制度颇有反感,对摧残人才的科举考试甚为不满,对逢迎当权宦官、丑态百出的官僚显宦很是厌恶,对统治阶级残酷剥削压迫人民的社会现实极为愤慨。但  相似文献   

18.
独创一格     
有一些关于书法家的故事 ,很能够说明艺术上发挥独创性的重要 ,和应该通过怎样的道路来发挥独创性。第一个是关于“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的。郑板桥诗、书、画当时被人称为“三绝”。他以画兰竹的方法渗入书法中 ,独创一格 ,被人称为“板桥体”。郑板桥学习任何东西 ,都在继承优秀传统的基础上融会贯通 ,发扬创造性。例如他学画 ,广泛地吸取诸家之长 ,对前辈单越画家崇拜得不得了 ,以至于刻图章自称为“青藤门下走狗”(明代画家徐渭 ,号青藤 ) ,但绘画却决不一味仿摹前人。“板桥体”的创造 ,据说有这样一个故事 :他立下“熔铸古今”的大…  相似文献   

19.
父亲在哪儿?     
《初中生》2007,(8)
兄弟俩在看一些漂亮的油画。“看,”哥哥说,“这些画多漂亮呀!”“是啊,”弟弟说道,“可是在所有这些画中,只有妈妈和孩子。那爸爸去哪儿了呢?”哥哥想了会儿,然后解释道:“很明显,他当时正在画这  相似文献   

20.
<正>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松江华亭(今上海)人,万历十七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官至南京礼部尚书,卒后谥"文敏",有《画禅室随笔》《容台别集》等著作传世,明代书画大家,于书法一道用功颇深,是中国古代书法史上最后一位杰出的帖学大家。然而他并不是天生的书法家,也不是一开始就醉心其间。他的学书之路与历代书家小有区别,可谓一波三折,《画禅室随笔》记载:吾学书,在十七岁时。先是吾家仲子伯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