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段志玄碑》,唐碑刻,唐贞观十六年(642年)刻立。碑为螭首,高334厘米,宽105厘米,厚35厘米。碑额篆书"大唐故右卫大将军扬州都督段公之碑"16字,无撰、书人姓名。碑文为楷书,23行,满行65字,全文2000余字。此碑原在陕西礼泉县昭陵乡庄河村北段氏墓前,1975年移存昭陵博物馆,为唐太宗昭陵陪葬碑  相似文献   

2.
<正>【作品概况】《龙藏寺碑》亦称《正定府龙兴寺碑》,隋代碑刻。隋开皇六年(公元586年)刻,碑高315厘米,宽90厘米,厚29厘米。碑文楷书30行,行50字,凡1500余字。楷书碑为龟趺。碑额呈半圆形,浮雕六龙相交,造型别致,刻工精细,具有隋唐蟠龙的古朴风格。无撰书人姓名。河北正定龙兴寺藏。  相似文献   

3.
《霍扬碑》,篆额《密云太守霍扬之碑》二行8字,北魏景明五年即北魏正始元年(504年)刻。原石在霍村霍氏家族墓地,碑高192厘米,宽96厘米,厚20厘米,碑文正书,17行,行27字。碑文记载了霍扬家族的由来与事迹。书法方整典雅,古色照人,有《爨龙颜》、《高灵庙》风采。  相似文献   

4.
<正>《杜君绰碑》,唐碑刻,唐龙朔三年(663年)刻立,碑为螭首方座,高361厘米,宽115厘米。碑额刻有"大唐故左戎卫大将军兼太子左典戎卫率赠荆州都督上柱国怀宁县开国襄公杜君碑"35字篆书,唐李俨撰文,高正臣书丹,楷书,39行,行76字。碑文内容为杜君绰树碑立传,表彰其功绩。杜君绰,官至左武卫大将军,封上  相似文献   

5.
正【概述】《曹全碑》,全称《汉郃阳令曹全碑》,又称《曹景完碑》《汉郃阳令曹景完碑》。碑高253厘米,宽123厘米。碑阳隶书20行,行45字(末行39字),共849字。碑阴隶书5行,共440余字。曹全系汉初名相曹参之后,孝廉出身,官至郃阳令。曾率兵征讨疏勒国,大获全胜。  相似文献   

6.
《郑文公碑》全称《魏兖州刺史郑羲碑》,又称《郑羲碑》。北魏摩崖刻石,因是碑的形制,后世多以“碑”称。北魏永平四年(511年),兖州刺史郑道昭为了纪念其父郑羲所刻。碑刻两处:初刻在平度天柱山巅(习称上碑),重刻于掖县南方云峰山(习称下碑)。两处内容基本相同,都是记述郑羲的生平事迹。上碑在今山东平度县天柱山最高处,碑身高约300厘米,宽约100厘米,字体略小于下碑。《校碑随笔》载,碑文为20行,行50字,总计约1000字。因石质较差,今文字磨灭较甚。下碑在今山东莱州市云峰山,碑身高约300厘米,宽约300厘米。碑文50行,行23~29字不等,共1300多字。字体较上碑略大,文字完好。两碑碑额均为正书2行7字“阳郑文公之碑”,碑首题“魏故兖州刺史南阳文公郑君之碑”。无撰书人姓名,由字体与郑道昭在云峰、天柱等山题诗、题名的风格,推为郑道昭所书。  相似文献   

7.
正【概述】《衡方碑》,全称《汉故卫尉卿衡府君之碑》,东汉灵帝建宁元年(公元168年)九月立。碑高240厘米,宽110厘米,厚25厘米,隶书23行,每行36字。碑额题隶书"汉故卫尉卿衡府君之碑",额下有穿,穿下书刻碑文,记述衡方生平,颂扬其为政功绩。碑末刻"门生平原乐陵朱登字仲希书",汉碑中很少有书写者姓名,此极为罕见。此碑原在山东省汶上县中店村,现存山东省泰安市岱庙内。  相似文献   

8.
正【概述】《华山庙碑》,全称《西岳华山庙碑》,东汉桓帝延熹八年(公元165年)镌立。碑高254厘米,宽119厘米。碑额篆书"西岳华山庙碑"6字,分两行,每行3字,竖写,文字写得非常精彩(图1)。碑额左右两侧及其下面有宋人题名。碑文隶书,22行,每行37字。此碑原在陕西省华阴县(今华阴市)西岳庙中,明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关中大地震石毁,碑石碎散无存。  相似文献   

9.
正【概述】《孔宙碑》,全称《有汉泰山都尉孔君之碑》,东汉桓帝延熹七年(公元164年)七月立。碑高241厘米,宽132厘米。碑文隶书15行,行满28字,首行为"有汉泰山都尉孔君之铭"。(见图1)《孔宙碑》是为颂扬孔子十九世孙泰山都尉孔宙政绩而立。碑阴刻立碑关系者姓名。此碑一直立在曲阜孔林内的孔宙墓前,清乾隆年间移至孔庙内。现存曲阜市孔庙汉魏碑刻陈列馆。  相似文献   

10.
《爨龙颜碑》,简称“大爨”,在云南省陆良县城东南约10公里的贞元堡(又称薛光堡)。是南朝宋宁州刺史爨龙颜墓碑。碑立于南朝宋大明二年(458年),碑身高338厘米,上端宽135厘米,下端宽146厘米,厚21厘米。碑额“宋故龙骧将军护镇蛮校尉宁州刺史邛都县侯爨使君之碑”。碑文叙述爨氏世系及爨龙颜祖孙三代仕历。碑阳正文24行,行45字,爨道庆撰文。碑阴刻职官题名3列,上列15行,中列17行,下列16行。碑文书体属楷书,但保留有隶书风格,笔力遒劲,向为金石学家和书法家所推崇。  相似文献   

11.
正【概述】《封龙山颂》,也称《元氏封龙山颂》,东汉桓帝延熹七年(公元164年)刻。碑高160厘米,宽93厘米,无碑额,亦无穿。碑文隶书15行,每行26字。此碑为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河北元氏知县、著名学者刘宝楠在该县王村山下访得。运工在运至城内文清书院时,嫌其太重,擅自破而为二。虽经嵌合,但裂痕犹存。此碑碑文述说常山相蔡、长史沐乘等修祠祭祀封龙山,以求国富年丰之事。清人对《封龙山颂》的书法艺术多有赞许:方朔《枕经堂金石书画题跋》中说:"字  相似文献   

12.
<正>《张迁碑》,全称《汉故榖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碑文系当时山东谷城县官员共同发起的为前县令,当时已转任河南汤阴县令张迁所立的德政碑,东汉灵帝中平三年(186年)二月刻。碑高317厘米,宽107厘米,碑额篆书"汉故谷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2行12字。碑阳隶书15行,每行42字,碑阴捐钱人名字及所捐钱数,共3列,上2列19行,下列3行。《张迁碑》是汉碑中的名品,用笔以方为主,内敛,笔力雄厚多变化,字视大小而笔画或粗或细;结  相似文献   

13.
正《三老讳字忌日记》是东汉早期的碑刻,四边已残损三边,底边尚完好,无碑额。因不知三老姓氏,以其首有"三老"二字,吴昌硕定名为《汉三老碑》。有人根据刻石内容,又命名《三老讳字忌日记》,简称《三老碑》。原石未具镌刻年月,碑文中最后一人的忌日是"建武廿八年岁在壬子五月十日甲戌",为公元52年。《三老碑》碑高90.5厘米,宽45厘米,碑中有条不规则的竖线  相似文献   

14.
正【概述】《祀三公山碑》,全称《汉常山相冯君祀三公山碑》,俗称《大三公山碑》,刻于东汉元初四年(117年)。碑高228厘米,宽96厘米。无碑额。碑文隶书10行,每行约20字不等。(见图5)《祀三公山碑》,记述了常山相冯君建庙设坛祭祀三公山为民祈福之事。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元氏县令关西王治岐"得此刻在城外野坡"。现存河北省元氏县封龙山下。《祀三公山碑》,对后世影响较大,赵之谦、邓石如、齐白石  相似文献   

15.
正【概述】《张景碑》,也称《张景造土牛碑》,东汉桓帝延熹二年(公元159年)镌立。碑身四周皆有残损,现存碑高125厘米,宽54厘米,无额。碑文隶书11行,每行23字,全文清晰可识者225字。(见图1)此碑于1958年春在河南省南阳市出土,系当地群众在南城门内整修道路时挖掘出来的,随即移至市文化馆保存。1959年迁至南阳市卧龙岗汉碑亭内。  相似文献   

16.
正何绍基(1799-1873),字子贞,号东洲,别号东洲居士,晚号叟。他精通金石书画,篆、隶、行、草均有突破,但尤擅行草书,不失古人,别具一格,有"晚清第一人"之誉。在风格上,他弃"二王"的妍美、恬淡之风,宗法颜真卿《争座位帖》《祭侄文稿》和李邕《麓山寺碑》等,形成了自己  相似文献   

17.
正【概述】《孔谦碑》,又名《孔谦碣》《孔德让碑》,东汉桓帝永兴二年(公元154年)七月立。此碑系宋代欧阳修在孔林孔谦墓前发现,现存山东省曲阜市孔庙汉魏碑刻陈列馆。《孔谦碑》碑髙83厘米,宽53厘米。碑顶圆形,无碑额,有穿,有晕发于穿中。(见图1)碑文隶书8行,每行10字,记述了孔子第二十代孙、泰山都尉孔宙第六子孔谦短暂的人生。  相似文献   

18.
<正>【作品概况】《汉三老碑》为东汉篆隶。碑立于公元223年,于清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在浙江余姚客星山出土。出土时碑额已断缺,高93厘米,宽42厘米,共存217字,碑文记录了一位名叫"通"的汉代地方官"三老"祖孙三代的名字和祖、父辈去世的日子。现存西泠印社。属国家一级文物。  相似文献   

19.
《多宝塔碑》,全称《大唐西京千福寺多宝塔感应碑文》,唐天宝十一年(752)立。原在唐长安安定坊千福寺,宋代移西安碑林。高285厘米,宽102厘米,文34行,每行66字。岑勋撰文,徐浩隶书题额,颜真卿书碑,史华刊石。西京龙兴寺僧人楚金禅师静夜诵读《法华经》时,觉得时  相似文献   

20.
谢安是蜚声史简的东晋名相,因淝水之战大获全胜而震铄千古。他祖籍陈郡阳夏(河南太康),其曾祖谢缵墓碑最近在太康县老冢镇谢家堂村发现。该碑已仆倒于地并断裂为5块,经测量,碑高1.58米,宽60厘米,厚10厘米。碑文为“魏典农中郎将谢公讳缵之墓”,墓额有“流芳百代”4字,左下角4行字分别是:“升平四年炳月望,曾孙谢万立,后裔宋进土谢文瓘重刻,熙宁丁巳年清和月。”由碑文可知,谢缵墓碑立过两次,一次是在晋穆帝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