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五、疾笔和涩笔1.疾笔和涩笔的含义疾笔是指笔势轻捷,笔画流畅,行笔爽利,呈奋笔疾进的艺术效果。此为隶书由篆书缓慢行笔变换而来,书写时力避迟缓拖沓。但是,疾又决不是单  相似文献   

2.
正我以为,汉末蔡邕用"疾涩"二字来说书法的运笔法是最精确的。冯武的《书法正传》载,蔡邕的女儿蔡琰述她父亲的书法说:"书有二法:一曰‘疾’,二曰‘涩’。得‘疾涩’二法,书妙矣。"她所说的"疾",就是快;所说的"涩",就是笔不从纸面上滑过去,使其发生摩擦,画乃有力。古人论运笔,张旭有"挑夫争道"之喻,苏东坡有"逆水撑船"之说。张说是"涩"字,苏说是"逆"字。总之,都是用笔的逆势涩进和纸发生摩擦,画才能得劲。"惟笔软则奇怪生焉"。  相似文献   

3.
汉末著名女诗人蔡文姬在《述父蔡邕笔法》中说:“书有二法:一曰疾,二曰涩,得疾涩之法,书妙尽矣。”道出了疾涩之法在习书中的重要性。亦揭示出了在运笔中的缓与疾、轻与重、行与留等对立统一的规律。冯武在《书法正传》中进一  相似文献   

4.
篆书之核心在于笔画线质,篆书笔法的核心在于行笔。清人刘熙载论及篆书笔法时提出"?笔"一词,纠正篆书书写时易出现的"急躁"与"松弛"之弊病。"?笔"不是简单的快速书写,而是与"疾涩"对立统一的行笔方法,应将"疾涩"与"迟速"分开对待。刘熙载提出的这种行笔法有其特定的历史原因,亦有其局限性,应当历史地、辩证地看待。  相似文献   

5.
汉代著名书法家蔡邕说:“书有二法,一日疾,二日涩。得疾涩二法,书妙尽矣。”  相似文献   

6.
(三)注意事项
  在运用疾笔和涩笔方面,除了过急和过缓之外,还会经常出现与此有关的以下笔病。
  1.故意颤抖
  有人为求涩意,行笔时故意颤动笔管,写出来的笔画疙疙瘩瘩,像一串串糖葫芦堆集在一起。譬如:写“竹”字,将其笔画哆嗦成竹节模样;写“虎”字,则抖擞出疙里疙瘩的长尾巴……对这些怪现象,还有人称作金石气!书法上的金石气,是铸在或刻在金属或石头上的文字,经千年风化剥饰出来的残缺美。这是自然形成的,不是人为的。如追求的话,可选择稍微粗糙一点的宣纸,将墨调得稠一些,笔管掌握一定的斜度,行笔速度略快,反复尝试而出现的。  相似文献   

7.
近代著名的思想家、书法理论家康有为在所著《广艺舟双楫》中阐述:"古人论书,以势为先。"指出了书法笔势在写字中的重要性。何谓笔势?笔势主要指对点画在字的形体中不同快慢的写法。它是因作者的性情、时代风尚决定其用笔、布置和取势的不同。  相似文献   

8.
书法与笔法     
笔法,包括了下笔、行笔和收笔。它要求充分利用笔毫柔软而富有弹性的功能,使运锋铺毫首尾完善,气势流畅,笔力丰盈,使笔毫在顺逆相交、疾涩相顾、轻重相间的情况下运行。书法的用笔笔法,具体可以归纳为中锋、偏锋、藏锋、露锋逆锋、顺锋、方笔、圆笔、运笔方向、用笔技法等。  相似文献   

9.
一、阅读下面的一段文字,完成1~4题. 米芾所写的各体书,以行书成就最高,突出的特点是"沉着痛快".他写行书的速度非常快捷,即使是在绵帛上书写的<蜀素帖>,也是快笔如故,所以朱熹形容他的运笔"如天马脱衔,追风逐电";宋高宗称之为"如乘骏马".米芾写行书不仅速度快,而且果决有力,从而形成了他独特的笔势,用黄庭坚的话说,米芾的笔势"如快剑斫阵,强弩千里,所当穿彻".我们看到,不管是小字行书如<苕溪诗>,还是大字行书如<虹县诗>,他都能刷掠奋迅,墨浓笔肥不伤笔势,墨燥笔瘦犹能奔逸,这就是米字生动夺人的妙处.米字的神采,大多是从他那"风樯阵马"般的笔势里焕发出来的.学米字的书家如米有仁、吴琚,之所以形似米字而神采难现,就因为他们不曾学到米芾的笔势.  相似文献   

10.
正二、横画横画又称为"勒",所谓"勒"有愈收愈紧之意,发笔时要逆入,收笔时要回顾,行笔时要意有所顾,逆势涩进。《禁经》所谓"画如长锥之界石",喻其行笔不可有光滑浮薄之意。凡写长画,当于不平中求平,使其画势上平而下呈拱状,犹如覆舟之状,切忌上平下亦平,则板  相似文献   

11.
奈何姓万     
有田舍翁,家资殷盛,而累世不识"之""乎"。一岁,聘楚士(楚地读书人)训其子。楚士始训之握管临朱(握笔描红),书一画,训曰"一字";书二画,训曰"二字";书三画,训曰"三字"。其子辄欣欣然掷笔,归告其父曰:  相似文献   

12.
临帖与读帖是学书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两个环节。临中有读,读中有临,二者相辅相成,也只有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根据不同的情况各有侧重,书艺才会有较快的长进。临帖即是面对范本,依着范本中点画的笔势和字形去写,目的是为取其形神。而欲取其形神,绝不是提笔即书所能奏效的。古人云:“古碑贵熟看,不贵生临,心得其妙,笔始入神”,“察之当精”、“意在笔先”,就是告诉我们下笔之前,要对所临写的范本的用笔、点画、笔势、意趣、结构形态、神韵等作一番分析研究,静观默察,反复体味,然后以目导心,以心运手去取得范本的效果。这样反复练习,才能得心应手。如果不作分析,一味地盲  相似文献   

13.
正笔墨,是中国写意画最基本的技法表征,二者密不可分。墨靠笔运,笔依墨现。笔不能离墨,离墨则无笔;墨不能离笔,离笔则无墨。但笔与墨的变化,除行笔变化外,关键在于用水。水虽无色,但墨色的多变,依水而存。清代张式《画潭》中曰:"笔法既领会,墨法尤当深究,画家用墨最吃紧事。墨法在用水,以墨为形,以水为气,气行形乃活矣。古人水墨并称,实是至理。"清代松年《颐园论画》也说:"万  相似文献   

14.
正自东汉蔡邕提出疾涩的概念以来,疾涩就贯穿于书法、篆刻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之中,并在实践中不断得到运用与表现。篆刻艺术中的"疾"表现为冲刀法,"涩"表现为切刀法,疾涩则表现为冲、切刀法的结合。刻刀与印石的摩擦影响着篆刻艺术疾涩法的表现,疾涩互用可克服单独使用疾或涩所出现的弊病。疾涩通过使用刻刀的节节顿挫将刀力注入印石的点画线条之中,使点画线条挺拔有力并且节奏变化较  相似文献   

15.
正杜恩良先生的"遍地普天"行书联语,取法"二王"一路,有王羲之《圣教序》的面目,气息简净,儒雅蕴藉,整体感觉比较好。需要改进的有以下几点:一是注意用笔的精准到位。此作中,"地"字最后一笔,"腾、泰、天"字之捺笔等,是比较到位的,而"遍、普、共、颂"之点笔,"普、天、共"之横画,均不太精到;二是用笔在提按和行笔速度上缺乏对比。行书要有行笔  相似文献   

16.
笔的遐思     
拿起笔我静静思索,笔下能生花。在我内心里,我一直认为最神圣的不是书,而是笔。昔日,王羲之曾飘若浮云、惊若蛟龙地奋笔疾写,写下了篇篇史诗、书法瑰宝;鲁迅以笔为剑,与黑暗厮杀;郑板桥的笔,画出了竹子清幽的神韵与坚韧的傲骨……一支笔,留下了中国古朴的文化;一支笔,记下了神州的辉煌与悲怆。回首历史,李白的一支笔,写尽了江山多娇;杜甫大笔一挥,尽道  相似文献   

17.
正5.捺法:提按顿挫潇洒俊迈(1)捺画的基本写法《颜勤礼碑》中的"捺"特点鲜明,极具张力和气势。其中有两点需要注意:一是厚重感。多数捺画都需要充分铺开笔锋书写,一般都比撇画粗壮有力,在一个字中显得较为突出。二是节奏感。对于比较长的捺画,起笔稍快,笔画中段行笔舒缓,收笔敛锋慢慢送出,形成尖利的出锋效果。一般藏锋起笔(如起笔与其它笔画衔接,可不藏锋),形成"蚕头",再转笔向右下;中锋行笔,逐渐铺开笔锋,使笔画渐粗壮;铺锋达到充分时,短暂停笔,迅速收拢笔锋,并顺势回笔轻压;最后,笔锋慢慢提起,适  相似文献   

18.
一、建立我国公益事业法人制度的意义 我国民间素有互相救助、扶贫济困、热心公益的优良传统。早在春秋战国时代,《管子》一书就有“九惠”之说:一曰老老、二曰慈幼、三曰恤孤、四日养疾、五曰合独、六曰问疾、七曰通穷、八曰振困、九曰接绝。在我国绵延数千年的漫长封建时代,公益救济事业大体有三类:血缘关系的家族救助,主要行之于宗族成员之间,地缘关系的同乡救助,主要行之于乡亲邻里之间;志愿行为的善堂(指由私人捐款设立的各种慈善组织)救助,主要行之于一般民众之间。但是,历代封  相似文献   

19.
第三章《史晨碑》的用笔 唐代张怀罐在《玉堂禁经》中说:“夫书第一用笔。”赵孟兆页说:“书法以用笔为上。”用笔如此重要,那么,什么是用笔呢?用笔,也称运笔,指笔锋在纸面上的活动过程。人们在行笔的时候,笔锋或行或驻、或提或按、或快或慢、或偏或正、或转或折,从而写出各式各样所理想的笔画。据此,我们又可以说,用笔是笔毫在行进中的变化和进行笔画造型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杨进京先生的行草镜心,用笔熟练,行笔自如,整体看来浑然一体,在老年人书作中属上乘之作。提点改进建议供参考:一是作者习字时间好像较长了,有特点,但也有习气。如“烟、月、州、远、空、流、帆”字的颤动用笔,在有些人来看是“有劲”,实则大可不必。而“故人”两字写得非常好,就并未有这种用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