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康熙皇帝玄烨(1654——1722年),8岁登极,14岁亲政,69岁去世,在位近62年,是我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在他执政期间,制定并推行了一系列有利于社会经济文化恢复和发展的政策,基本上完成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大业。有关康熙帝的成败功过,历史学家及文学作品已有大量论述和描写,本文仅就康熙帝对清代佛教发展所起的作用及所采取的政策作粗浅的论述。  相似文献   

2.
乾隆皇帝的生母钮祜禄氏,镶黄旗满洲人,四品典仪内大臣凌柱的女儿.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十三岁的钮祜禄氏通过"选秀"指婚给当时的皇四子雍亲王胤稹时,也只是格格的身份.二十岁时,诞育皇子弘历.雍正皇帝即位后,册封为熹妃、熹贵妃.弘历即住后,四十四岁的钮祜禄氏被尊封为皇太后.  相似文献   

3.
康熙末年,夺嫡和党争日益激烈.康熙帝秘密赋予负责京城治安的九门提督"风闻言事"和密折奏事之权,替皇帝探听在京的皇子宗室及各部官吏的隐私,另替皇帝秘密调查"风闻"事件的真实性.此段往事掩藏于满文奏折档案中,鲜为人知.在康熙末年政局暗藏危机的环境下,康熙帝通过九门提督的"风闻言事",加强了对京城政局的掌控.  相似文献   

4.
康熙十七年《南书房记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南书房为清代内廷机构之一。原为康熙帝读书处,康熙十六年(1677),侍讲学士张英、内阁学士衔高士奇被选入乾清门内南书房当值,为南书房入值之始。入值者或与皇帝讲求学业,讨论政事,或秉承皇帝旨意拟写谕旨,故而,南书房成为内廷清要之地。 《南书房记注》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了君臣对学术、政治、经济等多个侧面的讨论,于康熙帝为政治世之道多有涉及。本组史料选自馆藏宫中档案,现予发表,以供研究者参考。  相似文献   

5.
按照近代国际公法和惯例,建交国得相互遣使驻京,并觐见君主呈递国书。但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前清政府一直拒绝各国公使驻京的要求。1861年,按照《北京条约》的规定,英法等国公使终于入驻北京,并请求觐见皇帝,但因咸丰皇帝未及回銮即病逝于热河而未能实现。同治皇帝年幼即位,由两宫皇太后垂帘听政,鉴于觐见礼仪有诸多不便,遂得暂缓。1872年同治皇帝亲政,各国公使即提出觐见要求。经总理衙门与之反复交涉,并征询京内外大臣  相似文献   

6.
在《康熙惩贪述论》(载《清史研究》1996年1期),我曾将康熙年间惩贪分为三个阶段,并剖析了各个阶段康熙帝采取的惩贪措施及其原因。近日又读到一些史料,发现康熙帝惩贪除了具有前文提出的普遍性以外,有时还会受到一些特殊因素的影响,表现出特殊性。本文试以康熙帝对噶礼贪污案的处理来阐释其特殊性,以补前文,并冀将康熙帝惩贪及康熙帝的全面研究进一步推向深入。噶礼,栋鄂氏,满洲正红旗人,清朝开国功臣何和礼的四世孙。康熙三十八年(1699),授山西巡抚。山西地瘠民穷,自然条件极差,明末以来又一直饱受战争之苦,百姓生活十…  相似文献   

7.
陈道明在《康熙王朝》中演康熙,很多观众都叫好,认为可以跟焦晃的“康熙”比美;当然也有说不像的,说是怎么看都有点方鸿渐的穷酸相,没有王气,少了威严。不过,若是从编剧的角度看,康熙的“形象”还是较为丰满的,“怎么看”也有点“立体感”。首先,编剧从人的角度出发,没有把康熙写成神。康熙从小志在天下,聪颖过人,但并不是生而知之的神童。他像很多顽皮的学童一样,很讨厌读那些枯躁的经文,听那个白胡子先生的教训,曾经编了一大篇理由到皇祖母那里告黑状。他也曾年轻气盛,想在朝政之上除掉鳌拜,提前亲政,结果“热豆腐”没…  相似文献   

8.
康熙帝清除鳌拜集团是清朝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本文通过比较满文、汉文档案及史籍中相关记载,分析鳌拜被执原因、成罪过程、认罪态度,并对鳌拜"欺君轻慢圣母罪"提出质疑,从而揭示鳌拜罪案中以往被忽视的诸多情节。本文指出,鳌拜罪案反映出清初满洲统治集团中权力斗争的复杂性和残酷性,以及后宫利益集团内部的矛盾和博弈。  相似文献   

9.
一八七五年,清朝醇亲王奕譞的儿子载湉,继同治皇帝承嗣皇位,是为光绪皇帝。当时载湉只有三岁半,一切朝政均由慈安、慈禧两宫太后垂帘听政。 时至一八八八年(光绪十四年),载湉已经成人,到了亲政的年龄。按清制,皇帝亲政之前要举行大婚典礼。于是由慈禧指定,选立副都统桂祥之女叶赫那拉氏为皇后,长叙的两个  相似文献   

10.
正南斋是南书房的别称,康熙十六年(1677年)始设于紫禁城内乾清宫南庑西端,原为康熙帝读书之地,后逐渐演变成皇帝秘书机构的办公地。因为最近天听,所以日显清要。表面看南书房翰林只是皇帝的文学侍从,为皇帝侍讲侍读、征文考献、品鉴书画、记注宸音、草拟制诰,并奉旨编书、应制唱和,凭其文采学问,让君王事业形诸文字以垂不朽。但实际上,南书房行走每日入直禁  相似文献   

11.
王澈 《历史档案》2007,(2):F0002-F0002
咸丰十一年七月十七日(1861年8月22日),咸丰皇帝在热河避暑山庄烟波致爽殿驾崩.临终前一天,他任命八大臣(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御前大臣·额驸景寿、户部尚书肃顺、军机大臣穆荫、吏部左侍郎匡源、署礼部右侍郎杜翰、太仆寺少卿焦祐瀛)为"赞襄政务大臣",让他们辅佐年仅六岁的皇太子载淳.  相似文献   

12.
康熙帝是中国历史上受儒家思想文化影响最深的皇帝之一,在位期间,通过经筵日讲的形式,系统地学习和接受儒家思想理论,推动治国理念和康熙朝文化的发展。本文以《清代起居注册(康熙朝)》为主,对照《康熙起居注》、《圣祖仁皇帝实录》、《乾隆朝上谕档》及其他文献记载,推定康熙朝经筵次数应是60次,并对其具体日期、具体内容逐一予以确认。  相似文献   

13.
(一) 清代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顺治,六岁登基,二十四岁去世,在位十八年,亲政时间不长,其作为却不同凡响.一个从关外经济、文化都相对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入主中原的统治者,面对繁华的大千世界,并没有像李自成们那样眼花缭乱、贪恋享受,迅速地腐化下去,而是艰苦奋斗、励精图治,很快就平定了战乱,稳定了国家.  相似文献   

14.
传奇侍女──苏麻喇姑李文前不久,中央电视台播出了连续剧《康熙大帝》上篇“玄烨夺宫”。剧情主要反映康熙在执政之初智除权臣鳌拜党羽,巩固统治地位的史实。剧中人物之一──苏麻喇姑贯穿全剧始终,并被刻画为与康熙年岁相当,是一对情意绵绵的恋人,为巩固康熙统治地...  相似文献   

15.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存有康熙帝遗诏,全文一千多字,内容包括对其一生的评价、传位皇四子胤禛等.此份诏书是雍正帝合法继承的依据,还是其篡权夺位的历史见证?由古至今争论不绝. 遗诏引起世人怀疑 康熙六十一年(1711)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玄烨逝于畅春园,他开启了康乾盛世的伟业,也留下了法统未决的遗憾.  相似文献   

16.
正一般认为,康熙三十年(1691年)前后,用于君臣之间秘密沟通的文书——奏折开始使用,"它的确立不像某个衙门的设置,似乎是无形,但它的影响却远远超过一般衙门的兴废,他涉及到君臣间权力的分配、皇帝政令的实行,是官僚政治的重大变化"a。康熙帝与具奏人进行一对一沟通的目的有二:一是通过内外诸臣的密奏,收"明目达聪"之效;二是利用密奏这一形式,使"诸王文武大臣等知有密折,莫测其所言何事,各加警惧修省"b。康熙朝的奏折以大臣汇报各地情况为主,主要承担传递信息的功能,对强化皇权有益,对政务的直接作用有限。雍正帝则不甘心作一个单纯的信息接  相似文献   

17.
清代幼帝时期辅政有亲王辅政、太后辅政和大臣辅政三种形式,辅政格局的确立是各方政治势力相互妥协的结果。辅政人员之间的争斗会大大消耗清朝的实力。顺治朝的亲王辅政避免了统治阶层的内讧,使清朝得以定鼎中原。  相似文献   

18.
嘉庆皇帝亲政后,在选拔人才方面形成自己的一整套"以德为先"用人思想,注重人才的操守德行,在惩戒和珅等贪腐官员的同时,大力提携清正廉洁、刚正不阿的王杰、朱珪、董诰等大臣,促使当时社会风气在一定程度上发生转变。  相似文献   

19.
<正>畅春园作为康熙帝的御园,承担着避喧听政、颐养天年和避暑赏景的主要功能,更是康熙帝处理民族关系及中外关系的重要场所。[1]康熙五十九年(1720)岁末俄国伊兹玛伊洛夫使团抵京,康熙帝前后六次在畅春园内接见该使团,给予使臣及其成员前所未有的优待。作为亲历者,使团医生约翰·贝尔记述了该使团来华的沿途见闻及在北京的觐见经过,  相似文献   

20.
王澈  霍华 《历史档案》2006,(4):F0002-F0002
敕谕是皇帝诏令文书的一种。汉代,凡上级告谕下级、尊长告谕子孙都称敕。南北朝以后为皇帝专用。清代沿用,主要有敕谕和敕命两种。敕谕用于皇帝颁布训令,指明官员职责范围,谕告臣民;敕命用于封赠六品以下官员和承袭爵位者。这份敕谕是清政府平定三藩(吴三桂、耿精忠、尚之信)的过程中,于康熙十三年(1674年)八月初三日颁布的,其中历数了吴三桂反叛的罪行,晓谕四川、云南、贵州军民协助清军平叛。自康熙十二年十一月至二十年十一月,清政府经过八年,平定了三藩,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