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人们往往会用“呆若木鸡”形容一个人有些呆头呆脑、痴傻发愣的样子.然而,“呆若木鸡”最初的含义和现在的用法没有丝毫关系,反倒是一个褒义词. “呆若木鸡”出自《庄子·达生》,原本是个寓言.故事讲的是,因为齐王爱好斗鸡,一个叫纪渻子的人就专门为齐王训练斗鸡.过了十天,齐王问纪渻子是否训练好了,纪渻子回答说还没有,这只鸡表面看起来气势汹汹的,其实没有什么底气.  相似文献   

2.
《同学少年》2013,(5):53
形容一个人有些呆头呆脑、痴傻发愣的样子,人们往往会用"呆若木鸡"这个贬义词。然而,"呆若木鸡"最初的含义和现在的用法没有丝毫关系,反倒是一个褒义词。"呆若木鸡"出自《庄子.达生篇》,原本是个寓言。故事讲周宣王爱好斗鸡,一个叫纪子的人专门为他训练斗鸡。过了十天,周宣王问纪子是否训练好  相似文献   

3.
学校作为一种社会组织具有鲜明的性质和特点,需要完成多个目标的实现.要实现这些目标就需要对人、事、物、时间、空间等因素进行最优化的配置和管理.在我国当代学校管理过程中,仍然存在着对各种资源利用不合理的现象,忽视人、不尊重人的发展和违背教育内在规律等现象比比皆是.因此,为了构建适应新教育理念、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学校管理架构,促进学校管理工作向教育的本真回归,有必要对当前学校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客观分析.以"无为而治"为核心的道家思想,其中蕴含着极其宝贵的管理思想和管理伦理智慧,可以为审视当代学校管理提供重要依据和思路,从而促进学校管理能力和水平的不断提高,促使学校管理健康、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正>晨起读书,有一句话自古人生最忌满,半贫半富半自安读来颇有意趣,品来很有禅意,思来蕴含哲理,让我心潮起伏,感慨良多。国学大师季羡林说:每个人都争取一个完满的人生。然而,自古及今,海内海外,一个百分之百完满的人生是没有的。《菜根谭》中说:花看半开,酒饮微醉,此中大有佳  相似文献   

5.
有人说,今天的教师再也不用“跪着”教书了。但是我们要牢记,还应尽可能地不让学生“跪着”学习。课堂上,教师的存在不是为了让学生“顶礼膜拜”,而是最大限度地为其呵护一份纯真,开启一份智慧,培养一种思维。有时,一名“傻”教师会教出一班“聪明”学生。相反,一名“聪明”的教师,则会教出一班“傻”学生。  相似文献   

6.
中国画有着悠久的历史和鲜明的民族风格。中国画的最高境界———神韵,体现出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本文认为"迁想妙得"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是诉之于心灵的精神产物。其在内容上,客观美的精粹集中与人的精神境界经过高度意匠加工,成为艺术达到的最高境界"神韵"。在表达方式上,中国画"缘物寄情"的这种超越生命的意境也正是中华民族奋发不息、乐观向上的民族精神的传神写照。  相似文献   

7.
正黑为墨,白为纸,三笔两画,神韵皆出。这就是中国画的最高境界——留白。留白,是书画创作中为使整个作品更加协调精美,而有意留下相应的空白,从而给人留出想象的空间。画如果过满过实,在构图上就失去了灵动与飘逸,显得死气沉沉。水墨留白,虚实相生,惜墨如金,计白当黑。寥寥数笔丹青,于方寸之上勾勒天  相似文献   

8.
《论语》子罕篇第九: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 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孔子,万世师表也。他的道德境界、教育艺术让他的弟子喟然长叹:“老师的为师之道,仰看越发觉得其高,钻研越发觉得其深。看看在前面,一下子又在后头了。老师由浅入深善于诱导我们,以文献丰富我  相似文献   

9.
高境界     
午后。很意外,在巷子小摊旁遇见老刘。想避已来不及,只好硬着头皮迎面与他打招呼和握手。  相似文献   

10.
高境界     
午后.很意外,在巷子小摊旁遇见老刘.想避已来不及,只好硬着头皮迎面与他打招呼和握手."我是小田,棉中同班同学." 他呆望着我,大概没想到在这陋巷里会碰到熟人.  相似文献   

11.
张寿镒 《河西学院学报》2003,19(1):116-119,123
“笔墨”是中国画的形式语言,也是中国画的精神支点,这一点正是中国绘画的长处,也是西方文化无法进入的领域。因而,站在当代人的立场上去进行积极地探索、研究、并促其发展,这是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方面。  相似文献   

12.
语言幼稚肤浅,说理枯燥无味,内容缺乏理趣,是考场作文的最大缺点,极少有人能从社会性、民族性的高度作必要的理性思辨。充斥在议论文中的是大量的假话、大话、空话,尽管有些考生所讲的道理千真万确,但所用的语言却干瘪乏味,毫无文采。  相似文献   

13.
完形填空在各种英语测试中必不可少,占有相当的比重。它不仅考察同学们的词汇、语法知识,更考察同学们对英语国家的背景、地理常识、风土人情、饮食文化等的了解情况。其目的是使同学们真正具备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  相似文献   

14.
正值人们感叹语越教越难教。越教越糊涂的时候.一些有识之士提出了简简单单教语的新观点,这给困惑、迷茫中的一线教师指点了迷津。可是。说来容易做起来难,这些观点大都停留在理论或观念层面上。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应如何操作、如何实施呢?这是广大教师更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16.
"以夷制夷"用于语文教学,不但可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叶圣陶先生早就明确提出"凡为教,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的著名语文教育观",以夷制夷"在语文教学中的成功运用,正体现了不教而教的一种高境界。  相似文献   

17.
正在我看来,境界是个好词。虽然这个词常应添加上修饰语,如崇高、美好、高尚之类,有时用大啊,高啊的。人能达到一定的境界,无论是思想水准还是学术技艺水平或是道德要求,全都是很不错的。所以,以境界为话题写作,范围限制并不太多。境界二字虽然有些高度,却似乎人人能够企及,只是高低而已(文字也只是高下而已,应当都能写作),只是最好运用比较,  相似文献   

18.
“所有伟大画家的共同美德,是他们教我们观察事物,但是很少有人在做这件事上比毕加索更有魄力”。画家于作品中表达他们对世界的发现。教师于教学中渗透他们对生活的理解。在这个意义上,教学即创作,教师对世界的看法与内心情感意识的体验,不知不觉地表现于活动中。毕加索是二十世纪最负盛名的画家,一生不停地探索创新,他的画给人以思想的冲击力和启迪。由毕加索绘画风格的转变而想到教师教学风格的迥异。在这里,本文提供一面小小的核镜,来折射“教”与“画”之间某些共通的哲学意蕴。  相似文献   

19.
说“境界”     
梁启超说人类从心界、物界两方面调和结合而成的生活叫做人生。我们悬一种理想来完成这种生活,叫做人生观。人对宇宙人生的觉解,各有不同。这种不同的觉解即指其中包含不同的意义,构成人所有的某种境界。冯友兰先生将人所可能有的境界,由低到高分为: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相似文献   

20.
随便走进哪所小学或中学,我们都会发现,学生无一例外地穿着校服。更有甚者,连学生走路的姿势,上下楼梯的快慢,几乎都一模一样,没有任何“出格”的行为。这种管理效果,正是许多学校领导津津乐道的“规范化”管理的最佳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