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 毫秒
1.
印学是中国文化精神的重要表现形式,具有深厚的东方艺术特色,表现着传统的审美意识和文化思想,是中国人精神象征之一。其产生发展、理论体系与传统文化密切相关。从传统文化的视域对印学进行阐释、研究,深入挖掘印学思想的学理内涵、文化背景,解读印学以"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理想人格为终极目标,以"天人合一""气韵生动"的审美思想为生命意蕴,以"含蓄表意""情景交融"的尚意精神为艺术灵魂,彰显出印学丰富的审美意蕴和高远的人生追求,论述了印学兼具金石文化与意蕴深邃的人文内涵。紧密结合传统文化,发掘印学所蕴含的审美精神、思想根源、文化本源,同时,结合印学艺术的现代语境,探究印学在继承传统基础上,如何实现印学艺术的当代转型。  相似文献   

2.
清中叶文人篆刻空前繁荣,其间流派纷呈,名家辈出,他们借古开今,标新立异,给清代印坛带来了新的生机。其中“印从书出”的邓石如与“刀笔相融”的吴让之,对清中叶以后印学的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本文从邓石如、吴让之篆刻实践与印学思想入手,来探讨“印从书出”的得与失。  相似文献   

3.
古玺印风在当代篆刻界的走红,实际上是当代印人利用新出土古文字以突破古人的必然结果,在古玺创作繁荣的表象背后,亦见出诸多不容乐观处,如年轻篆刻从艺者浮躁、不耐心,篆刻不究篆法、书意泯灭等。反观印学史,若当代古玺创作健康持续发展,将在篆刻史上产生重要的史学价值,即开拓一个全新的篆刻创作取法领域,真正突破传统印学“印宗秦汉”独专其关的格局,将来的印学,将不再单提“印宗秦汉”,还有“印宗古玺”。  相似文献   

4.
正中国的篆刻艺术到明代中期逐渐进入成熟期。印学成熟最重要的标志,是在这个时期出现了一位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人物——文彭。文彭,字寿承,是书画大家文征明的长子。出身书香门第的文彭,从小就受到良好的艺术教育。他精通各种书体,尤其擅长篆书、隶书。文彭六十岁前,一直跟随文征明从事诗书画印的创作,并且与围绕在文征明周围的一大批书画名家探讨、交流,这  相似文献   

5.
明朝人杨士修在《印母》中提出:刀笔在手,观则在心。情者,对貌而言也。所谓神也,非印有神,神在人也。此即印如其人的观点。沈剑仲的篆刻亦如其人,总体风格取向冲淡、洗练、清雅。他在根植秦汉传统的基础上,更多的受到吴让之、赵之谦、黄牧甫印风的影响,加上自己对印学的理解和对传统的取舍,逐渐走出了一条劲健、古逸、清秀的路子。  相似文献   

6.
吾丘衍《三十五举》是篆刻艺术发展的最初阶段,也是至今为止较为系统的印学理论。在元代尚无普及性印谱的情况下,它的出现使得赵孟頫所提出的"印宗秦汉"的篆刻艺术取向得以实现,并且对明清乃至现当代的仿汉创作已然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痴人梦     
曾经有一个人,总是痴情于他的心境,他的梦想,还有令他如痴如醉的事业。他的一生是朴实的,他的生活是简单的甚至更简单一些。他的一生都与孤独为伴,但从不寂寞,因为他把一生都献给了自己最宠爱的事业、梦想和艺术生涯。他没有固定的生活收入,没有一个知心真正了解他的朋友,甚至没有一个人注视到他的存在。在世人看来,也许他就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无人知晓的浪乞儿,他更没有永恒的爱情,更谈不上受别人关爱的滋味了;他更像一支生长在荒野悬崖上暗淡无色的小小的无人关注的野花,但他却有一颗世人没有的挚诚的坚心,更有一个令人着迷而又难以感受得到的“荒唐”而又“滑稽”保守的梦。  相似文献   

8.
谁更有礼貌?     
一个胖子和一个瘦子在争论谁更有礼貌。瘦子说他更有礼貌,因为他经常对女士摘帽示意。但是胖子认为他更有风度,因为无论什么时候他在车上给别人让座时,总有两位女士能坐下。  相似文献   

9.
周英 《四川教育》2008,(1):48-48
倾听是一种情感上的积极交融,是一种学习涵养的传递,也是对发言者的理解和尊重。当一个人发言没有真正的倾听者,他的自信心会因此而减弱,对自己的看法和见解产生怀疑。因此,从某种角度上说,倾听比表达更重要。同时,倾听是在心里边对别人的观点进行思辨,能在别人的观点上产生自己的想法。对于一个良好的倾听者来说,他的最佳表现是迅速转化为发言者,他发言的内容绝不是别人思想的重复,也不是去累加一个新观点,他的作用在于充分利用前面的话题,使谈论更深入、更完整、更准确地进行下去。倾听者,有承担提升讨论质量的责任。  相似文献   

10.
王小波是一个在小说创作中自觉追求诗意的作家,他的小说字里行间洋溢着诗情画意,更重要的是,他在他的小说中为我们营造了一个诗意世界供我们的精神去栖居,表示了他对现时世界困顿的不满与超越。  相似文献   

11.
李白无疑是在中国文化的基础上成长起来的一代文化巨人,在最近出版的《对中国历史最有影响的一百个中国人》中,李白就是其中的一个。 作为一个伟大的诗人,同时也就是一个文化巨人,如果我们仅从其诗歌本身来研究,虽然说是十分必要的,但却仍然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从他所处的广阔的文化氛围中来研究他,审视他,了解他,发现他。只有对其思想、人格、文化修养全面深入的探察,才能够对他的诗歌的内涵,进一步深入发掘,从而对其人和其诗更透彻地理解,做出更科学和准确的评价。  相似文献   

12.
正在晚清印坛,黄牧甫(1849-1908年)全面继承了皖浙二派的印学精髓,广收博约,将印外求印推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无论其创作成就,还是对后世的影响,都使其成为晚清印坛的执牛耳者,一代宗师。黄牧甫篆刻用刀犀利劲挺,章法化险为平,平中存奇,外形看似板正,而实则气象万千,波澜恣肆。邓尔雅评其章法为:"尤长于布白,方圆并用,牧甫相衡,参伍错综,变化不可方物"。每方精彩的印中都不乏作者的匠心,这种看似不经意,实则苦心经营的巧思匠心,在表面看来平正板滞的黄牧甫篆刻中更  相似文献   

13.
印学史上"篆"与"刻"在印章创作中重要性的此长彼消历经三次,每次都是印风巨变的标志。对"刻"的重要性认识的提高,促成了"刀性"的充分展示。"篆"作为篆刻艺术的两大主要构成因素之一,逐步地过渡到一个最佳的位置上,进入到一种崭新境界。"篆刻"也从过去的"刻篆"实现了自己的本真,是深含了"篆"的意义的"刻",是真正的"篆刻"。  相似文献   

14.
篆刻艺术实在是一门独特的艺术.它的产生发展几乎伴随整个中国文化史,但并不象其他的传统艺术,如其姊妹艺术书法绘画一样,受历史文化兴衰的影响而兴衰,所谓“一代之书无有不肖乎一代之人与文者”(刘熙载《艺概》语).它在由先秦产生发展于秦汉达到第一个灿烂的兴衰期后,于南北朝、隋唐则处于衰落、沉寂时期,宋元有所恢复,于明清出现了第二次繁荣、兴盛、勃勃向上的局面.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篆刻艺术如此大起大落奇特的历史发展轨迹呢?篆刻理论对篆刻史的研究成果应该说已相当丰富.如黄宾虹《叙摹印》、沙孟海《印学概论》、马衡《谈刻印》、韩天衡、孙慰祖《印章艺术概说》等,对篆刻独特的发展史都做了系统独到的研究阐释.但窃以为其对影响篆刻艺术兴衰发展的主要动因,历史文化价值观的研究和对篆刻某些历史发展阶段性质的认识等方面,还有诸多有待补充、深入研究或可商榷处.一 在已有的篆刻史著中,当以沙孟海的《印学概论》影响最大.他从印章的社会实用和艺用目的的性质不同,将篆刻史分为宋元以前的“创制时期”和宋元以后的“游艺时期”两大阶段.篆刻艺术的自觉被认定为始于宋元.似成定论.然而问题却并非这么简  相似文献   

15.
正周云蓬是个唱民谣的,但我更爱他的散杂文。冯唐说他是个"明眼人",我更相信他是一个明心见性的人,活得本真而又洒脱率性,他的心是一泓清透的湖水,倒映蓝天白云,也倒映绿树红花,风吹留痕,雪落无声,他的心思敞亮着呢。老天让他目盲,却让他的心更透亮。  相似文献   

16.
吴昌硕先生是晚清艺坛上一位集诗、书、画、印四绝于一体,熔古铸今,力承传统,推陈出新,开一代海派篆刻艺术新风的印坛泰斗,艺风波及东瀛并深深地影响着现代印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1451年,他出生于意大利热那亚的一个工人家庭。虽然父亲是一个著名的纺织匠,但是他从没有对纺织产生过任何兴趣。每天,他都站在海边望着远方,他想知道,如果自己从这边游过去,对面会不会有更繁华的城市?  相似文献   

18.
钱理群先生是一个沉潜于社会深处的智者。过去,他告诫广大青年应有"梦想"。如今,他对广大青年仍以"梦想"相托。他说":一个人不能没有梦,一个无梦的人生是难以想象的。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更不能没有梦。特别是一个民族的年轻人,如果没有一个地方可以让他们做梦,那就更加可悲。"钱先生之言,颇有见地,尤其年轻人更应当为实现梦想而奋斗不止。吴良镛院士年轻时就怀着"谋万人居"的远大理想,在苦难中他萌生建筑与城市设计梦。1940年7月,吴良镛参加考试时,亲眼目睹日本侵略者用飞机轰炸  相似文献   

19.
我的"父亲"     
"其实你是一个极其聪明的女孩,你完完全全可以更优秀、更出色,但你总是不够勤奋不够踏实……"他总这样鼓励我,也正是这句话使我对学习产生了坚定的信念,也加深了我对他的好感。他,就是我心目中父亲式的好老师--我的  相似文献   

20.
我园坐落于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晋安区内。晋安区是寿山石文化的发祥地,拥有丰富的寿山石及寿山石印文化资源。基于我园所处的地理优势,我们开展了“印学艺术——童印”特色课程的实践研究,获得了一定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