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画画有写生之方式,书法、篆刻是无法写生的。学习篆刻这门艺术,除了临摹学习,几乎再无第二条途径。有些大艺术家,也是在有相当深厚的积累和感悟之后才具备了"屋漏痕""折钗股""万物皆入书、入印"的超跨度的变通能力。对初学者而言,只能"印内求印",印宗秦汉、隋、唐、明清流派印,在基础期必须经过这些学习训练。  相似文献   

2.
正多年来,篆刻在艺术领域一直被看作"雕虫小技"。然而,著名艺术大师丰子恺却认为:"金石,在小小的图章中雕刻文字,分厘毫发都要讲究,在一切美术中是最精深的一种。"在我的心目中,篆刻艺术是一门"三高"艺术,即"高格调""高起点""高难度",对老年人的眼、手都是一种挑战。因此,敢于选择这样一门艺术来学习的老年人本身就值得敬佩!  相似文献   

3.
篆刻的章法,就是将印文美观地分布在印面上的方法和原则,也叫分朱布白或印面布局。它是根据印文和印面的情况来进行构图的一门学问,是篆刻过程的关键所在,决定着一方篆刻作品的艺术命运!  相似文献   

4.
正我一向反对篆刻家以自己篆刻方面的名气,来谋求"诗书画印"四绝的美名。因为社会的发展导致了社会艺术分工日益精细,特别是当今各种艺术信息量的爆炸性增加,极大地拓宽了欣赏者选择的余地与回旋的范围。所有这些,都决定了当今传统艺术的参与者,达到清代诸大家"诗书画印四绝"之至境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写行草或注重行草书法的学习与体悟,对我篆刻创作的间接作用,就更大了。就主要部分而言,大致有二:  相似文献   

5.
《斗雀图》     
正绢本设色24.2cm×25.4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本幅无款识。鉴藏印钤"真赏""庞莱臣珍藏宋元真迹""珍秘""宜尔子孙""丹诚""都尉耿信公书画之章""信公珍赏""公""会侯珍藏""绍勋",裱边钤"信公鉴定珍藏"印。善于抓住瞬间的精彩场面来表现自然界的勃勃生机,是宋人小品画的特色之一。本幅绘两只小雀在平坡之上嬉戏争斗,滚作一团。画家采用虚实结合、突出重点的画法,雀的翅、尾翎毛只是粗写动态,头、腹毛羽更是淡染轻描,着力加以刻画的是雀之爪、喙和二雀相互逼视的双目。图中占上风之雀,左爪紧抓住对方的喙,右爪紧握  相似文献   

6.
吴昌硕先生是晚清艺坛上一位集诗、书、画、印四绝于一体,熔古铸今,力承传统,推陈出新,开一代海派篆刻艺术新风的印坛泰斗,艺风波及东瀛并深深地影响着现代印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在现代艺林中,来楚生先生是一位艺术风格鲜明,身兼书、画、印三绝的艺术家。唐云先生曰:来楚生先生书、画、篆刻无不精妙,而于书,篆、隶、正、草均熟中求生,刚健婀娜,平正  相似文献   

8.
晚清篆刻是在浙派、皖派风靡印坛百年之后,继邓石如探索的"印从书出"的延续和发展。赵之谦、黄牧甫、吴昌硕等不仅沿着"印从书出"的路子在向前走,还开启了一条"印外求印"之路。至此,篆刻艺术的形式与审美体系得以最终形成。  相似文献   

9.
多数学者将《左传》中鲁国"公室"之"公"理解为国君,并与《左传》称呼鲁国在位国君之"公"混同。考察"鲁侯""鲁公""公室"等词在西周、春秋时期的用法,发现"公室"之"公"与《左传》称在位国君之"公"无关,把"公"理解为过世的国君较为妥当。"公室"是鲁国历代因袭的政治、经济、军事集合体。它属于整个家族,不单独属于家族中的任何个人(包括国君)。  相似文献   

10.
《柳州师专学报》2017,(5):46-50
梁潮的制篆艺术基于篆刻的"道与器"这种二元相对结构,形成了"心手工作"的二元分布观念和辩证思想。他善于学习与借鉴历代篆刻的名家名作,深入领悟篆刻文化的渊博内涵,传承和弘扬篆刻艺术的优良传统;谙悉制篆的门道与目标,善于把握篆刻艺术的形式构成及形式意味的特征,对其他艺术要素所长兼收并蓄,形成自己的创作个性及风格。通过游刃于印材(主要是印面)的方寸之间,他不断拓展其独特的篆刻艺术的广阔空间。  相似文献   

11.
正肖形印亦画亦印,以其独有的载体形式,兼取民间美术、绘画、书法等诸多艺术门类之长,别有风采。肖形印迁想妙得,简约凝练,深厚朴实,其最高境界与终极目标并非把所要表达物象精雕细刻刻画"像",而是以象"写心"。肖形印入印题材独特,以图形、图象为主,是唯一具有造型的特殊印章。其印从画出,印中有画,形中有意,意中潜形,极富诗情画意。陈振濂先生曾这样评点:"图形印是篆刻艺术中最  相似文献   

12.
正篆刻是一门古老的艺术,其要素有三:一曰篆法,二曰章法,三曰刀法。"印眼法"属章法的范畴,是诸多章法中的一法。所谓印眼法,就是在印面上突然出现一个方块、三角形或一个圆点(当然方块、三角形、圆点的形成,要符合篆字的结构,‘变眼’要巧、要活),十分刺激跳眼,引人注目,犹似万里蓝  相似文献   

13.
正前人一直在强调刀法表现笔法之论,但篆刻毕竟不同于书法,篆刻除了具有一定书法属性外,还具有美术等其它多种属性,从而共同构成了篆刻艺术的独立品格。篆刻独特的艺术语言是以秦汉古印为基础的,古印中靠自然因素而形成的斑驳朦胧之美,已是表现篆刻特殊金石意味的重要内容。后世的篆刻创作中,在印面上创造这种斑驳朦胧的效果,以表现古印中的金石之气,实际已成为一种重要的创作手段。而制造这种效果,单靠固有的  相似文献   

14.
正印章发展到元明时期,文人篆刻开始登上印史舞台。当文人自篆自刻的现象开始普及,印坛由此进入更活跃和更多元化的流派印时代,印章从实用阶段向艺术阶段迈出了关键一步。文彭在其中扮演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他开创了中国印章史上第一个篆刻流派——吴门派(又称"三桥派"),印界视文彭为文人篆刻艺术的开山鼻祖。文彭(1498—1573),江苏苏州人,字寿承,号三桥,别号渔阳  相似文献   

15.
<正>"中国印"即篆刻,作为一名篆刻爱好者、坚持近十年的小学篆刻教学的实践者,笔者对当前小学开展篆刻教学,开发篆刻校本课程,创建"中国印"校园文化有了较深入的思考。一、教育功能1.篆刻能促进大脑的发展,具有益智功能篆刻是一种复杂的、精密的,既要求细心,又要求大胆的动手动脑劳动。"执刀须拔山扛鼎之力,运刀若风云  相似文献   

16.
有人说篆刻属于雕虫小技,我却从这小小的方寸世界中,体会到无限的乐趣。 我与篆刻结缘始于在农村插队之时,当时正在乡间的一所民办中学教语文,由对古文字的探索而转移到用刀在石头上刻古文字。十年前,我又教书法,篆刻使由业余爱好而发展成“半个专业”了。 近三十年来,我曾先后拜津门印坛名家吴伯松、进汉英、徐嘏龄、怅牧石为师。也曾在1986年获天津市第一届群众篆刻大赛中年组一等奖,并加入海河印社。我的篆刻作品也多次在《今晚报》、《中国书法报》等报刊上发表。 我觉得,篆刻确实不是一种雕虫小技小技,而是一门涉猎面很…  相似文献   

17.
篆刻是一门传统文化艺术形式,它是在方寸之间展示汉字的形态之美、布局之美、结构之美的小众艺术,也是用一节课时间可以承载的艺术形式。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面对创生出的各种书法篆刻的App,如果稍加组合,运用到书法篆刻课堂中会怎样呢?在篆刻教学中有趣的尝试会给我们的书法、篆刻教学带来新的启发。  相似文献   

18.
正高凤翰,字西园,"扬州八怪"之一,擅长诗文、书法、绘画、篆刻。高凤翰的印章源自徽派,与张在辛共同"开齐鲁印派之先河",艺术个性鲜明,印风大气磅礴。高凤翰的篆刻,一是学习秦汉印章,一是向山东知名印人张在辛学习。从印风上看,他的印章用刀简练,用字规范,字体从简,看似信手拈来,实则构思精巧。高凤翰的篆刻创作,以五十五岁为节点,分为两个时期。五十五岁之前他用右手创作(包括书画作品);之后因疾病的原因,改用左手。  相似文献   

19.
方介堪是一位多才多艺的艺术家.郑逸梅曾评价:"由刻而书,由书而画,由画而诗,遂成才多艺之人".他擅长篆刻、书法、绘画,尤精篆刻.治印初法赵之琛、徐三庚,后转宗吴让之.对印章文字断代和分类特别擅长.他的篆刻刀法娴熟,创作印章以多、快、好出名.据说,他一天可刻三十余方工稳类印章,且不需打稿.20世纪30年代以后,他精研汉印,以典雅整饬汉玉印和细圆朱饮誉印坛,被郭沫若称为"已达炉火纯青之境".  相似文献   

20.
篆刻是我校依据<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纲要>"必须从我国国情出发,根据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结合的原则.实行多种形式办学.培养多种规格的人才"的精神,并结合我校的师资状况、设备条件和生源素质而开设的一门美术校本课程.为上好每一堂篆刻课,我每次总要做大量的课前工作,搜集优秀印稿、自己镌刻印章、复印名家名印;课上大量口头讲解,手上不离刻刀和石头,不断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