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承认的形式以及教育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爱、权利的尊重和社会重视是承认的三种形式。获得承认是人性中的自然倾向,是每个人进行交往的动机。教育中的交往结构是一种相互承认的关系结构。儿童作为完整的人,其精神品格是通过教育对他的"特殊性"的承认获得发展的。教育承认包括了爱与关怀、权利的尊重、社会重视以及完整发展的内涵。在这种承认的教育关系中,不仅儿童形成了独特的、完整的、有尊严的自我,培养了主体间的道德感和共通感,而且教育本身也形成了一种友爱的共同体。  相似文献   

2.
如果说正义是教育人性化的首要价值原则,那么承认正义则是教育人性化的根本法则。教育人性化的承认正义是为了避免羞辱或蔑视,获得尊重和尊严,通过教育交往实现自我发展和认同的伦理形式,较之于分配正义和关系正义,教育人性化的承认正义更具有核心的价值地位。教育人性化的承认正义原则以互动正义和实践性正义为前提,以权利承认、社会承认和爱的多元正义为具体内容和形式,促进平等对待和道德关怀,保护学生的完整人格,维护学生的平等和尊严。  相似文献   

3.
教育承认是对某种教育行为或事实的肯定、同意、认可,是教育交往过程中交往主体之间彼此接纳的互动行为。教育承认的形式主要表现为:爱与关怀、尊重、促进学生完整发展。教育承认在转化“学困生”,合理使用教育惩罚方面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课堂承认对学生作为完整的人的精神成长具有独特价值,是课堂师生对话、挖掘学生需求的重要着力点。基于承认的课堂互动表现为教师将“管理主义”的教育理念转变为“承认主义”的面向儿童本身的教育理念,用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以爱与关怀、相互尊重、相互承认、课堂规范作为生成机制,通过名师课例提取出以理解、平等以及共生为媒介的师生课堂互动的三种互动媒介,进而为课堂承认提供操作依据,提高承认在师生互动过程中的实现机率。  相似文献   

5.
对教育获得悖论形成进行探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是促进社会有序有效流动的前提工作。已有研究认为“寒门”不可避免地因社会资本缺乏或抚育方式的惯习差异而影响子代的教育获得。此类视角有其合理性,但难以解释“精致抚育”下乡村学生教育获得悖论,其根本原因在于对家庭结构变迁和新型代际关系的忽视。通过对四个家庭的田野考察发现,社会转型导致了乡村家庭结构的“不完整”,形成了新的“关系化”代际关系。在新型家庭代际关系中,家庭力量是教育获得悖论产生的根源,其抚育实践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表现在秉持“生存取向”的祖辈和秉持“发展取向”的父辈之间;二是表现在子代对抚育实践的洞察和利用。可以看出,新型代际关系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家庭抚育实践是影响学生教育获得悖论形成的家庭根源,也是社会转型背景下考察学生教育获得不可忽视的维度。  相似文献   

6.
教育承认是对某种教育行为或事实的肯定、同意、认可,是教育交往过程中交往主体之间彼此接纳的互动行为。教育承认的形式主要表现为:爱与关怀、尊重、促进学生完整发展。教育承认在学困生的转化,教育惩罚的使用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霍耐特的承认理论将主体间交往过程中的承认关系划分为情感关怀、权利承认与社会重视等三个层面,在某种意义上其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理念是高度地契合。为此,我们应当充分借鉴和应用霍耐特承认理论中的相关理念,认真反思现阶段思政课教学在教学关系、教学方法和教学环境等环节上所出现的承认缺位问题,并相应地以注重情感沟通、创新教育方法和加强实践教学等多种方式来尝试解决现阶段的教学困境,在此基础上,努力推进思政课教学实践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8.
个体化社会的伦理困境呼唤着一种关系范畴的承认转向。基于泰勒的现代认同理论与霍耐特的承认思想,建立一个承认与认同交互建构的理论模型,有助于对学校教育实践中的伦理关系进行系统性反思。承认的教育以爱、权利以及价值为媒介,在意义、责任与尊严维度帮助学生建立自我认同;持有积极自我实践关系的学生又通过三种承认方式反向塑造教师的专业认同。教育承认成为教育共同体中各主体实现认同的互构进而发展为理性个体的构成性前提,也为一种超越承认的主体化教育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石猛 《师道》2007,(5):50-51
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中最基本、最重要,同时也是最活跃的人际关系,是从属于学生“生活世界”的一种“生活关系”,是学生完整的人格与教师完整的人格在教育中相遇并发生相互交流而形成的。积极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获得积极的生活体验和生活态度,影响其整个人生。而每个人都是后来者,都是在前人的基础上获得发展的。  相似文献   

10.
冉乃彦 《河南教育》2005,(11):43-43
惩罚对于教育来说只是充分条件,而不是必要条件一也就是说承认惩罚是一种教育手段,并不等于必须有惩罚才是完整的教育。当老师没有使用惩罚而取得教育成功时,难道还需要检讨自己的教育不完整吗?  相似文献   

11.
承认是社会互动的特征,也是教育关系的本质内容。承认有三种形式:家庭伦理领域中的情感承认——爱,国家伦理领域中的法律承认——权利的尊  相似文献   

12.
随着优质教育公平时期的到来,承认正义从微观过程中弥补分配正义的相对优势作用,逐渐获得认可。相对于偏向宏观制度保障的分配正义,承认正义将实践教育公平的重点置于教育过程中的承认和满足,从祛除蔑视和促进承认两个维度构建学校内部公平体系。尊重学生基本权利、满足爱的需要、开放评价体系、承认多元能力,是实现学校内部公平的主要抓手。  相似文献   

13.
教育分配正义有其局限性,其只限于可分配的物质资源,对其他资源则无能为力;只诉诸宏观的社会制度,无法关照微观教育活动中的社会—心理影响。"后均衡化时代",教育正义需要从分配正义转向承认正义。教育承认正义是基于主体间平等的社会—心理关系而提出的,承认正义是教育活动内在的必然要求,消除羞辱和蔑视是教育承认正义的底线要求,尊严的承认是教育承认正义的终极追求。  相似文献   

14.
现代认知论认为,学习是在环境中的刺激,依其关系形成的一种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是意义的获得和实现期望的过程.这种学习观最鲜明的特点是强调了主体获取新知识的关键途径是“活动”,按现代汉语词典的理解,活动由目的、动机和动作构成,具有完整的结构系统,  相似文献   

15.
一个完整的人才素质结构 ,其内容是多方面的 ,包括智力、身体、思想道德、知识、心理素质等 ,这些方面互相制约 ,又互相支持 ,缺一不可。但是 ,我们却不得不承认 ,思想道德素质在这个整体结构中的异常突出的地位。一素质 ,即“从现代教育的角度看 ,是以人的先天禀赋为基础 ,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相对稳定的身心组织要素、结构及其质量水平。”而人的素质是一个综合了多种因素的复合体 ,对此 ,我们可以说 ,所谓素质结构 ,即人的诸种素质的相互之间的地位和作用 ,以及诸种因素之间的互动关系。那么 ,素质结构的内容是什么呢 ?…  相似文献   

16.
科类结构是高等职业教育结构中的核心所在,与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等因素关系密切,深入研究科类结构的发展变化规律,及时调整不相适应的部分,就能达到教育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优化教育资源,发挥教育的最大作用。  相似文献   

17.
教师是一种独特的社会职业,这已是人们的共识。这种职业,是伴随着教育的发展而逐惭分化并获得其独立性的。教师职业分化独立后,人们对其所应具备的素质和条件也就不断有明确、完整和科学的认识。尤其是从近代世界范围内教育的发展和普及,以及教育在国家发展、文化进步中的作用愈来愈重要,  相似文献   

18.
因材施教从一种教育思想发展为现代的一个教学原则,得到广泛地承认和奉行。但由于我们一向对其本质内容的认识不够完整,所以至今仍未能充分发挥它应有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9.
素质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强调启发学生的主体精神,充分发挥教与学两个方面的积极性。素质教育承认和尊重人的个性差异,是启发式教育,是塑造完整人格,促成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在推进素质教育这一系统工程的过程中,笔者认为应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一、教书与育人的关系教书与育人是有机的整体,教书是育人的基础和前提,而育人是教书的目的和归宿,二者是不可割裂的,而是融为一体,密不可分的。  相似文献   

20.
因性施教与女生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因性施教是指教育者根据男女学生生理与心理的差异,采用不同的教育措施,使受教育者两性都获得充分、自由、平等、全面发展的教育。含义有二:一是承认差异,扬长避短;二是教育者应使受教育两性都获得充分、自由平等的发展。因性施教的实质不在于消除两性发展上的差异,而在于如何使受教育者两性都获得全面发展。本文试就因性施教的有关问题进行探讨,以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对性别差异研究的重视,特别是对女生教育问题的关心。一、男女平等是因性施教的前提因性施教不仅在于有没有女生教育,或是否重视女生教育,而更重要的是看这种教育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