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在"以人为本、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应该树立起新的建筑观,具体可表现为:新的建筑能源与环境观、成本观、技术与设计观。以新建筑观指导建筑工程从决策、实施到使用全生命周期的实践。  相似文献   

2.
论可持续发展的三个基本维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的发展。人类社会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必须克服以往可持续发展的种种危机,倡导马克思主义可持续发展的自然观、价值观和文化观三个基本维度,将对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着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文章尝试由技术创新的角度切入思考,探讨技术创新的本质与特性,进而澄清技术的创新与决策是基于人的价值观所造成,并试图建构出一套新的技术价值思维,改变技术选用逻辑,期能达到人与技术和谐共处之关系。  相似文献   

4.
尹恒亮 《科教文汇》2009,(32):22-22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当前,职校班主任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树立"以人为本"教学理念,用自己无私的爱心帮助职校学生改变学习、生活中的不良习惯,摆正心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努力学习,掌握好基础知识,加强实践,把他们培养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相似文献   

5.
殷永林 《科技风》2011,(14):248-249
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从根本上确立了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价值追求,正确对待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问题,以清醒的理论自觉和价值自觉,努力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更好地促进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  相似文献   

6.
葛芳 《科教文汇》2014,(18):16-17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理论基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基础工程。在新的经济文化背景下,艺术教育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作者从艺术教育对学生形成社会核心价值观的作用、途径等方面进行了具体的阐述,对当地高校艺术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理论基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基础工程。在新的经济文化背景下,艺术教育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作者从艺术教育对学生形成社会核心价值观的作用、途径等方面进行了具体的阐述,对当地高校艺术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高校档案工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体现档案的社会服务功能,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对高校档案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我们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去认识和对待档案工作,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提高档案的社会服务的意识,促进高校档案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这是新一届党中央首次提出的新的发展观,也是"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来源。  相似文献   

10.
荣辱观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对荣辱的基本看法,是人们行为和自律的标尺。胡锦涛总书记在看望全国政协委员时,要求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时代弄潮儿的天之骄子能否树立起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将直接影响到我国社会主义事业成败和中华民族的兴衰。  相似文献   

11.
基于产业群的技术创新研究综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孙伟  黄鲁成 《科研管理》2002,23(4):30-34
技术创新在现代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越来越大,技术创新是我国企业在新经济时代面临的现实选择,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大企业和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中具有不同的作用,拥有不同的优势。现有的技术创新研究基本上是将大企业和中小企业分裂开来,单纯从市场或市场组织方面孤立地研究某一种类型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的情况;而在有关的产业群研究中,又都是从区域经济的角度,从小企业群集的角度来分析,而很少考虑从技术创新的角度,从大企业和中小企业的协同竞合角度来分析,本拟就国内相关研究进展综述,从而给基于产业群的技术创新研究提供立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普罗米修斯》2012,30(2):331-348
Technological change and employment effects are not new phenomena. This paper examines some responses to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 the work situation around the turn of the century, a period of rapid and unprecedented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The views of Tom Mann, an articulate British trade unionist and labour leader, on a number of subjects relating to these developments are compared with some recent writing, and are found to anticipate much of what is currently being said on these same subjects. It is shown that Mann, together with a number of other trade union representatives, basically welcome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s a means of reducing the physical drudgery and long hours commonly associated with nineteenth century working conditions, notwithstanding frequently found assumptions of Luddite attitudes. Some comparisons with and implications for today of these positive responses from workers in the past are suggested.  相似文献   

13.
基于低碳发展的时代紧迫性,有必要对专利法的传统价值观根据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而进行适当调整.研究了专利制度产生的经济基础以及由此确立的价值观,得出专利法价值观因经济技术发展而变的基本结论.系统梳理低碳发展的经济转型及新发展模式对专利法的需求与影响,初步提出适应低碳发展的专利法价值观及其具体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14.
科技进步法修改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技进步法的实施,把科技进步工作纳入了法制轨道,为科技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国家也依靠科学技术进步推动了经济建设和社会的发展。但是,随着社会和科学技术自身的发展,科技进步法在实施过程中逐渐暴露出一些弊端。从定性与定量的明确界定、权力与责任的明晰确认以及如何扭转科技进步法的尴尬地位等几个方面对现行科技进步法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修改建议。  相似文献   

15.
技术创新:一种创新网络视角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创新网络是一种适应知识经济社会和技术创新的新型创新模式。它作为相关企业知识交互作用的创新平台,为企业应对复杂的技术创新提供了条件。本文旨在探讨创新网络交互作用特性,基于创新网络的视角,探讨技术创新的网络性,最后对我国创新网络的构建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6.
技术创新动因的“技术推动”与“需求拉动”争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世界经济发展过程中,技术创新的重要作用引发学术界对技术创新动因的热烈讨论。其中,技术推动和需求拉动是两种具有代表性的理论观点。通过对两种观点的文献综述,依据R.Nelson(1959)的"需求—成本"论,以及"最优创新时间"模型的分析,以消费者主权和生产者主权为理论根基的技术推动与需求拉动观点,可以归纳为以预期利润为导向。生产者(企业家)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将发挥关键性作用,而指引其进行创新行为的动机就是创新行为可能带来的利润,即预期利润。  相似文献   

17.
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凝练基础研究关键科学问题,集聚力量开展引领性科技攻关,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主责主业。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以下简称“双碳”)目标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文章以中国科学院学部“中国碳中和框架路线图研究”重大咨询项目为具体案例,总结了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凝练“双碳”关键科学问题,以及聚焦“双碳”关键技术需求和逻辑体系,组织多学科协同专家团队,坚持问题导向、加强数据支撑、确保咨询观点全面客观针对性强,强调决策支持目标、多管齐下扩大咨询研究成果应用等方面的做法与经验,为我国碳中和的科技研发、科学组织管理的实践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基于2005—2014年长江中游城市群28个城市的面板数据,运用PVAR模型对新型城镇化与科技创新间的关联性进行估计,结果显示:科技创新有助于新型城镇化的发展,且近期的科技创新对新型城镇化的影响程度为正,较远期的科技创新会对新型城镇化的发展产生反向效果;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有利于科技创新,远期影响为正,中期影响效应变为负,近期又会由负转正。即科技创新与新型城镇化之间的动态关联关系具有时滞性,前期两者之间的互动效应为负,随时间的推移两者之间的影响由负转正;且新型城镇化对科技创新的影响效应强于科技创新对新型城镇化的影响效应,两者的互动关系存在较强的区域差异性。  相似文献   

19.
坚持科技创新 促进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自人类开启可持续发展新文明时代以来,我国坚持"可持续发展"和"科教兴国"两大国家基本发展战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成为发展中国家实现人口、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表率。20年发展历程表明,可持续发展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必然选择,科技创新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由之路。我国科技创新在以下4个方面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有力地促进了可持续发展:(1)在保障人口健康、食物安全和优化人居环境等方面,满足人类发展的合理需求、提高人类的福祉水平;(2)在海洋和空天拓展生存与发展空间、节约和循环利用资源、保护环境和改善生态等方面,消除资源环境的瓶颈制约、保障生产活动的持续进行;(3)在提升新材料和新能源产业、绿色制造业、信息化产业等竞争能力方面,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巩固国民经济的物质基础;(4)在形成先进的环境伦理和发展观、构建国家科技-文化-体制三位一体的创新体系、提升战略决策和管理的科学化水平、探索新型工业化和城市化道路等方面,助推社会进步与文化建设进程、增强发展软实力。  相似文献   

20.
This paper analyses path dependence and path creation in firm innovation focusing on the effect of cognitive frames and organisational processes. A Northern European medical device firm is analysed through a detailed assessment of the structural and processual elements of cognitive path dependence. Cognitive schemas are analysed through development of ideal typical views on innovation and through an investigation of two specific innovation projects.Drawing on sensemaking and actor network theory the paper adds to the literature in three respects. First, it provides a more systematic analysis than available in the existing literature of how cognitive frames enable and constrain firm innovation. Second, it presents an empirical analysis that contributes to a differentiation of the concept of path dependence, distinguishing between innovative path dependence and technological path dependence. Third, the paper analyses the timing of constraints and path dependence. In the cases studied the innovation approach frames the innovation problem and constraints in relation to technologies have an impact on the innovation processes later, after new technologies have been thoroughly researched.The paper illustrates how the case firm is cognitively locked into an innovation path focused on generating ever-new product versions on different technological platforms, regardless of cannibalisation among the firm's different product versions. Despite the cognitive lock-in to an innovation path the firm is unconstrained in its choice of technological platforms and paths. Firms’ innovation processes may thus simultaneously be characterised by unrestrained search processes and myopic behaviou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