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上海教育》2000,(2):8-8
1月7日,教育部召开了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负担工作电视会议,再一次对减轻学生过重负担工作作出专项部署。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负担意义重大而深远。南汇县教育局1月11日召开全县中小学校长会议,重点研究“减负”工作,对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负担的工作,推出了5个方面的举措,要求各校开  相似文献   

2.
本文基于对全国14个省(市、自治区)实施问卷调查的结果,初步了解我国中小学生使用教辅材料的学业负担感受的总体状况以及在性别、成绩状况、城乡、学校类别等因素上的差异。通过方差分析,从学生、教师、家长三个方面揭示了学生使用教辅的时间、使用教辅的自愿程度、使用教辅的态度、教师的要求、家长的要求等因素对中小学生使用教辅材料的学业负担感受的影响.并就此提出减轻中小学生使用教辅材料学业负担感受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中小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包含三个方面涵义:第一个方面是指中小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它包括教育内容本身超过了学生可能接受和理解的限度以及课程、书本、练习、测试、补习、竞赛、作业过多所造成的过重的课业负担。第二个方面是指中小学生的心理负担过重。由于学习任务重、难度大,考试以考分高低排名次和休息、睡眠时间经常不足,造成学生恐惧、焦虑等过重的心理负担。第三个方面是指中小学生及其家长经济负担过重。由于繁多的各种读本、练习册、练习卷、习题册和教辅资料等造成了学生家长特别是农村学生家长的经济负担过重。 一、学生过重负…  相似文献   

4.
中小学生负担过重是长期以来困扰我国基础教育的顽症,过重的课业负担严重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严重摧残了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已成为当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障碍,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教育内部的原因,也有社会方面的原因。切实减轻学生的过重负担,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综合治理,标本兼治。  相似文献   

5.
关于“减负”的一些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负担是当前教育领域乃至全社会的一个热点问题。对于江泽民总书记关于教育问题的重要谈话 ,教育部的《关于在小学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紧急通知》 ,各学校都在认真学习和贯彻。为了避免工作的表面性、片面性 ,在此 ,笔者谈谈对“减负”的一些思考。一对学生过重负担的认识学生负担是指学生为了达到国家规定的教育目标和自身素质全面发展的目的所应承担的全部任务与责任。做为学生 ,他们不能没有学习的任务与责任 ,因此也就不能没有负担。但是 ,中小学生是一个正在成长中的人 ,其身心所能承载的任务与责任是有限度的 ,超过了一…  相似文献   

6.
前不久教育部召开的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负担工作电视会议和江泽民总书记《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以及人民日报发表的《全社会都要关心支持教育事业》的评论员文章 ,在全社会引起了强烈反响 ,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负担已成为社会各界特别是教育界关注、思考的焦点问题。我们应抓住当前这一有利时机 ,把我国基础教育提高到一个新水平。我们认为 ,解决中小学生过重负担问题 ,既需要全社会的关心与支持 ,更需要教育工作者从我国教育发展战略的大格局着眼 ,对造成学生过重负担的原因、危害和减负对策等问题进行系统深入的理性思考。如果认识不到位不统一…  相似文献   

7.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中小学生负担过重的问题显得尤为突出.为此,国家教育部于今年初专门下达了“减负令”,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过重负担已严重影响着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迫使我们不得不认真应对.认识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下面的几篇文章分别就中小学生各种负担的表现,造成学生过重负担的深层原因,以及有关方面应如何切实有效地实现“减负”的目标等问题提出了各自的观点和思考,相信对读者会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8.
当前中小学生普遍存在“课本多、课程多、作业多、考试多、竞赛多”的问题,严重阻碍素质教育的推进,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所以“减负”工作刻不容缓,势在必行。在这里,笔者谈谈对学生学习负担问题的一些见解。学生的学习负担具有“城乡差异和区域差别”的特点,即学生的学习负担因城乡和区域间各方面因素和条件的差异而有所不同,因为他们至少受以下三个方面不同程度的影响。一、受升学和就业竞争的影响不同在大、中城市及人口密度大的地方,如果你的学习成绩比不上别人,那么,在升学择校和就业方面的优势就有可能不如人家,成绩优秀者…  相似文献   

9.
减轻中小学生的负担,已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工作效绩如何,直接影响到素质教育的实施。为了针对性地采取有力措施。作者通过对中小学生负担的内涵及现状进行分析研究,提出了自己对减负的认识及举措,力争使减负工作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0.
2000年初,国家教育部召开了“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负担工作”的电视会议,全面向学生过重负担宣战。时至今日,中小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真正减轻了没有?减负究竟难在哪里?路在何方?笔者作为长期工作在教学一线的教师,对此也有自己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1.
对“减负”的理性解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关键是质量减负。数量型减负只是其初级的、外在的形式。通过提高教育质量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以及由此引发的过重的生理、心理负担和经济负担等才是一种科学的、高层次的、难度较大的减负活动。  相似文献   

12.
刘珍莲 《教育艺术》2000,(11):12-13
减轻中小学生的负担(以下称减负)是当前教育领域乃至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热门话题。“减负”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已逐渐为社会各方面,尤其是教育部门所共识。但在某些地区,虽说教育行政部门传达了中央的减负政策及精神,并采取了一系列的“减负”措施,  相似文献   

13.
记者通过相关调查了解到,目前让中小学生感觉负担太重的主要原因在于“三多”,即作业多、考试多、补课多,由此直接导致了学生睡眠不足、娱乐时间太少等问题。的确,中小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的问题已成了当今社会一个很沉重的话题。“减负”即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通过减轻过重负担,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从而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和身心的健康成长。应该说,  相似文献   

14.
中小学生负担过重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既有学校老师的原因,也有家庭的原因,更有社会的原因。“减负”要抓住根本,不能简单地“一减了之”。我认为在“减负”问题上,要避免步入以下误区。  误区之一:简单化,一刀切。  我认为,对中小学生“减负”,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减负”要“减”的是过重的课业负担和心理负担,而不是不要负担。现在各学校的情况不同,学生的课业负担也有很大差异。一般讲,重点学校,迫于巨大的升学压力和社会压力,学生的负担确实重,因而“减负”势在必行。而在一些非重点学校,特别是一…  相似文献   

15.
秦吟 《陕西教育》2000,(7):15-15
中小学生负担过重是长期以来困绕我国基础教育工作的顽症,已经成为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严重障碍。如何“减负”?“减负”以后怎么办?如何实现轻负担高质量?目前,这些问题已受到学校、广大家长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减负”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全面综合治理。为了真正减轻学生负担,全面推进素质教  相似文献   

16.
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负担,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前提,是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一项重要举措。如何正确看待“减负”?如何以“减负”为契机,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呢?这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在关注、思考的一个课题。   前提:转变教育观念,消除思想误区   “减负”问题是一个涉及教育观念、课程教学及教育制度改革,涉及学校、社会、家庭诸方面的系统工程。它主要包含三层含义,即减轻过重的学习负担、心理负担和经济负担。“减负”的实质就是以学生的发展作为教育改革的起点和依据,改革原有传统教育中不合理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  相似文献   

17.
中小学生学业负担问题应从心理学角度,即学习者的本身——心理因素来揭示学业负担的本质与核心。认知负荷理论是探讨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心理因素的教学与学习理论。从认知负荷的视角看,学业负担是中小学生对学习过程中所投入的心理资源总量的主观感受和体验,主要包括认知资源投入与情绪资本投入等。减负的关键在于减轻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内在认知负荷和外在认知负荷,优化学习中的有效认知负荷。  相似文献   

18.
《教师教育研究》2016,(2):27-33
对1949年以来国家颁布的6部减负政策文本进行高频词汇统计,选取16个具有代表性的高频词汇进行变化趋势分析,发现减负的重点内容从最初的时间负担到八九十年代的教学、考试负担再到21世纪的作业负担,减负的责任主体涉及教师、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家庭、社会,前三个主体的词频波动较大,且出现被弱化的倾向,后两个逐渐成为减负的重要力量。依据变化趋势,提出三个方面的政策优化建议,一是政策制定应剖析负担产生的深层原因,形成各层协调的配套政策体系;二是从语境上使负担指向词汇获得行动意义,在"如何减负"上提供行动指南;三是充分发挥专业执行者在政策实践中的作用,将专家纳入执行群体。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教育的法律法规入手,分析了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过负”)是违法现象,而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减负”)是合法举措。增加学生负担应负法律责任,减轻学生负担是有法可依的。  相似文献   

20.
在中小学教育中学生应该有负担,但是在现实中承受着过重的负担。针对中小学生负担过重,党和国家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这些政策对减轻学生负担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本文在厘清建国以来"减负"政策历史变迁的基础上,对减负政策进行反思,从而在今后的实践过程中更好的实施减负政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