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要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推动农村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  相似文献   

2.
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要实现农民的现代化,首要是实现农民观念的现代化;而现代农民观念体系的基本内涵主要包括经济观念、政治观念、精神观念、文化观念、法制观念等。因此,在新农村的建设中,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深入开展农村政治文明建设,大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加强农村大众传媒手段建设等多种途径去构建中国农民观念现代化体系,从而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  相似文献   

3.
城乡统筹下农村空间整合研究——以南京市郊县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乡统筹下的乡村发展与建设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必须面对的重要现实任务,农村空间整合是我国当前及未来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作为南京都市圈中心城市的南京,强中心、弱边缘的地域空间特征非常明显,郊县城镇体系不完整,村镇规模小、数量多、布局分散。针对城乡空间特征和郊县村镇建设现状,南京市郊县农村空间整合应采取的主要策略:一是以“三城九镇”为重点,规划建设农村城市化三级平台——农村城市化策略;二是以村镇布点规划为抓手,重构农村生产与生活空间——农村空间整理策略;三是构建城乡统筹发展的社会保障体系——城乡一体化的社会发展策略。城乡统筹发展是农村空间整合的基本立足点和目标,建设农村城市化的核心载体是农民向城镇集中的前提和基础,整理与重构农村空间则是我国农业与农村现代化的客观需要,城乡统筹发展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农村城市化和农村空间重构的主要保障。  相似文献   

4.
农村社区学院的基本社会职能是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智力支持。这要求农村社区学院必须进行内部制度创新,即坚持以农村、农业和农民的需要为中心,以普及农村高中后职业技术培训和自考教育为先导,建立以成人、业余在职业培训为主的开放教育体系,形成大协作的办学模式。  相似文献   

5.
《嘉应学院学报》2017,(3):47-50
县域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的基本目的是使社会所有人群享受金融服务,社会普惠属性居于其中心地位。协调县域农村普惠金融的社会普惠属性与金融机构运营的效益中心导向性,显得尤为重要。通过调研发现,农村普惠金融推进实践中金融机构在基础建设等诸多方面都以其效益为中心,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县域农村普惠金融效力,导致县域农村金融服务在实践中未能满足农民基本需求。  相似文献   

6.
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是广大农民当前的现实需求,实现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也是社会公平与社会和谐的基本保障。基本公共产品缺失和基本公共服务严重不到位已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问题,迫切需要解决。为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制度保障条件,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重在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7.
农村公共卫生工作关系到保护农民健康、发展农村经济、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的大局。近年来,固原市农村公共卫生工作在市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立足农村、服务农民、惠及百姓”为基点,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和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为目标,以直接面向农民的9大类33项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为重点,全面推进市、县(区)、乡(镇)、村四级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农民健康意识和健康水平得到了很大改变,全市农村公共卫生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应加强我市农村公共事业的发展,切实为农村居民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相似文献   

8.
农村成教和农村学习型家庭建设的有机结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成人教育与农村学习型家庭教育同属于终身教育,是建设新农村的奠基措施。由于认识没有完全到位、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大量的农村贫困人口的存在和“两张皮”现象等原因影响了二者的发展与结合。要坚持以农村经济建设为中心,正确处理建设新农村与培养新农民的关系,对“两种教育”自身进行改革和建立保障机制,以加快“两种教育”的发展与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9.
田间学校为京郊农村社区教育发展注入活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芳  曹云霞 《成人教育》2012,(11):82-84
京郊延庆农民田间学校是强调以农民为中心,充分发挥农民的主观能动作用的新型农民教育培训组织,它对推广农业技术,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和京郊农业的整体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农民田间学校让农民提高了增收致富的能力,培养了现代高素质农民,在北京农业现代化建设中发挥很大作用。延庆农民田间学校的快速发展把京郊农村社区教育带进了广阔的天地,为农村社区教育发展注入了生机与活力。  相似文献   

10.
城市作为社会经济的核心空间,为社会发展提供动力和方向。市民社会的崛起为农村社区建设提供了参照,农村城市化是城市化的重要内容,农村与城市的良性互动以及城市中心的限度要求农村社区建设以农民的需求为出发点,发展农村社区组织,提高农村社区的发展潜力与抵御风险能力。  相似文献   

11.
当今,人类社会已经进入现代科技高速发展的年代,为适应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市场经济为导向的新形势,必须努力塑造一代有文化、有理想的新型农民。农村成人教育工作是提高农民素质的基础工程,是发展农村经济的桥梁,必须注重生产技能教育,给农民一把打开致富之门的金钥匙。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经历了起始、逐步推进、深化三个阶段。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推动的结果,以建立市场经济为基本取向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是推动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根本动因。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必须走渐进式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政府推动与农民的创造相结合;要注重培养农民的民主精神,提高农民的民主素质,推动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认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农业与农村经济取得了全面高速的发展,当前我国的农业与农村经济开始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但也面临着资源环境压力,投入不足,基础设施脆弱等诸多问题。因此,我国农业与农村经济跨世纪发展的基本思路是:以市场需求为中心,不断优化农村产业和产品结构;以提高质量为中心,不断增加农产品的有效供给;以增强效益为中心,不断提高农民收入;以城镇建设为中心,不断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在政策措施方面,应制定和出台一系列针对农村经济的新特点、新要求的政策措施,确保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稳步发展  相似文献   

14.
加速发展农民教育,动员和吸纳广大农民积极参与以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劳动技能为目的的各项学习活动,是加快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重要任务和基本途径.这就对农民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农民教育应在"学习型社会"的总体目标下,重新审视自身在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以及学习型社会中的地位、作用,用新的经济规则与教育理念来加速自身的发展,把做好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作为当务之急,落脚点和出发点都放在通过提高农民的科技和文化素质,来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学习型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15.
新中国建立之初,党在土地改革的基础上,引导农民实现了从单干到互助组、初级社再到高级社的发展,使5亿农民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领导农民实现了以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中心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使广大农民逐步摆脱了贫困;十六大后党把建设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把“三农”问题上升到政治的高度,指引农村走向富强。  相似文献   

16.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归根到底是要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湖南是农业大省,农村劳动力达3900多万人.面对庞大的农村劳动力基数,湖南要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四化两型"和富民强省的战略目标,必须以提高农民素质、培养新型农民为中心.  相似文献   

17.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各个方面,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应该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根本点,把建设现代农业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把培养新型农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关键点,富有实效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18.
为农村经济建设服务为农民脱贫致富服务大兴县第一职业高中校长李长贵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为农业结构调整服务、为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服务,是我校一贯的办学宗旨。以改革促服务,又以服务推动改革,是贯彻这一宗旨的基本措施。-、坚持为农服务的办学方向我校是1983...  相似文献   

19.
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农村思想政治工作是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党和政府对广大农民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基本手段。它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与发展;促进了农村精神文明的建设和发展;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型农民的教育和培养;促进了农村社会的和谐和发展,为当前皖北农村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相似文献   

20.
提高农民的素质和帮助农民增加收入是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职业教育面临的一项严峻的挑战。把培养新型农民放在首位,加大农民培训,提高培训水平是今后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在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时候应优先考虑农业、农村、农民的基本需要,同时必须在现有的基础上进行改革、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