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京派作家萧乾非常看重带有童年色彩的回忆在文学创作中的审美功能,他常运用儿童视角叙述故事,使他的小说获得一种"间离效果",首先是情感上的间离,其次是创作心理距离的间离,由儿童世界与成人世界的差异形成对立冲突,形成反讽作用,使作品呈现从容而节制,含蓄而蕴藉的美学效果。  相似文献   

2.
女性四部曲是导演法斯宾德电影美学理想的重要载体,集中体现了导演独特的叙事模式和镜像语言,对间离效果及对好莱坞情节剧借鉴式运用,使得法斯宾德的电影作品呈现出独特的新德国电影的特质。  相似文献   

3.
"间离化"理论作为一个美学概念,是德国戏剧家布莱希特提出的一种新的演剧理论和方法。艺术与审美是相通的,戏剧舞台的"间离化"效果对翻译批评研究也同样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以约翰·罗斯金(John Ruskin)的The Freedom of the Fly为例,从分别词汇、叙述角度和感情基调方面分析原文的"间离化"效果在译文中的再现。  相似文献   

4.
布莱西特与莎士比亚虽属不同时代的戏剧家,但在戏剧表现手法上仍然可找到相似处。本文运用布莱西特戏剧的间离理论,从戏剧结构和情节上探讨了莎士比亚戏剧中的间离手段和效果。莎翁精心地运用间离手法使其戏剧获得了不同凡响的戏剧效果及审美效应。  相似文献   

5.
叙事作品中情感成分是决定能否吸引读者完成阅读的关键。情感无疑是依附在语词之上的,不同的语言编排,即叙述方式,将产生不同的情感效能,因而情感达成和叙述的距离有着内在的联系。传统叙事作品是以现实的真实性为基础,它导致一种梦幻式阅读效果,是实现故事和情感而排斥叙述的,因而是零度的叙述。新潮叙事作品则是另一种极致,追求多种叙述的变化,弱化情感,实质上拆除与读者的情感桥梁。我们发现一种“间离式”叙事作品正在这两个极致之中,寻求适度的叙述距离,成为叙事作品的新走向。  相似文献   

6.
为了让学生能够跳出文本主动阅读,教学中要对文本作“陌生化”处理,可借助再现作品形成过程,以写促读、引进评论、变读设计、比较联系等有关“间离技术”来完成。  相似文献   

7.
间离效果是中西戏剧艺术的分水岭。中西戏剧艺术在舞台效果和叙事方式上的种种差异,体现了两者在间离效果上的不同立场。追本溯源,这些差异都要归因于中西不同的美学本质。尽管中西戏剧艺术千差万别,各有千秋,但只要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就能将戏剧这一艺术形式达到完美的境界。  相似文献   

8.
夏吟诗歌有冷静客观的生活化叙事特点,她善于运用虚实相间、通感、借喻等手法,写出有间离效果的诗句,设置一种陌生化阅读效果,让读者获得更多的审美感受,在思考中发掘哲理。  相似文献   

9.
在后现代语境下,通过对布莱希特“间离效果”美学思想的产生和美学创作(编剧、表演、舞美)三个方面的创新性分析,从中“间离”出美学理念和美学实践中暗含着的辩证性认知特征与后现代性(开放型结构)的特征,并指出他们所具有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仲霞 《职教通讯》2017,(36):39-44
"间离"不仅是进行戏剧革新的一个重要手段,而且是构成"布莱希特戏剧体系"的要素之一。职业学校译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运用"间离"手法分析学情、处理教学内容、开展教学设计、掌控课堂、反思课堂,从而释放并提升作为教学主导的教师和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的课堂学习力。以《神的一滴》教学实践为例,分析了如何运用"间离"打造译文阅读课堂,释放提升译文阅读课堂学习力。  相似文献   

11.
《高祖还乡》是睢景臣的成名之作,是元代散曲同类题材中硕果仅存的一篇。散曲在载体的选择、叙述视觉以及语言形式上都造成了一种文本与读者的恰如其分的“间离”,有一种奇特的“陌生化”审美效果。  相似文献   

12.
李东晓 《文教资料》2008,(23):83-85
"间离化效果"是布莱希特史诗剧的核心概念,就是借助于种种艺术手段,有意识地在演员、观众、剧情之间制造一种距离或障碍,使观众以旁观者的身份积极思考、评判,最终获得对社会人生的理性认识.<武林外传>有意识地吸收布莱希特戏剧间离化的方法,使得该剧表现出与以往其它剧目不同的全新面貌,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相似文献   

13.
余德庄是新时期重庆小说创作的重要作家,他以《忧魂》、《海噬》、《太阳雨》等三部长篇小说,充分显示了自己的创作实力。忧患意识和批判精神,在三部作品中一以贯之,而作品的时空体形式却有了明显变化,表现出作者对文学传统的反思和审慎的间离,及不断超越自我的鲜明意识。将城市文化精神与地域文化特色作有机的统一和融通,是读者对余德庄新一轮创作的期待。  相似文献   

14.
“陌生化”是德国著名戏剧大师布莱希特创建的戏剧理论,是指在戏剧创作和表演过程中,采用“间离技术”,突破观众与剧情之间产生的移情、内模仿或感情共鸣效果,使观众更理性地、冷静地分析判断剧情和人物.从而获得更深刻的审美享受。  相似文献   

15.
陈月娥 《文教资料》2008,(36):56-58
徐晓钟重视演员的表演,坚持表演中的"陌生化"效果,并运用"歌队"和"转台"增强演出的间离效果.本文论述的重点在于剖析徐晓钟代表作品中体现的深厚哲理内蕴、意境的营造和"诗化"的舞台象征艺术.  相似文献   

16.
课程的间离效果与课程改革:基于隐喻的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课程和戏剧无论在构成要素还是活动方式等方面,都存在许多相似的地方.叙事剧表演中的间离效果,在师生之间的课程活动中同样存在.基于这种隐喻性假设,当代课程观可归纳为"摹仿型"与"间离型"两种基本类型.我国现阶段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应在实现课程观转型的基础上,重新确立教师与学生、课程与文本、课程与知识、课程与考试以及课程与生活之间的关系,这将有助于课程改革走向人本化的课程哲学路向及其实践方式.  相似文献   

17.
陌生文本 "陌生化"是德国著名戏剧大师布莱希特创建的戏剧理论,是指在戏剧创作和表演过程中,采用"间离技术",突破观众与剧情之间产生的移情、内模仿或感情共鸣效果,使观众更理性地、冷静地分析判断剧情和人物,从而获得更深刻的审美享受.  相似文献   

18.
<正>诗是所有文学样式中最凝练的一种文学样式。正因为其语言的高度凝练,表意的含蓄蕴藉,其词语组合的巨大弹性与张力,诗句间的极度跳跃与空间释放,为读者解读诗歌提供了诸多可能。这就使诗与读者之间建立了天然的间离关系。我国历代就有"诗无达诂"的说法。诗歌教学内容如何确定?窃以为抓住诗歌与读者的间离关系,使其效果可能化与最大化,或许是解决我们目前诗歌教学荒漠化现状的比较有效的手段之一。当前我们的诗歌教学处于荒漠化状态,这一说法  相似文献   

19.
《武林外传》在国产情景喜剧走下坡路的今天大受欢迎的一大原因是在剧中巧妙引入中国当代先锋戏剧的一些常用因素,包括对经典的解构与反讽、间离效果、荒诞手法、戏仿、注重与观众交流等等,本文试图对这些因素做一个解析,并简要分析其得失。  相似文献   

20.
布莱希特在戏剧上最大的创新是提出了"叙述体戏剧",旗帜鲜明地与此前延续了2000多年的亚里士多德的"戏剧性戏剧"传统相对抗,而"间离说"则是其戏剧理论的核心范畴。文章通过对"间离说"的分析,以期深化对布莱希特戏剧理论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