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驱油用聚合物当中,聚丙烯酰胺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物质,其在应用的过程中也能体现出非常好的效果,但是在采出液当中出现了一些给油井生产污染,这样一来就给处理工作带来了非常不利的影响,而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其进行降解处理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途径,主要分析了驱油用聚丙烯酰胺降解研究进展,以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2.
以阴离子聚丙烯酰胺(HPAM)为主原料、一元羧酸盐、多元羧酸、弱酸钠盐为助溶剂,制备了速溶型复合絮凝剂。考察了添加不同助溶剂类型对于HPAM溶解速度的影响及添加助溶剂对于不同指标HPAM助溶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三种助溶剂同时添加对HPAM助溶效果最佳,助溶剂对不同指标HPAM均具有助溶效果,对20%-30%水解度HPAM助溶效果最为明显,洗煤、选矿等行业废水应用试验表明速溶型复合絮凝剂絮凝效果优于HPAM絮凝剂。  相似文献   

3.
在多年的三采研究中,人们为HPAM水解度的测定建立了许多方法,广泛用于油田生产和研究中。但随着各类耐温耐盐聚丙烯酰胺驱油剂的出现,使其分子结构产生了不小的变化[1,2]。这些结构变化使原本用于HPAM的测试方法难以直接用于耐温耐盐聚合物驱剂的测试,或者出现较大的误差,或者产生无法确认的不确定性。因此针对耐温耐盐聚丙烯酸胺,建立相适应的测试方法和表征手段就成为一项急迫的任务。  相似文献   

4.
聚合物驱具有提高原油采收率幅度大、经济效益好等特点,是当前国内外最具有发展潜力的三次采油方法之一。但随着聚合物注入体积的增加,注聚井的注入压力高、达不到配注、间歇注入等欠注现象日益突出,特别是由于近井地带聚合物堵塞,注聚后的水井难以有效注水,严重影响了聚驱后注水开发效果。本文针对河口采油厂埕东西区二元驱单元的实际情况,重点开展了四种常用的聚合物解堵增注技术评价,通过分解井筒返出老化聚合物评价实验、分解聚丙烯酰胺溶液评价实验、耐温性评价实验和缓蚀效果评价实验四项评价指标优选出最适合本厂注聚井的解聚技术,并通过现场应用情况进行综合分析,针对未来解聚提出改进建议,为今后聚合物驱油藏的深部解聚探索出一套经济可行的办法。  相似文献   

5.
建立液质联用色谱测定聚丙烯酰胺水凝胶中丙烯酰胺的含量。方法:采用奥泰公司C18色谱柱(220 mm×4.6mm,5μm),水-甲醇-甲酸-乙腈(88:6:0.01:6)为流动相,13C3-丙烯酰胺为内标,柱温为30℃;离子源:阳离子大气压化学电离源(APCI+);放电电流:5 A;加热毛细管温度:300℃;鞘气(氮气):30 Arb;辅助气(氮气):10 Arb。丙烯酰胺在0.5~3.5μg·m L-1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丙烯酰胺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9.2%。结论:本法简便、准确,可用于聚丙烯酰胺水凝胶中丙烯酰胺的含量测定。  相似文献   

6.
采用絮凝、沉降及过滤,再辅以阻垢缓蚀的处理方式对采油污水进行回注处理研究,考察了无机絮凝剂聚合铝(PAC)作为主絮凝剂,有机絮凝剂聚丙烯酰胺(PAM)以及一种基于淀粉的新型阳离子聚丙烯酰胺poly(St-AM-DMDAAC)作为助絮凝剂对采油污水絮凝沉降的影响,同时考察了缓蚀阻垢剂羟基亚乙基二膦酸(HEDP)对腐蚀速率和阻垢率的影响。研究表明:淀粉接枝阳离子聚合物比阴离子聚合物PAM表现出更好的絮凝效果,PAC和poly(St-AM-DMDAAC)用量分别为和80 g/L和1.5 g/L时,将采油污水中含油量和固体悬浮物含量分别降至5 mg/L和1 mg/L以下。阻垢缓蚀实验结果表明:当缓蚀阻垢剂HEDP加量为60 mg/L时,腐蚀速率小于0.05 mm/a,阻垢率达到90%以上,水质满足注水要求,达到回注标准。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索高温高盐油藏提高采收率的方法,拓展聚合物驱的应用领域,对生物聚合物黄胞胶的基本应用性能进行了研究,建立了生物聚合物的评价方法,并与合成聚合物聚丙烯酰胺进行了性能对比,通过试验研究,得出了合成聚合物聚丙烯酰胺与生物聚合物黄胞胶的共性与特性,并通过驱油效率试验,确认生物聚合物黄胞胶的应用条件,提出了改进建议。结果表明:生物聚合物黄胞胶适合于地层温度小于80℃,地层水矿化度大于20000mg/L的油藏。  相似文献   

8.
341省道马山至宜兴周铁段YMA02竺山湖线路区采用围堰明挖法施工,其湖底含有大量的疏浚淤泥,淤泥的不合理处理将会给周边造成巨大的环境压力。淤泥本身作为一种自然资源,直接外运废弃处理也是一种资源浪费。鉴于此,本文采用絮凝试验和颗粒级配试验,分析絮凝剂种类、掺量对于泥浆絮凝效果的影响,揭示了泥浆在絮凝过程中的絮凝机理和颗粒尺寸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阳离子聚丙烯酰胺(CPAM)絮凝处理效果优于阴离子聚丙烯酰胺(APAM)和非离子型聚丙烯酰胺(NPAM)且当CPAM掺量为0.4‰时,清液析出量最多;CPAM与APAM相比,前者对于泥浆的絮凝主要通过吸附电中和作用进行,而APAM由于其相对分子质量较大,可以同时发挥吸附桥架作用和吸附电中和作用;随着各絮凝剂用量的增加,絮凝完成后泥浆中粘粒的含量逐渐减小,粉粒的含量逐渐增加。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杏南开发已开展的二类油层注聚试验区和工业化区块的动态反映特征分析,指出二类油层在聚驱开发过程中存在着注入能力差、产液能力低、见效含水低值期短、聚驱平面矛盾突出等问题。从实践的角度总结了改善二类油层聚合物驱开发效果的主要途径。二类油层聚合物驱通过严格控制注聚对象,可以减少层间差异;通过采取细分层系、缩小井距、完善注采系统以及优化注聚方案等技术措施,可以取得较好的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10.
王桂荣等 《内江科技》2014,(5):50-51,72
<正>聚丙烯酰胺(简称PAM),是丙烯酰胺及其衍生物均聚和共聚的统称。PAM是一种线形水溶性高分子,是水溶性高分子化合物中最为广泛的品种之一。该类产品主要形式有水溶液胶体、粉状及胶乳三种,并可有阴离子、阳离子和非离子等类型。分子量是影响PAM使用的重要参数。GB 12005.1-89《聚丙烯酰胺特性粘数测定方法》和GB12005.10-92《聚丙烯酰胺分子量测定粘数法》是检测PAM分子量的实验方方法。笔者在实验中发现GB12005.1-89的实验方法存在不足。本文对发现的问题通过实验进行分析,同时提出改进意见。  相似文献   

11.
王一霖 《内江科技》2013,34(5):50+25
本文采用自由基胶束聚合合成疏水缔合水溶性聚合物聚(丙烯酰胺-丙烯酸十八酯)P(AM-SA),红外光谱表征聚合物结构,元素分析法分析聚合物组分,研究了聚合物反应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物料配比、反应温度、引发剂、反应时间都是聚合反应的影响因素,得出聚合反应的最佳条件为:丙烯酰胺(AM)10.000g,丙烯酸十八酯(SA)用量为AM的0.75%(摩尔比),表面活性剂(SDS)用量为反应单体总质量的3%,引发剂(APS)用量为反应单体总质量的0.25%,在N2保护下反应时间6小时,反应转化率可达86.7%,制得的产物分子量可达×106数量级,具有最好的增粘性能。  相似文献   

12.
针对目前含聚采油污水深度处理和回用技术领域,影响膜工艺处理效果的关键问题_聚合物的去除程度的问题,开展了Fenton试剂氧化法去除油田采出水中聚丙烯酰胺(PAM)的试验研究。通过正交试验的方法考察YFenton试剂氧化法中各因素的影响权重,最终确定了PAM降解的最佳工艺条件。  相似文献   

13.
如何控制好聚丙烯酰胺产品细粉含量,使产品中细粉达到≤5%的指标,一直是聚丙烯酰胺生产努力达到的目标,针对这一问题,采取改变聚丙烯酰胺混合料斗下料方式的方法,减少了聚丙烯酰胺产品细粉含量.  相似文献   

14.
本文主要将HPAM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温度对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溶液黏度的影响实验,通过科学的手段以及技术方法实现对溶液黏度的控制,最终实现石油经济效益最大化的目标,这不仅对石油相关产业发展有是促进作用,还对社会发展以及经济发展有积极影响。通过实验结果表明,溶液黏度会受到温度的影响,温度越高溶液黏度越低。该项实验对我国石油行业的发展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5.
冬季是聚丙烯酰胺装置生产的瓶颈时期,低温环境制约了流化床干燥器内胶体的干燥数量。本文将对如何提高对流化床干燥器在冬季生产中的平稳运行周期进行分析,确保聚丙烯酰胺装置顺利通过"瓶颈时期"。  相似文献   

16.
注聚区出砂、出胶问题成为困扰机械举升长效开发的一大难题。本文通过对胜坨油田胜一区沙二1-3单元历史生产情况的对比研究,发现在注聚区出砂、出胶井况下,目前的举升工艺技术适应性较差,急需开展注聚区提液举升工艺技术的配套研究,提高举升工艺适应性,延长举升配套技术寿命。为此,2015~2016年在胜坨油田胜一区沙二1-3单元注聚区进行了提液研究,通过对电泵、螺杆泵、抽油泵等三种举升方式的现场试验对比,开展了有杆大泵提液技术攻关,形成了适应注聚区出砂、出胶恶劣井况的机械举升配套工艺技术。  相似文献   

17.
在含油污水的水质分析基础上,采用混凝沉降处理方法,通过正交设计考察了聚合氯化铝(PAC)、聚丙烯酰胺(PAM)的添加量和两次加药间隔在污水处理过程中对透光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当PAC加量为100 mg/L,PAM加量为1.2mg/L,加药间隔为10s时,水样透光率达到97.9%,悬浮固体去除率达98%以上,色度去除率接近100%,其它离子含量也都各有降低。  相似文献   

18.
对聚丙烯酰胺在不同投量和不同投加时间影响下絮体的强度(抗破碎能力)及恢复能力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投加时间和投加量的不同对絮体的强度因子和恢复因子的影响也不同,说明在不同条件下投加聚丙烯酰胺对絮体的抗破碎能力及重新生长能力的影响也不同:在混凝剂与聚丙烯酰胺同时投加时(絮凝0min),聚丙烯酰胺投加量的不同对絮体的强度因子和恢复因子的影响并不明显的,在絮凝5 min后投加,絮体的强度因子和恢复因子随着投加量的增加而增大,投量达到1mg/L时,恢复因子达到86%,聚丙烯酰胺投加量一定时,絮凝时间越长,再投加聚丙烯酰胺,絮体的强度因子和恢复因子越大.  相似文献   

19.
本文在文献检索的基础上,密切结合本油田的生产实黪,综合分析了聚合物驱采出液的浓度、含水率、粘度、密度、矿化度、离子含量的变化特征以及聚合物在产越水中的溶解性、聚合物产出水配制聚合物溶液的抗剪切性能和聚合物驱采出水的回注效果,对聚合物驱油技术的推广应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朱炫  王艺熹  郑晓冬 《科技通报》2008,24(3):334-339
选用青霉素类抗生素中的两种药物——青霉素G和氨苄青霉素,作为半抗原与载体蛋白牛血清白蛋白(BSA)通过不同的化学方法偶联合成了三种人工免疫抗原。三种抗原分别为BP-BSA(生理学法)、AP-BSA(生理学法)和AP-BSA(戊二醛法)。通过紫外、红外扫描和SDS-聚丙烯酰胺电泳法对三种合成抗原进行鉴定,发现半抗原与载体蛋白的偶联率为11∶1~12∶1。将合成的这三种抗原分别免疫9只新西兰大白兔,并用ELISA检验免疫后的兔子,发现其血清中分别产生了相应抗体,表明三种人工抗原合成成功。这为下一步获得针对青霉素类核特异性单克隆抗体制备及其相应食品安全检测试剂盒开发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