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探讨专副刊的创新问题,首先有必要对专副刊作一个简单的界定,这里不妨暂且借用冯并新出版的《中国文艺副刊史》中的一段话:“专副刊是我国报纸的编辑特点,也是植根于民族文化土壤的优良报纸传统。副刊已有百年的历史,它的亚种专刊也发展了70多年。”这段话不仅交代了专副刊的历史,而且也说明了二者的关系。跨入新千年以来,随着新一轮改版热的不断升温,众多报纸逐步开始“扬新闻,抑专副刊”,“小编大采”的模式悄然兴起,围绕全面强化新闻性,不少报纸都推出了主动出击的举措。另一方面,大力压缩专副刊,使得专副刊开始处于一种…  相似文献   

2.
张松岩 《传媒观察》2014,(10):67-68
正国内报纸的专副刊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专刊,如健康版、亲子版、学生作文版、旅游版、留学版、时尚版、美食版等,围绕着衣食住行的内容,组织文章,提供服务。另一大类是纯副刊,诗歌、小说、散文、小品文、随笔等文学范畴的文字,为读者提供文化精神享受以及为作者提供创作园地。这两大类,一般统称专副刊,以区别于新闻性质的文字报道。在历史上,国内早期的报纸没有或极少专刊,副刊主要就是文学副刊这一块。近年来专刊版面逐  相似文献   

3.
近几年,许多报纸传统的专副刊正在走下坡路,甚至连某些名牌专副刊也已经在相关报纸上消亡。但是,另一种状况却又成了非常值得关注的现象,那就是近几年涌现出来的许多新锐报纸,以周刊为主要特征的各种专副刊,却办得热火朝天。只不过,这些专副刊正以非同以往的面目存在与发展,它们不再是部分读者和编者寻求个人爱好甚至附庸风雅的沙龙,而是和越来越多的人生存和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成了报业经营的一个重要平台。地方报专刊的兴盛理由第一,细分市场的结果。如果说新闻是满足了大众(或是报纸的目标读者)对新闻的需求,那么专刊满足的就是小众对新…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报纸的信息量越来越多,新闻、评论的增加量是有限的,大量的新闻容量多体现在专副刊上。尤其是在厚报时代到来的当今,专副刊已成为报纸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已远远超越了纯文学的传统概念,各类专刊副刊既丰富了报纸内容,又突出了报纸的品位。从某种意义上讲,专副刊办得好坏决定了报纸本身的品质定位。  相似文献   

5.
邹陶嘉 《新闻界》2005,(3):127-128
199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报业竞争的加剧、报纸改版扩版热的不断升温和受众观念的加强,传统报纸副刊发生了很大变化,内容空前丰富多彩,形式应有尽有,同时各种专刊也发展势头强劲,专副刊的属性和界限一度变得模糊不清,学界曾以“大副刊”统称之。本文试对新时期报纸专副刊发展中的几大关系进行梳理,以期加深对报纸专副刊发展规律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副刊、专刊是报纸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新闻版互为补充,相得益彰。在地方报纸中,副刊、专刊的容量很大,而且可读性强,副刊、专刊以其丰富的内容和活泼的表现形式深受读者欢迎。这主要是因为,除发表一些重要新闻外,副刊、专刊还可以充分体现其信息集中优势(既然名之曰“刊”,可以适当带有杂志化倾向;而“专刊”要专,可以突出重点加大份量),提供更深层次的新闻分析和新闻背景陈述,提供更多层次的不同精神需求的作品。但副刊、专刊的编辑思路还应该不断开拓,不断创新,这是由副刊、专刊的特点与功能决定的,也是当今社会的文化语境越来越开放、越来越多元化的现实要求,更是报纸读者群不断扩大、读者的思想文化素质不断提高的必然趋势。如果地方报的副刊、专刊的编辑思路固步自封,失去时代感,就会失去特色,失去读者。  相似文献   

7.
邢晔 《记者摇篮》2010,(5):15-15
社会的发展和报业的竞争,使得报纸副刊的内涵和外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统意义上的文艺副刊必然要向大副刊转型。但是,笔者认为,真正的大副刊,并不是将专刊和周刊等一网打尽的“大副刊”,那些打着大副刊旗号的专刊和周刊,其实早已经背离了“副刊”的真正含义?真正的大副刊,应该是读者精神和思想的助力器,它关注人生观、价值观,  相似文献   

8.
经济专刊与普通副刊有很大区别,普通副刊以版面可读性为主,经济专刊则不同.经济专刊既要不断提高版面可读性,又要积极配合广告经营活动,同时还要通过加强版面策划拉动广告创收.  相似文献   

9.
和新闻、言论、广告一样,专刊副刊是报纸的四要素之一。传统报纸的专刊副刊一般以文艺副刊为主,这与报纸专刊副刊产生的社会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繁荣发展,报纸作为一种大众传播媒介,它的覆盖面和影响力渗透到人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传统的以文艺副刊为主的办报格局正面临新的挑战。尤其是随着经济发展而带来的人们日常经济生活与文化生活的丰富,更要求报纸在专副刊的配置上进行一场革命。报纸的新专刊由此应运而生。 对于一张报纸来说,新专刊的推出无疑会在采访、写稿、编辑、组版上提出许多新的要求,但更重要的是应该在宏观上有一个总体的考虑。报纸新专刊的策划就是这样的一项缜密细致、统领全局的“系统工程”。所谓策划,意即筹划、谋划。美国哈佛企业管  相似文献   

10.
副刊可以说是充当了报纸新闻改革试验田的角色,其外延得以一再扩大。从传统副刊到专刊,到双休刊,直至如今风头正劲的B、C版,通过深度报道、背景分析、新闻评论等方式,向新闻进行着强有力的渗透。其实报纸副刊的率先革新具有其历史的必然性。某种程度上,是“开风气之先”的副刊传统和“激进创新”的副刊精神使然。新时期副刊的内容辐射社会各个方面,尝试以直接的方式和强烈的色彩来干预社会。这说明,专副刊有良好的市场竞争细胞和市场应变能力,专副刊是地方党报抢占市场的生力  相似文献   

11.
在日趋激烈的媒体竞争中,各媒体为增加各自的核心竞争力,除保持原有新闻版块的拼抢外,更强化了对专副刊领域的争夺。沈阳晚报在2006年下半年对《沈水副刊》进行了改版,增强了《健康》《说法》《历史》等专刊;《辽沈晚报》在2007年也有了大动作,压  相似文献   

12.
专副刊作为日常新闻版面的补充,是报纸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各党报都在利用专副刊这个阵地,满足读者多层次信息需求,并走向市场创造经济效益。2013年10月,湖北日报与省档案局(馆)合办《档案解密》专刊。省委机关报与档案系统"联姻",这在全国尚属首次。如何把档案系统这个行业版办出特色?专副刊如何增强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服务力,实现舆论引领与文化担当?一年多来,《档案解密》循着"滋养心灵、润物无声"的既定宗  相似文献   

13.
近几年,在报业发展、新闻改革的浪潮中,专版、专刊和副刊像报纸的正刊一样,同样经历了大幅度、甚至是脱胎换骨式的改革和扩张。可以说,专副刊这一不属于新闻范畴,但却是新闻的延伸和深化,并带有某种新闻的视角和“气质”,与新闻版面互为补充、相得益彰的“特殊新闻”,在满足读者对报纸多方面的信息需求、审美需求和服务需求,在组织、引导社会舆论,指导、影响群众生活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今报纸的副刊已成为报纸分层次、分特点吸引受众的特色手段。专副刊作为报纸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新闻版不可替代的特性和作用,具有其它新闻版无可比拟的自身优势。”(江作苏:《办好专副刊是我们光荣的使命》)正因为专副刊在报纸中有着这样重要的地位,所以,专副  相似文献   

14.
专刊、副刊的崛起,已是报业发展必然趋势。在激烈的新闻竞争中,人们意识到大众传播要走向分众传播,部分综合性版面要细化成各种专版,广播则要有相当一部分频道走向窄播。也就是说,“大锅饭”要逐步地开出“小锅菜”。这是市场发展细分化要求媒体多样性的必然结果。说起来,专刊、周刊实际上都是副刊,或称是副刊的变种,可以视作副刊的范畴。所以有的报纸合称为“专副刊”,是相对于新闻版正刊而言的。副刊是中国报纸的一大特色,注重副刊则是中国报业的优良传统。西方的报纸很少有精心经营副刊的。东南亚一些华文报纸和港澳台的报纸副刊是繁荣的…  相似文献   

15.
李临雅 《新闻界》2002,(1):54-55
从1984年5月全国第一家老年报《老人报》在广东诞生以来,十几年的时间里,全国的老年报已经发展到20多家,期发量达到300万份左右,按人口计算,全国约40位老人就拥有一份属于他们自己的报纸。其中内容既专且广的专、副刊对老年报的发展,功不可没。专、副刊兴盛顺理成章近些年,老年报专副刊兴盛,是由老年报办报宗旨、服务对象所决定的。翻开任何一张老年报,都会发现,专、副刊的比重都大大地超过了新闻版面,无论是四个版、八个版还是十六个版的报纸都如此,基本上都是除了一、二版是新闻版外,其余的都是专、副刊。比如说…  相似文献   

16.
经济专刊与普通副刊有很大区别,普通副刊以版面可读性为主,经济专刊则不同.经济专刊既要不断提高版面可读性,又要积极配合广告经营活动,同时还要通过加强版面策划拉动广告创收."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做到原创性、服务性、商业性三者和谐统一,才能既不断增强版面可读性,提高报纸公信力和影响力,又很好拉动经营创收.  相似文献   

17.
栏目的策划是副刊系统策划中最基本的单元。在传统副刊中,栏目往往是副刊的直接构成元素。近十年来副刊专刊化、周刊化趋势的出现,使得子刊成为了副刊的直接构成部件,栏目成为子刊的构成元素,即副刊—子刊—栏目。栏目策划的关键在于栏目的设置与搭配。  相似文献   

18.
曾杰 《新闻大学》2005,(2):84-86
本文就报纸版面形态的价值与功能作了界定与区分,认为自九十年代来,报纸刊型正走向多元和功能互渗时期,刷新了报纸的版面语言模式,加速了报纸的现代化进程,但也给当代报学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报学需要对刊型进行区分,通过对专刊、副刊、新闻刊的价值与特点的重新认识与把握,实现报纸版面话语由传统到现代的转型。一、传统刊型面临挑战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起,随着报纸市场化步伐的加快,报纸的专刊与副刊、专副刊与“正刊”新闻版的关系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一是传统的文艺副刊的规  相似文献   

19.
有一句话很经典:靠新闻抓住读者,靠专副刊留住读者;有一种说法是60%~90%以上的人感兴趣的才叫新闻,而专副刊是分众的,也许只有20%~30%的人感兴趣,但每一个专刊或副刊只要能吸引、留住一批读者,就可以积累读者。那么靠什么“留人”呢?广告界有一句名言:找对人说对话。这同样适  相似文献   

20.
《新闻前哨》2005,(6):78-78
恩施日报社张晓玲在《特色专刊的定位》一文中说:恩施日报将专副刊作为一个重要板块进行精心策划,重新定位,涌现了一批特色专刊,《周边新闻》就是其中之一。恩施日报意识到,处在改革开放的环境中搞建设,州内干部群众不仅需要随时审视本乡本土自身的工作状况,而且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