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易经>素有"众经之首"、"大道之源"和"三玄之冠"的称誉.<易经>是一本论述宇宙万物变化规律以及人类知变、应变法则的著作,不仅是宇宙预测学,而且是人生行为哲学.<易经>中蕴含高明的管理智慧,并且千年来不断丰富、不断提升,对教育管理具有鲜明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易经被誉为"三玄之冠"、"六经之首",是中国传统文化之根源。易经应用抽象符号以描述宇宙中多数现象,它的基本图象是由64卦组成,每卦又由6爻组成。384爻的相互作用具有天地人网络的特性,反映了世间万物的相互依存的特点。易经哲学的主要特性是研究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如何变化的,因此,提出易经网络性的概念,有助于描述易道变化多端的主要特性,这是在易经哲学系统论基础上的拓展与创新,更能反映易经哲学的有序性和开放性。  相似文献   

3.
《易经》为中华文明的源头,它对于中华民族的思维﹑文化﹑文学﹑审美均有深远的影响,研究《易经》是研究中华民族深层的文化特征的基础。本文从《易经》的文本的意——象——言着手,即《易经》中的太极之美﹑意象之美和语言之美的角度来阐述《易经》的审美特点,它对于了解中国民族的审美特点有着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4.
中国的意象思想起源于<周易>,<易经>是儒、道文化的源头.道教典籍<道德真经>中"道"的体系与<易经>中"道"的体系是完全一致的;不论是对"道"的表述,还是对炼丹过程和内丹功法的阐释均用意象表达.文人画意象造型观来源于传统的道家哲学思想、道教理论学说.自然之道引申到中国传统绘画之中就是绘画之道;文人画的绘画之道就是意象造型.  相似文献   

5.
《易经》中"进德修业、崇德进业"的思想对高职思政课教学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同时《易经》中自强不息、诚信立身、"一阴一阳之谓道"等思想也可融入高职思政课教学内容,强化课程说服力,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有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6.
<正>《周易》又称《易经》,是我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人文实践的理论根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思想与智慧的结晶,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易经》里最常见的四个字是:元、亨、利、贞。这四个字包含了宇宙及人生的奥秘:"元"即开始,"亨"即发展,"利"即收获,"贞"即守成。天地变化的规律如此,为师之道亦然。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宏观视域中借鉴各类理论资源来理解东、西方文化的关系,强调运用中国传统文化资源如《易经》的元思维方式来理解文明史进程,具体则分析德风东渐与异国资源之侨易的关系。通过从德国文学之东传到中国的过程变化来呈现文化转移的复杂面相,辨析"原相变形"与"向度变型"的区分与意义,进而提出侨易学观念可以作为比较文学理论的学术资源。这要把握三点:1、凸显《易经》的思维,就是"易"为天下之恒理的几层关键性含义。2、强调"侨动"过程的重要性,也就是主张物质位移的枢纽性意义。3、尤其注意"侨-易"之间的二元关系。  相似文献   

8.
本文阐述了《易经》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分析了《易经》对西方科学的冲击以及西方对《易经》的认识;最后指出中西方文化的有机融合才是世界科学未来的发展之道  相似文献   

9.
高校后勤承担着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和环境育人的基本功能。后勤管理者可以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大道之源《易经》"位"字思想中寻找管理智慧,从而更好地履行使命、服务师生。  相似文献   

10.
舒容 《八小时以外》2014,(2):106-107
提起《易经》,人们往往想到“歪门邪道”,就是舞台上那些身穿八卦道袍、呼风唤雨的妖道,还有江湖上那些算命看风水的招摇撞骗之人。这真是对《易经》的天大误解。事实上,《易经》代表了中国文化最高的智慧,“是哲学中之暂学”。  相似文献   

11.
《易经》文化博大精深,其易理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其应用之术数也是哲学思辨的进一步体现。《易经》术数中的五行模式、生克规律都是科学性的体现,对于现代社会有着深刻的影响和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王晋 《天中学刊》2015,(2):103-105
《易经》及其衍生的易文化所阐释的"生生"之道,贯穿于中国哲学思想发展史,是系联中国哲学思想发展史之线索,是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智慧之源,已经内化为中华民族的思维模式。这也可以从根本上解释汉语句子的"话题―说明"两分结构,以及汉语句子由"话题―说明"再到"话题―说明"层层包孕的语句结构生成。  相似文献   

13.
文化磁场中两种力"环境规律"与"理念说明"相互作用交互和传递,转化为文化守恒的审美能量,作用人类精神。文章阐释《易经》文化现象提出《易经》三易:变易、简易和不易与人生三大问题:人与自然、人他人、人与自身,相对应形成张力,传递"共存、宽恕、开悟"的审美意蕴。并就"坤卦"为例解析《易经》的现实审美趣味,原创归纳"坤卦·六爻"美蕴:"履霜"极限美;"不习"智慧美;"含章"潜质美;"括襄"精进美;"黄裳"归真美;"玄黄"悲情美。  相似文献   

14.
德国汉学家卫礼贤因译介<易经>而蜚声国际汉学界,他终其一生向西方推介中国文化,试图融汇中西文明,试图在古老的中国文化里寻求医治业已堕落西方文化.<<易经>中的中国艺术精神>就是这种努力的结晶.他指出艺术创作的过程是"灵"与"魂"的交融,"道"是中国艺术创作的基石,只表现"道"的"白贲"是中国艺术的最高境界.他指出以"道"为核心的中国艺术精神正是医治堕落西方文化的良方.  相似文献   

15.
2004年9月3日,杨振宁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的"2004年文化高峰论坛"发表题为<易经与中华文化>的演说,他认为:易经影响中华文化的思维方式,是近代科学未能在中国萌芽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中华群经之首的《易经》,英译本不少,但即便是在所谓的权威译本中,由于语言、文化障碍和译者的疏忽等原因而产生的欠译、误译现象俯首皆是。通过比较诠释本,科学推理《易经》语言之本义,对比英译版本,找出误译原因,并通过多种手段综合运用,才能使读者、特别是不同文化背景的受众理解经典文化。  相似文献   

17.
本文立足于《周易》原典原貌追本溯源,重点对《经》中的阴阳和五行观念进行深入讨论;对原典的相关内容作了全面梳理。结论是:"刚柔相推之理"是易经的根本理论基础;"五行生克"观念也是原典的应有之意。但"阴阳五行"理论的系统化实在是后世之功。以期为初学者入易学之门打一把"钥匙";为消除人们对《周易》的误会和为传统文化正本清源做些努力。  相似文献   

18.
周易六十四卦以乾卦为首卦,其他六十三卦均要以它为指导才能获得正确的解释。因为爻是易经的最基本符号,所以乾卦的深刻内涵就蕴藏在其六爻的爻辞中。这样,乾卦六爻的爻辞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是易经最主要精髓的一个反映。而乾卦六爻的爻辞完整地描绘出了一个事物发生、发展、成熟、衰落的过程。这一点正与唯物辩证法第三大基本规律即否定之否定规律所揭示出的事物发展的过程有惊人的相同之处。研究易经文化与马克思主义文化的异同,可以帮助我们实现文化方面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9.
龙为雨神、农神,龙文化是中国几千年以农为本时代的主图腾文化,具有善恶两面性,既是民俗文化,也曾是帝王文化。濮阳西水坡文化遗址的三组摆塑,是中华"天地人合一"文化的源头,是以人为本的,是《易经》文化的沙盘。"中华第一龙",是演绎时变哲学的鼻祖。西水坡文化遗址实质上是中华第一王文化。  相似文献   

20.
《诗经》的"感兴"原理起源于《易经》"兼三才而两之"的宇宙观。古人在这种宇宙观指导下观察宇宙人生,并在其过程中产生了"感",即由单纯的对外部世界的观察发展到对内部身心的体验。"观感"的结果是人对天地万象的意义有了极深沉的领悟,并随之产生了"感兴",进入天人一体的意义世界。《诗经》《易经》的意义系统是贯通的,《诗经》之"兴"绝非随意,物象与情感间皆有固定的联系,"取象立言"是"兴"之真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