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史稿》等史料表明,明前叶经营淮盐的商人主体,是由西北商与淮商(又称扬州盐商)所构成.即该时期淮商不包括西北商.且在当时的淮盐经营中,也无陕商、晋商、徽商等一类称呼。从这种意义上看,不但徽商与西北商是处在不可比状态,而且连陕商、晋商是否为西北商主体也须论证。再据地方史料记载,徽州早在明初,甚至宋元时期,便有人迁往两淮,并有人在那里业盐。是盐法志科第记录表明,构成明前叶西北商主体者,为陕籍商人(另可能还有晋籍),而同时期的淮商主体,则只能是徽籍商人.且该时期在淮徽籍盐商绝不是一个小数,其科举业绩也早于西北商.故从这种意义上说,明前叶又是徽商与西北商同时在经营淮盐。明中叶以后,西北商加入淮商,与徽商一起构成新的淮商主体。  相似文献   

2.
明清时期,两浙盐场是仅次于两淮的全国重要产盐区,由于地理和历史原因,该区域的盐业经营徽商占有重要的地位。从两浙商籍设立和发展过程看,业盐于两浙的徽商起到了开创和推动作用:一是积极倡言,力请盐运使与朝廷沟通,创设两浙商籍;二是慷慨捐资,兴修书院,培养商籍弟子。明清两浙商籍制度在徽商子弟教育、江浙文教科举兴盛、商人地位提高、商业文化之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福建泉州与台湾(以下简称"泉台")一水之隔,两地很早就有经贸往来。清领台湾后,在泉台贸易中出现了一种独具特色的行会性商业组织——郊行,经营郊行的商人称为"郊商"。本文在论述泉台郊商的形成、发展及特点基础上,肯定了其在促进清代泉台两地商贸交流、发展公益慈善事业及协助政府维护地方治安等方面所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综观中国封建社会,就封建统治者对待商人的政策,总的来说是抑商、贱商。但到了北宋,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商品经济的活跃,商业有了极大的发展,统治者对待商人和商业的政策也随之发生了改变,这就导致商人的社会地位在北宋有了很大提升。商人在社会中的作用日益重要,对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二、商人向士绅阶层的攀缘 (一)商人业儒现象的类型 在士人向商人阶层渗透的同时,商人也通过种种途径向士绅阶层攀缘、流动,与“士而商”者相对应,“商而士”者也不乏其人。商人业儒与士人经商共同构成了明清的士商渗透现象与士商合流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唐朝商人抵达日本后,曾一度被政府安排在指定的宾馆里,只能在有限空间里开展贸易,其住处是专门接待外国使节的"鸿胪馆"还是普通旅馆,需进一步探讨,因为这预示着日本对唐宋及周边国家政策的调整。后来,宋朝商人走出旅馆自建"唐房",两国贸易由"旅馆贸易"转变为"唐房贸易",标志着宋日贸易中宋商经商形态的重大转折,也标志着日本对唐宋关系的转变。这似乎也奠定了以后中日关系的基本雏形。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商人的法律地位从总体上来说是卑下的,这与当今商人的境况大不相同,许多学者认为贱商法律思想产生的原因是儒家义利观的影响。但细加分析就不难发现,这实际上是学者的一种误读。  相似文献   

8.
石田梅岩被尊为"石门心学"的始祖。他的思想构成不是全盘接收神儒佛三教的思想,而是融合三教,并在这基础上有所扬弃,以提出独特的"商人道"思想。神道的"正直"、儒教的"诚实"、佛教的"慈悲"都是共通之"心","知心"是梅岩所追求的最终目标。他的伦理思想体系为当时处于社会地位末端的商人提供了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提高了商人的责任意识,影响甚大。  相似文献   

9.
徽商的形成     
徽州商人是指零散的徽州籍商人,徽商是指徽州商帮,两者是有区别的。徽商作为一种松散的商人帮伙,形成于明代中叶,公元1488年前后。  相似文献   

10.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商业蓬勃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重要历史阶段。其具体表现是:全国的市场体系在分裂的状态下得到进一步完善,市场类型趋于多样,市场交易量得到扩大;商人队伍不断扩大,皇商、官商、民商等商人阶层竞争激烈;因为分裂的政治局势,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效力有所减弱,为了获取战略物资,分裂政权纷纷采用安商政策;商业经营也得到了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徽商的形成     
徽州商人是指零散的徽州籍商人,徽商是指徽州商帮,两者是有区别的。徽商作为一种松散的商人帮伙,形成于明代中叶,公元1488年前后。  相似文献   

12.
商人形象大量出现在明代诸家的传记中,这是一种值得研究的文化现象。这种现象的产生与商人地位的提高、士商关系的变化、商人自身修为的提高以及很多文人已经意识到商业的重要性等因素有关。那么通过探讨这一文化现象的成因,对我们探究明代的社会经济、文化状况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古典小说中,商业题材的小说诞生较迟,作品也不多;小说中的商人大多是非道德形象,少数正面性商人也形象苍白,缺乏商人精神。造成这一文学现象的原因是中国历史上长期存在的轻商思想和抑商政策。  相似文献   

14.
近代中国祸乱频起,苏州商民为保护商业而组织了苏州商团,先后成立了43个商团支部,是近代商人独特的军事武装力量.苏州商团支部在辅助军警、自保治安、维持商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增强了苏州商团的实力和规模,但也因商人领导的"武装"性质不可避免地与政府产生摩擦,限制了苏州商团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秉承传统的四民分业与重本抑末思想,唐朝政策律令禁止商人入仕。然而,有唐一代商人入仕前后不断,成为显著的社会现象。这一现象的形成,一方面是唐政府注重商品经济的发展,实行扶商政策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商人为提高自身社会地位,努力寻求政治出路的结果。而唐朝官僚制度的缺失、科举制对身份限制的弱化、地方势力的增长等因素,无疑也助长了商人入仕现象。唐代商人入仕,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社会士商之间的界限,对当时的政治生活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清康熙年间,汉口出现了一种由两淮盐商设立的专款“匣费”,主要用于逢迎官员。随着匣费逐渐增多,需要一种专门人员来管理匣费,这些人员多从商人中产生,所以被称为“匣商”。文章主要探析汉口匣商的性质、出现的时间、影响以及消失。通过对汉口匣商的研究有助于更加的了解两淮盐商这一群体。  相似文献   

17.
学界在研究中国古代抑商的原因时,往往将抑商和重农对立起来,因而难以揭示其真正原因。聚民是古代早期国家产生的重要条件,而商人经商积累财富亦能聚民,对统治者构成威胁,这是日益走向专制集权的统治者无法容忍的,因此商人受到政府的抑制也就在所难免。  相似文献   

18.
"晋商"专指明清时期的山西商人,为明清十大商帮之首。晋商倡导"学而优则商"观念,优秀学子将商作为本业,开创了中国传统社会多元价值取向的格局。"学而优则商"观念的实质是崇商、重商,是传统思想与三晋大地的自然、经济、历史因素高度契合的结果。它架起了传统文化的底蕴、精髓与商业行为、商业伦理有机融合的桥梁,进而锻造了熠熠生辉的晋商群体和晋商文化,是儒商精神的典型代表。晋商对儒家传统经济伦理进行了批判性继承,形成了独特的义利观、诚信观、勤俭观,是优秀的商业文化遗产。研究此观念,不仅有利于弘扬晋商文化,而且对现代中国社会的经济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校长不是商人,也不是官人,校长就是校长。”这是全国师德教育先进个人、校长王振中说的一句话。他还说,校长跟着潮流走是一种错位,如果一个校长不能潜下心来搞教研,而是官不官、商不商,就会误人子弟。  相似文献   

20.
晚明以降,关内山东、河北等地大量人口迁入关东(东北)地区,史称"闯关东"。在东北地区的迁入人口中,山东籍最多。"关东鲁商"就是"闯关东"过程中日益成长起来的山东商人队伍。本文通过对相关资料的梳理,对鲁商之兴起、发展与分布进行了系统论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