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建设学习型社会: 目标和前提 1.学习型社会的重要特征是全民学习、终身学习构建这样一个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教育体系无疑将有重大的调整。如果说学习型社会总的目标是全民学习、终身学习,那么,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现代教育体系作为支撑。  相似文献   

2.
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化社会,既为高校图书馆的发展提供了契机,也对其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图书馆既要致力于把自身建设成学习型组织,还要在培育学习型个人,建设学习型学校,发展学习型小区、学习型城市中发挥作用,确立高校图书馆作为一个学习型组织在学习化社会中的文化中心、学术中心、学习中心的地位.  相似文献   

3.
提升远程教育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是塑造学习型远程学习者的必要条件,塑造学习型远程学习者的最终目的,是促进现代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发展,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塑造学习型远程学习者的主要途径是:导入先进的学习理念,培养远程学习技能,优化远程教育学习资源,强化学习过程管理,为学习者提供完善的学习支持服务。  相似文献   

4.
建立学习型社会的体系框架和基本制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进入21世纪,终身学习开始从一种理念变为一种国家目标和全民行动,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建设进入新阶段。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前提是经济转型和教育改变,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体系是学习型社会建设的体系框架,政府、社会、学校和公民的广泛参与是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可靠保障。北京、上海、天津等大城市要率先在全国建立学习型城市和学习型社会。  相似文献   

5.
学习型城市的提出是基于“学习型社会”的概念而来的。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并在这一目标中明确提出了“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具体要求,而建设学习型城市则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主体内容。学习型城市是与时俱进、全面发展的城市,人人皆学、时时在学、事事可学是学习型城市的基本特征。它的显著标志是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环境和体系的确立。造成一个人人是学习之人,时时是学习之机,处处是学习之所的环境和气氛。学习型城市的主体应是成人的学习,理念是终身学习,目的是人的素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发展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社会起码有三大特征:一是全民学习;二是终身学习;三是整个社会的学习化。所谓全民学习,即所有社会成员,不分年龄、性别、出身、种族、职业、  相似文献   

7.
杨科正 《函授教育》2003,7(6):12-14
建立学习型社会是实现小康社会的基本途径,大学作为知识经济时代的社会轴心机构,在学习型社会的建设中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应在树立学习化社会思想观念,营造全民学习、终身学习氛围,完善全民终身学习机制,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等方面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8.
李季  温丹娜 《教育导刊》2003,(11):12-15
城市化与学习化是中国社会迈向现代化的两大发展取向,建设学习型城市是这两大取向的汇合点与共同主题,是促进教育与社会长期持续发展及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探讨这一课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一、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意义(一)学习型城市是体现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理念的实践模式所谓学习型社会,是指在构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体系和学习型组织的基础上形成的以学习者需要为中心的学习普及化社会。在学习型社会里,社会为学习者提供满足其多样化学习的条件和全面发展的保障,使学习成为全体社会成员的主导生活方式和新经济的主要增长方式,…  相似文献   

9.
张志鹏  赵迪 《成人教育》2021,41(2):31-36
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是中国教育现代化的一项重要任务。社区教育作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重要依托,近年来取得了多方面的新进展。学习型自组织成为社区教育的新兴主体,一方面通过学习型自组织可以将资源转变为社区教育供给;另一方面通过学习型自组织能够开发居民终身学习需求。在学习型自组织发展的推动下,社区层面初步形成了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为进一步促进社区教育的发展,应将发展学习型自组织作为社区治理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在社区终身学习中采取志愿服务“银行”活动;在条件成熟的社区积极开办社区学院;促进社区教育与学校教育、远程教育等有效衔接。  相似文献   

10.
《中国职工教育》2005,(1):64-64
党的十六大把形成学习型社会确立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任务之一。提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推动全民学习,终身学习,全国总工会、中央文明办、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教育部、科技部、人事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全国工商联等九部委和人民团体联合向全社会各行各业发出号召,  相似文献   

11.
黄朝荣 《培训与研究》2005,22(6):131-132
学习型社会作为一个终身学习、全民学习的观念已深入人心。高校图书馆因其丰富的馆藏资源、知识信息、先进的信息传播技术、良好的学习环境、浓厚的学习氛围,而成为建设全民学习型社会最佳的学习场所与最重要的学习机构之一。高校图书馆在创建全民学习型社会的过程中,应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发挥其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一、制定《全民终身学习法》的必要性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必须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要“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党的重要文件中第一次出现“学习型社会”及“终身学习”概念。可以预计,学习型社会的建设将成为今后国家工作的重点之一,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发展将出现新的突破。从世界范围看,全民学习和终身学习也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潮流。发展终身教育、终身学习,已经成为发达国家政府与民间的共识。一些国家和地…  相似文献   

13.
我们需要一个全民学习的终身学习型社会给提供人们学习机会,提高人们学习与生存的能力、促进人与社会的全面、和谐与可持续发展。首先阐释终身学习型社会的实质,分析我国终身学习型社会"教育梦"难以实现的重要原因,主要包括:人们的学习意识淡薄,政府对终身学习服务体系缺少支持,终身教育体系难以实现纵横衔接与沟通,最后提出在推进终身学习型社会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远程教育与终身学习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形成比较完备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刁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建设学习型社会要以终身学习体系的构建为前提,终身学习体系的构建要通过完善的国民教育体系来实现。远程教育作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终身学习体系的构建乃至学习型社会的形成都将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在知识经济时代,“一次性学习时代”已经终结,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已经悄然来到,构建学习型政党,塑造学习型领导干部就成为必然。因而,正确认识领导干部学习力,深刻分析当前在领导干部学习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和差距,研究如何提升学习力,培养学习型领导干部,已成为全面创建学习型政党、学习型社会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6.
大学与学习型社会的建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建立学习型社会是实现小康社会的基本途径,大学作为知识经济时代的社会轴心机构,在学习型社会的建设中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应在树立学习化社会思想观念,营造全民学习、终身学习氛围,完善全民终身学习机制,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等方面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7.
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加快发展继续教育,推进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建设,南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中国成人教育协会、中国教科文全委会秘书处与各参与城市共同主办的2012年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将于2012年10月11日在全囝拉开帷幕。活动周总开幕式在四川省成都市举行。此次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呼吁各城市面向不同群体积极开展特色鲜明、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继续教育与全民学习活动,强调在组织中注重活动效果,培育活动载体,展示继续教育与终身学习的成果,营造人人终身学习、创建学习型社会的良好环境。  相似文献   

18.
近些年来,学习型企业创建活动在我国逐步兴起,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后,学习型企业创建活动更加广泛开展.教育部始终重视学习型企业的创建工作,2004年进一步加大了工作力度,推动学习型企业创建活动取得新的进展.  相似文献   

19.
王培伟 《现代教育》2003,(12):11-11
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一论述是由新时期我国教育面临的国内外环境所决定的,具有非常鲜明的时代特征,是重大的理论创新,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教育目标,构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我们创建学习型铁路企业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20.
建设学习型组织不仅是构建新型企业管理模式的需要,也是促进社会发展、激励组织机制创新、实现“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需要,建设学习型组织已经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各级组织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