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整理出“渠”作第三人称代词的发展脉络。并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共同说明“渠”在“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一句中作第三人称代词“他”讲。  相似文献   

2.
代词兼有指示和替代两类功能,语言接触可导致代词借用、系统结构变化及功能调整等。传统研究多基于历史语言学视角从语言内部探析代词之演变,忽视语言间横向接触的影响,导致难以解释横向接触诱发的代词变异问题,更无法全面考察代词之发展过程。而现有基于接触视角的汉语代词研究多以个案考察为主,忽视代词个体借入后受语代词系统的后续演变问题,缺乏对接触诱发的代词系统演变之类型、动因及机制等的深究,调查框架亦亟待完善。立足接触视角探究汉语代词演变问题,有助于厘清汉语代词因接触诱发的功能变异、系统调整及其演变机制等,亦有利于突破传统视角之局限,进而揭示汉语代词系统乃至整个汉语之演化过程及规律。  相似文献   

3.
汉语第三人称代词的发展比起第一、二人称代词的发展具有更多的复杂性。它的演变过程,体现了语言自身的发展、语言间的相互影响和语言对社会变化的反映。  相似文献   

4.
论西周汉语第三人称代词的本用和活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周汉语第三人称代词“厥、其、之”的本用即是代第三身。它们都可活用,活用后表达特定的语用意义。“厥”和“之”活用时可指说话人自己,也可指听话的对方;“其”活用后可指听话的对方。从使用频率上来看,本用很常见,活用则罕见。  相似文献   

5.
他砂汉语的标记被动式有"名<,受>着+[名<,施>]+动""名<,受>+名<,施>+各+动""名<,受>着+名<,施>+各+动"等三种类型.讨论这三种标记被动式的用法及被动标志的来源.他砂汉语中由被动标记"各"和"着……各"构成的被动式均与土家语的影响有关,它们在形成过程中经历了土家语的抵抗和改造,属于汉语、土家语深度...  相似文献   

6.
肖阳 《考试周刊》2011,(92):24-25
「彼」和"他"作为日语和汉语第三人称代词的代表,看似只是简单的对应关系,但由于日汉语言的发展历史、语法体系和语言习惯的关系,两者并不是一味相同,相同之外依然存有差异。本文以「彼」和"他"为主要研究对象,由用法的解析开始,主要从语法、语言习惯上归纳两者使用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以对日语学习和日语教学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7.
你知道21世纪最重要的字是什么吗?说出来你也许不信,是"她"字。美国方言学会在2000年1月举行了"世纪之字"评选大赛,当时进入决赛的只剩下"科学"和"她",最后"她"以35对27票战胜了"科学",从而成为21世纪最重要的一个字。  相似文献   

8.
人称代词指的是语言系统中主要用于称代人的词,它分为定称和不定称两类。定称所指称的对象是确定的,它又分为自称、对称、他称三种,即第一身、第二身、第三身,或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也可称三身代词或三称代词。不定代词所指的对象是不确定的。在言语交际中,表示说话者自身的是第一人称,表示听话者一方的是第二人称,表示说话双方所指说的另外一方的是第三人称。湖北通山方言人称代词的构成情况具体如下表:  相似文献   

9.
人称代词在代词系统中是比较复杂的,第三人称代词的使用更是如此.本文将从第三人称代词本身的变化,第三人称代词是否影响句中与其所对应的动词的表达形式,语义差异三个方面来阐述英汉两种不同的语言体系下第三人称代词的具体差是.  相似文献   

10.
语言是以篇章形式实现信息传递的,经济性和连贯性是语篇构建的两大原则,而保证语篇连贯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复指。就汉语来说,复指有甸内复指和句间复指两种,但支配汉语复指的基本原则却与英语有所差异,因此应根据汉语的实际对既有原则进行修正。  相似文献   

11.
先秦汉语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必须提到动词之前,这是一条比较严格的规律。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疑问代词作宾语,都一定要提到谓语动词之前,也有一些不前置的"特例"。试图通过对这些"特例"进行分析,把握其中某些的规律。  相似文献   

12.
照应是语篇衔接与连贯的重要手段之一。在人称照应系统中,第三人称代词具有更加突出的内在语篇衔接功能。通过语料统计的对比分析发现,英汉语言中第三人称代词的照应分别呈现出显性和隐性的表现特征,而汉英文化是造成这种语言使用差异的重要潜因。  相似文献   

13.
维吾尔语是新疆使用人数最多的少数民族语言。维吾尔语和汉语的相互接触,相互影响,推动了语言的演变,促进了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本文将从语言本体和社会文化两方面对新疆汉维语言接触状况进行描述和分析,为语言接触理论提供例证,同时为汉维日常交流提供现实参考。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Ivanhoe的三个文本为研究对象,从翻译的角度对英汉语第三人称代词、关系代词进行对比研究,认为英语中代词使用频率远远高于汉语,由于英语和汉语衔接手段的差异,汉译时许多第三人称指称词和关系代词或省略,或替换,或还原。在翻译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英汉衔接手段上的差异,合理处理代词的翻译。同时这种差异可作为一参考变量应用于翻译批评。  相似文献   

15.
试论中古汉语疑问代词宾语的句法位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疑问代词宾语由前置发展到后置是汉语语法史上的一件大事,本通过对中古时期十种献中疑问代词宾语的统计、描写与分析,认为中古时期是疑问代词宾语由前置发展到后置的重要阶段,但后置并未最后完成,而是呈现前置与后置共存并用的格局。  相似文献   

16.
巴蜀语言的分化、融合与发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秦灭巴蜀以前,巴蜀语言可以说既是巴人、蜀人的语言,又是巴国、蜀国或巴蜀地区的语言,是与华夏族语言(即汉语)不同的民族语言。秦灭巴蜀以后,由于秦、汉时期大批华夏族移民进入四川,巴蜀语言开始分化,一是部分巴民、蜀民避居山野,继续保留巴蜀语言;二是多数巴民、蜀民受华夏族同化,与华夏族融合,其巴蜀语言逐步形成为古汉语的一支——巴蜀方言。尔后的蜀语或蜀方言,以至明朝、清朝所形成的四川方言,正是沿着巴蜀语言和巴蜀方言的轨道发展变化的  相似文献   

17.
文水方言属西北官话。是山西方言内部并州片的一个地点方言。文水方言的人称代词与普通话一样。分四大类即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和其他人称代词,每一大类又有单复数之分,但具体形式和用法有所不同。有很多保留了近代汉语的特点。本文着重从语法功能入手分析了文水方言的人称代词的用法。以及它的一些特殊现象。  相似文献   

18.
文章对第三人称代词在英汉语篇中的衔接差异及其对英汉互译的影响作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9.
我国作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汉族和各少数民族在历史发展中相互交往、学习、融合,创造五彩缤纷的民族语言文化。本文将对语言接触做简要的介绍;根据汉族和西双版纳傣族之间语言接触情况,分析两种语言产生接触的部分原因及语言接触对傣族语言的影响。两族语言的接触,推动了文化交流和语言的演变,也为丰富我国语言文化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20.
现代汉语助词“的”在汉语中出现的频率很高,用法也较复杂,研究“的”的出现条件对于正确使用这一高频率助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从其出现的结构要求和语义要求的角度来分析和探讨结构助词“的”的出现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