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老诗人圣野说:“一个自幼受儿童诗熏陶的人,长大肯定是个有是非观,有真情实感的人.”“读诗的孩子不会变坏.”把诗歌引进课堂,让孩子读诗、赏诗、写诗,就是对他们进行美的教育,因美而真,因美而善,以美育人.利用晨读、阅读课把孩子领进诗歌的大门,从“诵读”到“欣赏”,从“模仿”到“创作”,让诗情在每个孩子的心中流淌,启迪心智,丰厚底蕴,培养诗性,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儿童诗歌充分发挥其价值功能.  相似文献   

2.
我国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在《谈读诗与趣味的培养》一文中提到:“一切纯文学都要有诗的特质”“诗人的本领就在见出常人之所不能见,读诗的用处也就在随着诗人所指点的方向。见出我们所不能见”“诗是培养趣味的最好的媒介。能欣赏诗的人们不但对于其他种类文学可有真确的了解,而且也决不会觉得人生是干枯的。”等观点,可见,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第一册在第一单元里为中学生呈现了一个五彩斑斓的诗歌世界。这对于培养中学生对文学的兴趣。提高他们的文化品位和丰富他们的心灵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3.
“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我们最好从读诗入手。能欣赏诗,自然能欣赏小说戏剧及其他种类的文学。”侏光潜)诗是文学作品的最高样式,是人类精神的家园,是艺术金字塔的顶端。诗歌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走近并走进一首首充满情感、各具特色的诗歌,用心去理解、欣赏、品味,从而激起情感的共鸣,提高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得到精神上的陶冶和享受。然而,在中学语文课堂上,诗歌教学的现状是怎样的呢?  相似文献   

4.
诗歌是诗人智慧的结晶 ,也是文学的精华。诗的语言字字珠玑 ,情感引人共鸣 ,思想精警蕴藉。“青少年从来都是诗歌热情的读者”。如果把诗歌作为构建语文教学大厦的“钢筋”来诗化语文 ,就将架起“要我学”与“我要学”之间的桥梁。正基于此 ,我们说 ,诗歌是语文的天使。一、诗化语文 ,前提是充分培养学生读诗的兴趣读诗兴趣可以后天激发、培养。 (一 )阐释读诗的重要作用。读诗能“培养纯正的文学趣味”(朱光潜 ) ,更能提高多项能力 ,增添人格魅力。 (二 )授以鉴赏诗词的重要方法———驱遣想像。“在想像中睁开眼睛来” ,“从文字看出一幅…  相似文献   

5.
诗歌是最高形式的语言艺术,读诗可以看出一个人的修养,文学趣味的高低.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我们最好从读诗入手.能欣赏诗,自然能欣赏小说、戏剧等其它种类文学,体会小说、戏剧等其他种类文学的佳妙之处,因此,加强读诗与文学趣味的培养,进而提升个人修养与生活品位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6.
著名美学家朱光潜认为:“诗比别类文学较严谨,较纯粹、较精微”。“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我们最好从读诗开始.能欣赏诗.自然能欣赏小说、戏剧及其它种类文学。”因此。对选入语文课本的古诗词。应改变过去以背诵为主的教法.注意学生欣赏能力的培养。这对弘扬民族传统文化.陶冶学生的文学情趣.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7.
<正>语文特级教师金戈在讲座《裸读新诗》中说:"诗是有生命的,经过诗歌点燃的孩子,他们的生命将不同凡响"。青少年正是培养纯正文学兴趣的时候,如果将大部分时间用于故事类文学文本的阅读,不能让他们接触到纯正的文学。朱光潜先生认为"读诗的功用不仅在消愁遣闷,不仅是替有闲阶级添一件奢侈;它使人到处都可以觉到人生世相新鲜有趣,到处可以吸收维持生命和推展生命的活  相似文献   

8.
樊素琴 《中学文科》2009,(13):82-82
在中华浩如烟海的文化瑰宝中,诗歌可以说是独树一帜。她以其无穷的艺术魅力征服了人们的心灵。现代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曾经说过:“一个人不喜欢诗,所以其文学趣味低下……诗是培养趣味的最好的媒介,能欣赏诗的人们不但对于其他种类文学可有真确的了解,而且也绝不会觉到人生是干枯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鼓励学生多读诗、读好诗既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一个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9.
英国伟大的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说“读诗使人灵秀”,我国著名的美学家宋光潜先生也说“要培养纯正的文学趣味,最好从读诗入手”.“因为一切纯文学都要有诗的特质”。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学.强调回归体验,回归心灵。这也是高中诗歌教学所追求的至高境界。  相似文献   

10.
巾同古典诗歌,源远流长,读诗赏诗可以陶冶人的性情,提高人的精神素养,而更直接的是给人带来审美的愉悦和享受,培养人的审美能力。因此,我们有必要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技巧。在此我谈谈如何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  相似文献   

11.
语文的世界是一个美的世界:美的景、美的人、美的物、美的的情感......现代文是这样,走进古诗词,你会发现同样的美!有人说,诗歌是情感的音乐、心灵的舞蹈,读诗就是沟通情感,写诗就是重塑情感,热爱诗就是热爱生命。正因如此,我们不难发现古诗词在语文教材中为数不少,《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中要求学生“通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基于这一要求,语文教学中对古诗词就不仅是读读背背,还应让学生学会欣赏。“欣赏”在现代汉语中一解释为“认为好,喜欢”,好在何处?为何喜欢?这就是说“欣赏…  相似文献   

12.
施超 《文教资料》2006,(11):115-116
“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我们最好从读诗入手。”(朱光潜)诗歌是文学园地中的一朵奇葩,而诗歌的教学或许是语文教学中的一块软肋。笔者在执教“冰心体”哲理小诗时另辟蹊径,力图摆脱传统诗歌教学“读诗、解诗、记诗”的窠臼,尝试让学生能从教师的“导诗”过渡到自身能“赏诗”、“悟诗”和“作诗”的境界,收效明显,学生也受益匪浅。这里笔者以《成功的花》一诗的教学为例。【附】成功的花冰心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冰心1921年创作的《成功的花》是一首真情与哲理交融的诗…  相似文献   

13.
刘吉琼 《教师》2012,(2):74-74
诗是一类较谨严、较纯粹、较精微的文学艺术。读诗就是读透诗人,了解技法在表现情理上的妙处。学会读诗,学会读懂诗,将有助于我们阅读与写作水平的提升,并丰富人的精神世界,陶冶人的情操。如何对现当代诗歌的阅读与欣赏,笔者结合语文教学工作的实际,谈几点看法,以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14.
蒋萍 《教学月刊》2008,(6):30-31
人类的文学以诗歌开篇,它最能表达人类质朴的感情和纯真的心愿。诗歌里有最真的人性、最善的灵魂、最美的人生,是最精粹的文学样式。著名美学家朱光潜说过:“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我们最好从读诗入手,能欣赏诗,自然能欣赏小说、戏剧和其他种类的文学。”诗歌中散发出的韵律美、意境美、情感美、哲理美,都会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高二语文》(上册)学习的重点是诗词,课本有三个诗歌单元,占1/2的比重。著名美学家朱光潜说:"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我们最好从读诗入手,能欣赏诗,自然能欣赏小说戏剧及其他文学种类"。荷尔德林说:"人类诗意地栖居在这个星球上。"从本质上讲,每一个人都是诗人——诗情、诗意、诗心、诗性潜藏在每一个人的心中。还有人说:诗歌是语言艺术的精髓所在,她从来就代表着文学艺术的最高成就。一个远离诗歌的民族,算不上是文明的民族。  相似文献   

16.
语文教材中有不少儿歌、童谣、儿童诗、古典诗词等。诗歌是文学之母,其语言优美,内涵蕴藉,富含想象。让儿童在诗的年华,多诵读诗歌、欣赏诗歌,让诗意和浪漫钻入心里,“是童年时代对儿童的最伟大的馈赠”。小学语文教育要给孩子提供最精粹的诗歌选篇,小学诗歌教学要让孩子充分感受诗歌的语言、韵律之美,体验诗中的情感,呵护孩子纯真的想象和灵性。然而,“重意义、轻审美,重教化、轻艺术”的教学观、尚可斟酌的选篇、教师诗歌素养的欠缺……诸多因素使当下的诗歌教学并非尽如人意。小学诗歌教学究竟面临哪些问题?面对诗歌这种特殊的文体,我们有什么有效的教学方法?愿今天的讨论成为一个起点。  相似文献   

17.
陈多 《成才之路》2013,(11):49-50
读史使人聪明,读诗使人灵秀。中国是诗的国度,优秀的诗歌如耀眼的群星般璀璨夺目。学习诗歌,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而且能净化学生的心灵,使学生获得思想的启迪。然而在我们今天的诗歌教学中,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存在着这样一种教学方法:教师对诗歌进行详细地讲解与分析,告诉学生这句诗的  相似文献   

18.
美学大师朱光潜曾经说过:“要培养纯正的文学趣味,我们最好从读诗入手。”他认为,要提高文学素养,诗歌是首选的体裁。翻开我们的语文教材,会发现里面有那么多的诗词,无论古今还是中外,每一首诗无不具有优美凝练的语言,生动新奇的想象,朗朗上口的韵律,动人心脾的情感,深刻人微的哲理,  相似文献   

19.
我以为在语文教育中,“以人为在应试、应需教育中首当其冲,遭到本”、“学生本位”的“本”,就是“言语生虐杀。他们不但语文成绩不高,写作命”。除此之外没有第二个“本”。只有成绩也不高,“离题”落榜的风险最人的生命,堪称“言语生命”。言语,使大。语文教育批量生产的不是语文爱人的智力和想象力结出了绚丽的文好者,而是语文厌弃者、言语生命背明之果,从而也造就和进化了人类自叛者。身,使人成为感性、理性、智性的动反观语文教育门槛之外,在一物,写作(言语创化)的动物,使人所些似乎没有什么文化的人那儿,却以为人。语文教育的动力,虽…  相似文献   

20.
刘锐 《教育》2010,(10):55-55
新课程要求我们的教育要关注人的发展,提升人的生命价值。课堂作为教育教学的主阵地,也就必然要关注人的发展。活化课堂,还课堂以生命,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如何使语文课堂“活”起来,让它充满生命的灵性,这是我们语文教师必须探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